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手机也能上知网 上手机知网,随时随地畅游知识海洋!请手机访问:wap.cnki.net

手机知网客户端
知识出版物超市平台推广
辞书大典广告

节点文献

青春期异性交往的案例分析

 

【作者】 高树毅

【机构】 福建省安溪县第六中学

【摘要】

【关键词】
【正文】摘   要:本案例是一个青春期异性交往的案例。青春期异性交往障碍的原因涉及生理方面、社会比较和自我评价、性格因素及家庭因素,教育措施包括无条件接纳、调整不合理观念、训练社交能力、发挥性格优势和改进家庭教育。
  关键词:青春期;异性交往;案例分析;教育启示
  青春期是人一生最富于变化的时期,也是心理问题最多、最需要帮助和指导的时期[1]。如何引导青春期男女适应自身的生理心理变化,调整自己与环境及他人的关系,保持身心的平衡与健康,顺利向成年期过渡,是给学校、家庭和社会提出的重大课题。本文仅就青春期异性交往中存在的案例和辅导谈谈个人的认识。
  一、个案情况
  王同学,男,14岁,汉族。中学二年级,身高1.55米左右。王同学出生在南方一个县城,家庭经济条件中等,父亲初中文化水平,母亲小学文化水平。父母平时忙于生意,王同学大多数时间是和爷爷、奶奶一起度过的。父亲总会对王同学说,自己没有取得更大的成功,就是因为自己只是初中毕业,因此对王同学的要求严格,希望他能够考上好的大学。因此,王同学从小学习特别认真,是父母眼中的乖孩子。从中学二年级开始,王同学很在意自己的吃穿打扮,很想在别人面前表现自己。王同学认为,班上许多同学非常活跃,朋友也多,而自己关系好的只有那么几个同学,与班上女同学交往的很少,总认为自己嘴很笨,一说起话来心里就紧张、脸红、流汗。王同学的内心又希望与女同学多交往一点,希望能够自如地和她们打交道,却又怕她们笑话自己,不知道应该怎样做才好。于是,王同学苦恼于异性交往的问题,以至于学习成绩明显下降,为此又受到父亲的多次指责。因此,面对学习和交往的双重问题,王同学的内心很痛苦。
  二、原因分析   
  1.生理方面。众所周知,中学生处于第二个生长高峰,带来第二性征的变化。由于性激素的产生和增加,性意识的唤醒,自我意识增强。在与异性交往时,一方面表现出不安、羞涩和表面上的反感,另一方面又内心里关心、向往甚至爱幕异性,渴望与异性接近[2]。王同学的案例非常典型的表现出了这些特点。
  2.社会比较和自我评价。人人都自觉或不自觉地想要了解自己的地位如何,自己的能力如何,自己的水平如何。而一个人只有在社会中,通过与他人进行比较,才能真正认识到自己和他人,才能认识到自己的价值和能力,对自己作出正确的评价。社会比较能够使人清楚地了解自己和他人,找出自己和别人之间存在的差距,发现自己的长处,找出自己的不足。社会比较可以帮助人们认识自身,激发人们的行为动机。在社会比较的过程中,适当的背景因素是不可缺少的,因为,只有当有关的背景因素相当时,比较出来的结果才有意义。而当社会比较缺乏客观的依据,建立了不实际的标准,选择背景不同的人作比较,就会得出有偏差的结论,这些积极的功能都会失效。从而认为自己不如别人,自信心受到打击。
  3.个性因素。王同学个性特征偏内向、孤僻,缺少人际沟通,较难适应外部环境,符合内倾型人格的特点。
  4.家庭方面。王同学的父亲要求孩子绝对地服从自己,希望王同学按照设计的发展蓝图去成长,希望对他的所有行为都加以保护监督。对王同学违反规则的行为表示愤怒,甚至采取严厉的惩罚措施,时常以冷漠、忽视的态度对待王同学,很少考虑王同学自身的要求与意愿,导致王同学的自我调节能力和适应性都比较差。
  到了青春期,随着生理的急剧变化和自主性、独立性的不断提高,青少年逐渐意识到自己已经长大成人,也要求别人把自己当作大人看待,尊重他们的感受、意志和人格[3]。王同学父母的过度关注、说教常会引起他内心的反感和抵触,因而与家长的关系逐渐疏远,把交往的重点转向了同龄人,因为他们之间有更多的共同语言、共同情感、共同活动,更容易相互理解,打成一片。王同学父亲的批评指责无疑疏远父子关系,更加渴望和同龄人交往。
  三、辅导措施
  1.无条件接纳。首先,强调聊天内容保密,多倾听、共情,使王同学感受到在父亲那里无从感受到的真诚、尊重、积极关注等,能让王同学无所顾虑,达到良好的情感互动,与王同学建立起积极的信任关系。
  2.调整不合理观念。以自卑和学习成绩下降为线索去探寻王同学的不合理观念,例如,“我很笨,不懂得怎么交往,没有知心朋友,学习成绩不好;别人都不喜欢我;我是一个没趣的人;我这个样子怎么会快乐”等不合理观念。引导王同学分析这些不合理观念,随着分析的深入,王同学开始意识到使他难过和痛苦的不是事件本身,而是对自己的不恰当评价、对交往的不正确认识,认识到自身思考方式及认知观念导致了问题的产生,产生强烈的改变意愿。 
  3.训练社交能力。鼓励王同学多多交往,多参加集体活动。先和自己最熟悉的人在一起,然后在他们的带动下跟着一起去活动。尝试每天主动与不同的两位同学打招呼,并对过程、别人的反应、自己当时的感受做纪录。学会培养自己的多种兴趣爱好,扩大自己的知识面,锻炼自己的能力,这样就让自己同样有话可说,有事可做,容易与别人融在一起。发掘他的闪光点,培养他的自信心。最后,王同学发现“我的性格可以改变”,“有些事情并不是我想象的那样”。
   4.发挥性格优势。鼓励王同学谈谈对自己的看法,包括自己的优点和不足,让父母老师找王同学的优点。后来,王同学发现自己的优点有:爱干净,脾气好,做事认真,脑子好用等,形成对自己性格的客观认识。
  5.改进家庭教育。家庭因素是保障青少年心理健康的重要条件。鼓励家长多与青少年沟通,建立平等、对话式的亲子关系,增强与家庭成员的情感联结,满足青少年安全、归属与爱等多种心理需要[4]。老师也要定期与家长沟通,取得家长的支持和配合,将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有机的结合起来。
  参考文献:
  [1]吴晶.青春期学生异性交往心理与行为特征研究[J].心理科学,2002(3):303-306.
  [2]江德邻.青春期异性交往的问题及对策[J].成都教育学院学报, 2003(2):38-39.
  [3]李玉英.青春期教育的现状与对策研究[J].陕西教育学院学报,2001(3):19-22.
  [4]冯文明,周守珍.经济困难大学生心理韧性模型的建构[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10(12):16-19.
  作者简介:高树毅(1986-)男,福建泉州人,福建省安溪县第六中学教师,本科,从事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学与研究.
  • 【发布时间】2025/7/28 21:15:25
  • 【点击频次】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