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点文献
别被多样迷住眼——对解法多样化的冷思考
【关键词】 ;
【正文】《数学课程标准》指出:由于学生的生活背景与思考角度不同,解决问题的方法也会不一样,教师应当尊重学生的想法,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提倡解题方法的多样化。解法多样化的提出有效地促进了学生个性发展,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但在平时的教学中,有些老师却并未把握其内在本质,变成形式上的多样,使算法多样化走入误区。下面结合一些教学案例,对这些误区进行分析,并提出改进策略。
一、不断索要的多样
在教学中,有些老师把多样化理解成算法越多越好,于是课堂中一味追求解法的数量,不仅把学生能想出的方法展示出来,即使学生想不出,但教师能想到的算法,也要通过不断的追问、索要,引导学生找出来。
案例一:9+5的算法
师:9+5可以怎样算?
生1:5可以分成1和4,9加1等于10,10加4等于14。
师:不错,还可以怎样算?
生2:9可以分成5和4,5加5等于10,10加4等于14。
师(点头):很好!还有吗?
生3:还可以一个一个地加,也可以得到9加5等于14。
师笑着,又重复了一句:还有吗?比一比,看谁的方法多。
于是学生在教师的这种不断的追问中,想出了6种不同的计算方法。
反思与对策:
在这个教学片断中,教师为了突出算法的多样化,通过不断的追问“还有吗?”在“比一比,看谁的方法多”这种话语的煽动与胁迫下,学生想出了多种方法,这些方法中,有些是雷同的方法,有些是思维层次从高走向了低,这样的教学显然违背了解法多样化的的本质,浪费了宝贵的教学时间。如果在追问的过程中,即使调整问题方式,如追问:为什么要先算9+1或5+5,使学生思考的重心转向对“凑十法”的关注,无疑会更加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学习。那么在怎样把握多样化的“多”呢?笔者以为,首先教师要理解解法多样化的内涵。倡导解法多样化是为了避免“算法单一、过于注重技能训练、忽视学生思维发展”等问题而提出来的,目的是鼓励并尊重学生的独立思考,为学生提供交流自我想法的机会。并通过这个平台,让学生能够自主选择适合自己的方法,促进不同层次的学生一同发展,从这个意义上讲,并不是形式上的越多越好。其次要以生为本,尊重学生的个性。解法多样化是针对学生的群体而言,并不是要求每个学生掌握展示所有的方法,学生的背景和经验有着很大的差异,而教师不断地追问、索要所有的方法,反而会加重学生的学习负担,甚至会干扰学生对已有知识的掌握和巩固。
二、闭门造车的多样
有些老师将解法多样化的落脚点放在“异”上,只要学生出现与众不同的方法,便大张旗鼓地加以表扬,冠名为“某某解法”,造成学生排斥他人,只是一味追求与他人不同的算法,以此来赢得老师的赞誉。
案例二:乘法的简便计算
教师出示24×25,提问:可以怎样算比较简便?说一说你的想法。
生1:可以将24变成4×6,然后用6×4×25。(教师点头称赞)
生2:还可以这样算:5×5×24。(教师点头)
生3:可以这样算:20×25+4×25。(教师称赞)
生4:可以这样算:10×25+10×25+4×25。
……
学生想出了十多种算法,这位老师一边听着学生的汇报,一边表扬:很好!真棒!真聪明!甚至对学生的“12×25+12×25”这种也表示肯定。
反思与对策:
解法多样化关注的是让学生经历探索与思考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学生获得的不仅仅是自我的想法展示,更要求能够倾听、比较、完善、创造。而在这一教学片断中,学生之所以出现闭门造车的想法,是因为教师仅仅关注了算法的“异”,而没有“质”的追求,忽视了对各种算法之间的联系与区别的分析。那么如何避免这种形似神邈的现象呢?我想首先教师要能够对各种算法进行系统整合。在多种解法中,各种解法之间具有一定的联系,这时教师要站在一个更高的层次来系统地整合学生的方法,将看似无章的方法条理化,使学生的思维更加全面、有序,从个别思维发展为系统思维,养成用联系的、辩证的眼光观察、思考的良好习惯。其次要及时对比,提炼策略,注重解法的优化。教师要及时引导学生对各种算法进行比较,感受不同解法的特点与优劣,让学生在矛盾冲突、相互比较、自我反思的过程中,实现解法的优化,选择适合自己的方法,选择合理简洁的方法,选择具有普遍意义的方法,达成闻一知百的效果,从而避免多而不优的形式化。
三、偏离目标的多样
每节课都有一定的教学目标和教学重点,如果偏离了这样的教学目标和教学重点,而是强调“用以前的方法解决这个问题”,那么再多的方法,也不能达成训练双基的要求。
案例三:异分母分数大小的比较
教学中,教师出示:比较分和的大小。学生首先想到了通分的方法比较,对此教师做出肯定,但并没有让学生通过实践来比较这两个数的大小,而是问:“除了通分的方法,你还能想出其它方法来比较这两个数的大小吗?”学生通过思考,还想出了一下的几种比较大小的方法:1化成小数来比较大小;2运用作为桥梁来比较大小;3运用画图的方法来比较大小;4运用分数的意义来比较大小;5将这两个分数的分子化成一样,再比较大小。学生的方法很多,但对于本课的教学重点——用通分的方法来比较,教师却未能及时加以强化和巩固。
反思与对策:
“围绕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这时任何一节课的基本要求,提倡解法多样化,不是说就不需要教学重点。以本节课为例,运用“通分来比较大小”,显然是学生必需掌握的,这也是教学的底线。但教者显然没有把握这一底线,学生没有掌握这种方法比较分数的大小,即使想出再多的方法,这节课也是不成功的。解决这一误区的策略首先是,教师重视研究,研究每节课教学目标、教学重点、突破难点的方法;研究学生,课堂上学生那些是必需掌握的,教到怎样的程度、在怎样的起点上教。只有这样,教师的教学才不至于偏离航向。其次是有效引领,在明确重难点之后,可以先给定学生一个范围或要求,这样的探究与多样才更具有意义。“皮之不存,毛质焉附”,试想学生连基本的的比较方式还不能掌握,又何谈创新呢?其三是改变学习材料的呈现方式,如案例中的分数改成其他的分数,让学生通过比较和筛选,得出基本方法的优势。
总之,解题方法多样化仅仅是一种载体,教学中我们不能被“多样”迷住眼,而要通过教者有效引领、确当训练,这样才能真正发挥其效能,使其为提高学生思维能力、创新能力、促进学生个性发展服务。
一、不断索要的多样
在教学中,有些老师把多样化理解成算法越多越好,于是课堂中一味追求解法的数量,不仅把学生能想出的方法展示出来,即使学生想不出,但教师能想到的算法,也要通过不断的追问、索要,引导学生找出来。
案例一:9+5的算法
师:9+5可以怎样算?
生1:5可以分成1和4,9加1等于10,10加4等于14。
师:不错,还可以怎样算?
生2:9可以分成5和4,5加5等于10,10加4等于14。
师(点头):很好!还有吗?
生3:还可以一个一个地加,也可以得到9加5等于14。
师笑着,又重复了一句:还有吗?比一比,看谁的方法多。
于是学生在教师的这种不断的追问中,想出了6种不同的计算方法。
反思与对策:
在这个教学片断中,教师为了突出算法的多样化,通过不断的追问“还有吗?”在“比一比,看谁的方法多”这种话语的煽动与胁迫下,学生想出了多种方法,这些方法中,有些是雷同的方法,有些是思维层次从高走向了低,这样的教学显然违背了解法多样化的的本质,浪费了宝贵的教学时间。如果在追问的过程中,即使调整问题方式,如追问:为什么要先算9+1或5+5,使学生思考的重心转向对“凑十法”的关注,无疑会更加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学习。那么在怎样把握多样化的“多”呢?笔者以为,首先教师要理解解法多样化的内涵。倡导解法多样化是为了避免“算法单一、过于注重技能训练、忽视学生思维发展”等问题而提出来的,目的是鼓励并尊重学生的独立思考,为学生提供交流自我想法的机会。并通过这个平台,让学生能够自主选择适合自己的方法,促进不同层次的学生一同发展,从这个意义上讲,并不是形式上的越多越好。其次要以生为本,尊重学生的个性。解法多样化是针对学生的群体而言,并不是要求每个学生掌握展示所有的方法,学生的背景和经验有着很大的差异,而教师不断地追问、索要所有的方法,反而会加重学生的学习负担,甚至会干扰学生对已有知识的掌握和巩固。
二、闭门造车的多样
有些老师将解法多样化的落脚点放在“异”上,只要学生出现与众不同的方法,便大张旗鼓地加以表扬,冠名为“某某解法”,造成学生排斥他人,只是一味追求与他人不同的算法,以此来赢得老师的赞誉。
案例二:乘法的简便计算
教师出示24×25,提问:可以怎样算比较简便?说一说你的想法。
生1:可以将24变成4×6,然后用6×4×25。(教师点头称赞)
生2:还可以这样算:5×5×24。(教师点头)
生3:可以这样算:20×25+4×25。(教师称赞)
生4:可以这样算:10×25+10×25+4×25。
……
学生想出了十多种算法,这位老师一边听着学生的汇报,一边表扬:很好!真棒!真聪明!甚至对学生的“12×25+12×25”这种也表示肯定。
反思与对策:
解法多样化关注的是让学生经历探索与思考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学生获得的不仅仅是自我的想法展示,更要求能够倾听、比较、完善、创造。而在这一教学片断中,学生之所以出现闭门造车的想法,是因为教师仅仅关注了算法的“异”,而没有“质”的追求,忽视了对各种算法之间的联系与区别的分析。那么如何避免这种形似神邈的现象呢?我想首先教师要能够对各种算法进行系统整合。在多种解法中,各种解法之间具有一定的联系,这时教师要站在一个更高的层次来系统地整合学生的方法,将看似无章的方法条理化,使学生的思维更加全面、有序,从个别思维发展为系统思维,养成用联系的、辩证的眼光观察、思考的良好习惯。其次要及时对比,提炼策略,注重解法的优化。教师要及时引导学生对各种算法进行比较,感受不同解法的特点与优劣,让学生在矛盾冲突、相互比较、自我反思的过程中,实现解法的优化,选择适合自己的方法,选择合理简洁的方法,选择具有普遍意义的方法,达成闻一知百的效果,从而避免多而不优的形式化。
三、偏离目标的多样
每节课都有一定的教学目标和教学重点,如果偏离了这样的教学目标和教学重点,而是强调“用以前的方法解决这个问题”,那么再多的方法,也不能达成训练双基的要求。
案例三:异分母分数大小的比较
教学中,教师出示:比较分和的大小。学生首先想到了通分的方法比较,对此教师做出肯定,但并没有让学生通过实践来比较这两个数的大小,而是问:“除了通分的方法,你还能想出其它方法来比较这两个数的大小吗?”学生通过思考,还想出了一下的几种比较大小的方法:1化成小数来比较大小;2运用作为桥梁来比较大小;3运用画图的方法来比较大小;4运用分数的意义来比较大小;5将这两个分数的分子化成一样,再比较大小。学生的方法很多,但对于本课的教学重点——用通分的方法来比较,教师却未能及时加以强化和巩固。
反思与对策:
“围绕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这时任何一节课的基本要求,提倡解法多样化,不是说就不需要教学重点。以本节课为例,运用“通分来比较大小”,显然是学生必需掌握的,这也是教学的底线。但教者显然没有把握这一底线,学生没有掌握这种方法比较分数的大小,即使想出再多的方法,这节课也是不成功的。解决这一误区的策略首先是,教师重视研究,研究每节课教学目标、教学重点、突破难点的方法;研究学生,课堂上学生那些是必需掌握的,教到怎样的程度、在怎样的起点上教。只有这样,教师的教学才不至于偏离航向。其次是有效引领,在明确重难点之后,可以先给定学生一个范围或要求,这样的探究与多样才更具有意义。“皮之不存,毛质焉附”,试想学生连基本的的比较方式还不能掌握,又何谈创新呢?其三是改变学习材料的呈现方式,如案例中的分数改成其他的分数,让学生通过比较和筛选,得出基本方法的优势。
总之,解题方法多样化仅仅是一种载体,教学中我们不能被“多样”迷住眼,而要通过教者有效引领、确当训练,这样才能真正发挥其效能,使其为提高学生思维能力、创新能力、促进学生个性发展服务。
- 【发布时间】2025/9/26 10:58:37
- 【点击频次】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