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手机也能上知网 上手机知网,随时随地畅游知识海洋!请手机访问:wap.cnki.net

手机知网客户端
知识出版物超市平台推广
辞书大典广告

节点文献

让课外阅读丰富农村少年的人生——浅谈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外阅读

 

【作者】 杨春艳

【机构】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语文的教学目标在于“养成阅读书籍的习惯,培植欣赏文学的能力,训练写作文章的技能”。叶圣陶先生曾说:“要达到这个目标,仅凭借语文教材是不够的,必须在国文教本之外再看其他的书,越多越好。”这说明,想要学好语文,不能仅仅局限于课堂上,还要“海纳百川”,吸纳课外的知识,才能学得广、学得深、记得牢,才能逐步培养具有高瞻远瞩的眼光和虚怀若谷的心胸,才能卓有成效地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第一学段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5万字;第二学段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40万字;第三学段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00万字。”大量阅读是提高语文水平的有效途径,但如果没有相应的督促、合理的指导,以及定期的检查,最终也会竹篮子打水——一场空。如何用新课程的理念来指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提高阅读的质量呢?我的做法是:
        一、营造阅读氛围,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每个身心发展正常的学生,都有与生俱来的求知欲望,让学生喜欢课外阅读并非难事,问题是绝大部分的初中学生只是把课外阅读当作是一种消遣调剂,而有一部分的教师、家长把课外阅读看作是提高考分的一种手段,这样的阅读就难以发挥书本应有的作用,体现出阅读的力量,反而成了一种有害的阅读。良好的阅读环境,能够充分激发小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因此,必须注意为学生的课外阅读营造一种自主、投入、清醒的氛围。我校在“宣传展板”、“图书角”中展示学生的手抄报、读书心得,并进行评比。学生为了办好手抄报,写好读书心得,就要去进行大量的课外阅读,积极主动地去收集处理信息。
        在经过必要的准备以后,尝试在本该进行的语文训练或考试中宣布到阅览室去读自己喜欢的书,请要求学生把感兴趣的内容摘抄下来,想想自己为什么要摘抄这些内容。所有的学生都喜出望外,他们十分珍惜这节不同寻常的课,选择自己爱看的书后,个个都像“饿汉”一样扑在书上,边看边想,边记边抄。课后,我还组织学生把摘抄的内容在班级的黑板报上展览出来,供同学在课余时间中互相欣赏,口头点评。这样,学生在自己阅读时,评点他人的摘抄时,动口、动手,又动脑。在这样的氛围下,坚持一段时间以后,不仅要读书的学生学有收获,而且原来读书兴趣不浓的同学也受到了积极的熏陶和感染,更重要的是学生在阅读过程中,不再一味地附和别人的见解,而是经过自己的思考,有了独到的看法,初步具有批评的意识。这对学生的课外阅读来说是一种可喜的变化。理性能够使学生、辨别是非与真伪,独立会让他们的思想更自由。
        二、开卷有益,引导学生与好书为友
        开卷有益已经成为人们的普遍共识。但我们要说开卷并非都有益。初中生求知欲旺盛,接受新鲜事物的能力强,但缺乏辨别是非的能力,对学生来说,他们的课外阅读内容尤其不能放任自流,应该作必要的引导。我们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思想状况、阅读能力、兴趣爱好,认真地帮助他们选择思想健康、语言生动、活泼规范的图书;同时要注意配合语文教学和其他学科教学,向学生推荐有益的图书;还可以向学生推荐一些与自然知识有关的科普读物等。同时在阅读中注意培养学生明辨是非的能力,让学生切实远离那些低级趣味、庸俗的黄色书刊。
        当然,我们没有必要一定要让学生读世界名著。但教师在选择、推荐阅读内容时,应摒弃传统的教育性标准而选择反映学生生活和心理需求,符合当代少年阅读口味的书籍。
  三、开设阅读指导课,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我每周语文课从正课中抽出一节,让学生自由阅读,然后自由摘抄,再背诵自己的摘抄并要求能说出感受。开始的时候是让学生自己从家里拿来一些作文书、文摘类书籍,供学生阅读。由于农村孩子家里所存书籍单一且有限,后来我自己买了一批,但是现实是书价太贵,区区几百元钱仅能卖几十本书,远远不能满足学生的阅读需求。而学校图书馆里的书籍是普九验收用的,学生根本无法看到。我们最后倡导学生集资一部分,老师出一部分,买了一批新书,然后加上学生开始拿来的书,筹建了自己的班级小图书馆,以供阅读课上学生阅读。
  四、建立有效的阅读评价机制,激发学生的阅读热情
        放得开还要收得拢,怎样将课外阅读落到实处,而不流于形式空话,就需要有有效的阅读评价机制来监控。制定详细的阅读计划:一个学期的阅读数量和篇目的预设,每天定时定量的阅读数目,实际每天完成的情况,让学生自己建立课外阅读档案,包括阅读的具体的起止时间,阅读的篇目,阅读的字数,阅读过程中的点滴发现、感受、评价、困惑等等。这样看看他们的档案和计划就可以掌握他们的阅读进度了,便于督促。还可以通过一系列的活动给学生一个自我展现的机会,让他们将阅读过程中的获得的种种表达出来与大家分享,获得更大的成就感和阅读动力,并从中获得更多启发和方法,拓展思维空间。如举行阅读竞赛、读书报告会、经验交流会、辩论会、诗歌朗诵会等,萧伯纳曾说:“你有一种思想,我有一种思想,交流之后,我们就各有了两种思想。”如互动式经验交流会:将一些读书读得好的同学推向前台,抽出课堂时间让同学们介绍自己所读的书,讲述对该书的理解和思考,读书过程中的收获,也袒露自己读书的困惑。在这种交流中,进一步提高阅读质量,并将极大地推动其阅读热情,使课外阅读成为一种持之以恒的习惯坚持下去。或者让他们的劳动成果得以展示,如编写手抄报、编辑电子报、笔记展览、办墙报等,“美文推介”向大家介绍一篇课外阅读的好文章,点评值得欣赏的地方;“书海徜徉”则是畅谈自己的读书感受或发现或见解,总之完全是自己的阅读后有自己的思想而凝成的精华,这样一方面调动学生读书的兴趣和积极性,一方面起到一个监督的作用,帮助教师了解学生阅读的情况,检测他们阅读的效果。
        总之,为学生提供阅读的机会,就是能让学生在学校有好书读,这一个看似很简单的事情,其实在广大农村学校仍是一个遥远的梦。好书“一定能够给无助的心灵带来希望,给稚嫩的双手带来力量,给蒙迷的双眼带来澄明,给孱弱的身躯带来强健,给弯曲的脊梁带来挺拔,给卑琐的人们带来自信。”(肖川)既然我们都知道书籍的作用什么不让学生去阅读呢? “让书籍以欢乐的激情去充实年轻的心灵吧!让书籍去占据青年时代吧!”最后就让狄金森的诗带领我们去读书吧!
        “ 没有一艘船像一本书
        也没有一匹骏马
        能像一页跳跃的诗行
        把人带向远方。”
  • 【发布时间】2025/9/26 11:23:17
  • 【点击频次】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