节点文献
小学高年段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之我见
【关键词】 ;
【正文】摘 要:高年段的学生,经过低中年段四年的学习,绝大部分都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语文基础,且有部分学生已掌握了较好的学习方法,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这就要求我们在前人打下的基础上,给予学生新的积累,甚至给他们带来突破。
关键词:小学高年段 语文课堂 有效性
虽然我担任小学高年段语文教师多年,但是选择这样一个题目,仍然感到力有不逮。但这十几年的教学实践,又让我有了很多感慨和思索,我想把自己的困惑、感悟以及尝试写下来,与大家分享。
高年段的学生,经过低中年段四年的学习,绝大部分都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语文基础,且有部分学生已掌握了较好的学习方法,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这就要求我们在前人打下的基础上,给予学生新的积累,甚至给他们带来突破。从教以来,我获得的教益主要有以下三点:
一、 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丰富多彩的朗读训练是非常有效的方法
记得刚踏上教坛的第一年,同事们评我的公开课,指出我最突出的不足就是——读得太少,分析得太多讲解得太多。前辈们在大量实践的基础上得出结论:对广大学生而言,朗读有助于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有助于他们积累词汇,提高写作能力,也有助于陶冶情操,让一颗颗小心灵在潜移默化中获得真善美的熏陶。
高年级的学生一般都形成了比较好的朗读习惯,具备了一定的朗读能力,但还需要进一步的指导,才能让学生在课堂上是不为了朗读而朗读,而是有目的地开展高效率的朗读。因此,在后来的课堂教学中,我既比较注意朗读方式的多样化、个性化,既有齐读、自由读、轮读、引读,也有指名读、分角色读等等,读的时候要求读准字音,合理停顿,声音洪亮,感情真挚,还注意把朗读与字、词、句的教学训练有机结合起来,更好的完成语文教学的基本任务,让学生练好朗读的功夫,做到课课有所得,天天有进步。并择时举办班级朗读比赛,“故事大王”比赛等,形成良好的朗读氛围。
二、 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就要提高师生对话的有效性
《语文课程标准》把阅读教学界定为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还记得区教研员周老师当初在评我上的《“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那一课时说过:老师不能就着一个“两种绝然相反的爱都是爱”这一层次上不断追问品析,这样的“对话”指向单一,没有智慧的交锋和价值的提升,学生没有进入生命层次的发展。我吸取了教训,总结了经验,后来在上《向命运挑战》那一课时,我就注意由浅入深多角度的展开对霍金精神内涵的探讨,学生的思维带活了,师生的对话也出彩了,得到了周老师的肯定。那是我教学生涯第一年里比较成功的一节课,虽然也还是有很多的不足。
为了让学生有一个更大的发展空间,我习惯在后半程的学习中安排一个拓展性环节。但我也曾脱离文本的价值取向,如2007年11月准备上《两小儿辩日》公开课的那段时间,第一次是在别的班试教,课堂上,我不知不觉就离开了教材与学生进行了过多的科学上的探讨,又是画图又是计算,展示太阳与地球距离的变化,等等。教研员周老师评价说:这样不仅没有提升课文的意义,反而把课堂引上了“科学课”的方向,虽然个别学生能旁征博引,讲出了课外的许多东西,但这样的对话不是阅读教学中成功的对话。于是我明白了,阅读教学的对话还是要凭借教材内容来组织话题,后来我就对教案作出了更改,课堂上遇到类似情况,也能把对话的方向调整过来,紧扣文本有的放矢地开展对话,取得了比较好的效果。
笔者认为:在拾回传统精华的同时,我们也要防止矫枉过正,不能在课改中遇到困难挫折就完全退回老路上去,如果旧的方式方法都是完美的,那我们当初何必要改?何必要创新呢?课堂是师生共同完成的动态过程,缺少了学生主动积极的参与,单凭老师的主导,是无法从根本上提高课堂效率的。课改要进一步深化并或得成功,最终还得靠一线教师在教学中积极探索,百家争鸣百花盛开,在“实”的课堂中让学生体验学习语文的乐趣,并因此终身爱上美妙的语文。
这就是我——一个普通的语文教师关于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效率的一些体会和看法。我还走在成长的路上,希望不久的将来,我能就这一话题有更多、更深入、更完善的见解。
参考文献:
1、《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
2、崔峦在全国第七届青年教师阅读教学大赛特等奖的课例观摩活动后所作报告。
关键词:小学高年段 语文课堂 有效性
虽然我担任小学高年段语文教师多年,但是选择这样一个题目,仍然感到力有不逮。但这十几年的教学实践,又让我有了很多感慨和思索,我想把自己的困惑、感悟以及尝试写下来,与大家分享。
高年段的学生,经过低中年段四年的学习,绝大部分都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语文基础,且有部分学生已掌握了较好的学习方法,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这就要求我们在前人打下的基础上,给予学生新的积累,甚至给他们带来突破。从教以来,我获得的教益主要有以下三点:
一、 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丰富多彩的朗读训练是非常有效的方法
记得刚踏上教坛的第一年,同事们评我的公开课,指出我最突出的不足就是——读得太少,分析得太多讲解得太多。前辈们在大量实践的基础上得出结论:对广大学生而言,朗读有助于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有助于他们积累词汇,提高写作能力,也有助于陶冶情操,让一颗颗小心灵在潜移默化中获得真善美的熏陶。
高年级的学生一般都形成了比较好的朗读习惯,具备了一定的朗读能力,但还需要进一步的指导,才能让学生在课堂上是不为了朗读而朗读,而是有目的地开展高效率的朗读。因此,在后来的课堂教学中,我既比较注意朗读方式的多样化、个性化,既有齐读、自由读、轮读、引读,也有指名读、分角色读等等,读的时候要求读准字音,合理停顿,声音洪亮,感情真挚,还注意把朗读与字、词、句的教学训练有机结合起来,更好的完成语文教学的基本任务,让学生练好朗读的功夫,做到课课有所得,天天有进步。并择时举办班级朗读比赛,“故事大王”比赛等,形成良好的朗读氛围。
二、 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就要提高师生对话的有效性
《语文课程标准》把阅读教学界定为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还记得区教研员周老师当初在评我上的《“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那一课时说过:老师不能就着一个“两种绝然相反的爱都是爱”这一层次上不断追问品析,这样的“对话”指向单一,没有智慧的交锋和价值的提升,学生没有进入生命层次的发展。我吸取了教训,总结了经验,后来在上《向命运挑战》那一课时,我就注意由浅入深多角度的展开对霍金精神内涵的探讨,学生的思维带活了,师生的对话也出彩了,得到了周老师的肯定。那是我教学生涯第一年里比较成功的一节课,虽然也还是有很多的不足。
为了让学生有一个更大的发展空间,我习惯在后半程的学习中安排一个拓展性环节。但我也曾脱离文本的价值取向,如2007年11月准备上《两小儿辩日》公开课的那段时间,第一次是在别的班试教,课堂上,我不知不觉就离开了教材与学生进行了过多的科学上的探讨,又是画图又是计算,展示太阳与地球距离的变化,等等。教研员周老师评价说:这样不仅没有提升课文的意义,反而把课堂引上了“科学课”的方向,虽然个别学生能旁征博引,讲出了课外的许多东西,但这样的对话不是阅读教学中成功的对话。于是我明白了,阅读教学的对话还是要凭借教材内容来组织话题,后来我就对教案作出了更改,课堂上遇到类似情况,也能把对话的方向调整过来,紧扣文本有的放矢地开展对话,取得了比较好的效果。
笔者认为:在拾回传统精华的同时,我们也要防止矫枉过正,不能在课改中遇到困难挫折就完全退回老路上去,如果旧的方式方法都是完美的,那我们当初何必要改?何必要创新呢?课堂是师生共同完成的动态过程,缺少了学生主动积极的参与,单凭老师的主导,是无法从根本上提高课堂效率的。课改要进一步深化并或得成功,最终还得靠一线教师在教学中积极探索,百家争鸣百花盛开,在“实”的课堂中让学生体验学习语文的乐趣,并因此终身爱上美妙的语文。
这就是我——一个普通的语文教师关于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效率的一些体会和看法。我还走在成长的路上,希望不久的将来,我能就这一话题有更多、更深入、更完善的见解。
参考文献:
1、《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
2、崔峦在全国第七届青年教师阅读教学大赛特等奖的课例观摩活动后所作报告。
- 【发布时间】2025/9/26 11:31:23
- 【点击频次】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