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手机也能上知网 上手机知网,随时随地畅游知识海洋!请手机访问:wap.cnki.net

手机知网客户端
知识出版物超市平台推广
辞书大典广告

节点文献

略论初中物理教学中学生提问能力的培养

 

【作者】 张卉卉

【机构】 安徽省亳州市黉学中学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摘   要:本文从运用创造性的思维方式,构造和谐课堂,设计“问题”课堂及将“问题”能力作为评价元素等几个方面探讨了如何建构学生的“问题”意识和强化“问题”能力,以期达到提高教学效果和提高学生学习效率的目的。
        关键词:发散思维、和谐课堂、问题能力。
        质疑问难是新的物理课程倡导探究学习的一种好方式。伟大的物理学家爱因斯坦曾强调指出:发现问题和系统阐述问题可能比得到解答更为重要,解答可能仅仅是数学或实验技能问题,而提出新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去考虑老的问题,则要求创造性地想象,而这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讲,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强化提问能力(也称问题能力),是我们教学必须关注的问题。那么,怎样才能让学生拥有问题意识,能在“不疑处起疑”,能不断提出疑问,不断地创新进步呢?下面笔者谈谈自己的看法。
         1 运用创造性思维,根植问题意识。
         教学实践表明,一般情况下,学生是不愿意提出问题的,即在平时的学习中,常常乐于阅读、背诵和识记一些知识内容,而很少主动地,自觉地提出问题。因此讲,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是非常重要的。尤其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将一些好的思维方式传授给学生,让他们形成问题意识,能不断地提出问题,能通过不断思考,提出深层次的问题。
         所谓好的思维方式,就是有创造性的思维方式,如发散性思维、联想思维、求异思维等方式。这其中,发散性思维就是一种比较常用的方式。
         例如,在学习“弹簧测力计的使用时”,我们组织学生对它展开了广泛的思考,提出了很多问题:
          (1)弹簧测力计的使用需不需要校零?
         (2)如果测力计的刻度板上的“0”刻线磨损了,还能不能测力?
          (3)如果用力太大,弹簧会不会被拉直?
          (4)用弹簧秤能测握力吗?
         (5)将两个弹簧测力计互拉时,哪个测力计的示数为拉力的大小?
         ……
         诸多问题,有的能轻松给出解释,而有的则需要进一步探究。不过这样一来,学生的问题意识有了,提问的积极性有了。长期的训练和培养,能引发学生的探疑心起,就会主动地提出问题,并积极地去探索,达到“教为不教,不学为学”的目的。
        2构建和谐课堂,消除学生心理屏障。
        中学生对事物是充满好奇心的,但由于每个人的阅历不同,知识积累水平和心理接受能力不同,使得很多同学,在提问时,往往有焦虑、厌烦或恐惧的心态,这种心理形成了学生的“问题”屏障,阻碍学生的思维发展,抑制了“提问”的想法。因此,教师要不断地激发他们提问的积极性,培养良好的问题心态。这一点,对于提问意识建构尤为重要。因此,在教学中建构和谐的师生关系和友好的生生关系,是消除学生的心理屏障的重要举措之一。
        教学的实践表明,教师的爱是打开学生心灵的钥匙,是学生个性健康发展的养料,是学生健康成长的精神力量。在良好的师生沟通中,学生有安全的心理体验和自由发问的表现倾向。民主、和谐、融洽的氛围中,学生们才能独立地探索,大胆地发表见解,并在这个基础上自主探究和自由创造。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如果教师不去设法在学生身上形成这种情绪高涨、智力振奋的内部状态,那么知识只能引起一种冷漠的态度,而不动感情地脑力劳动只会带来疲劳。”由此看来,教师要对课堂采取一种友好的态度,才能使课堂成为培育学生问题意识的沃土。教师与学生间建立尊重、信任,同时给学生们自尊、自信,这样彼此关系亲切、和谐,学生的身心才会处于最佳活跃状态,才能勇于探索,奋力思考,使学生敢提问,爱提问。
        3 更新教学理念,设计“问题”课堂。
        布鲁纳说过:认知是一个过程,而不是一个结果。学生提出问题的过程是一个思考的过程,理解问题的过程。“以问题为中心的学习”才能培养学生发现和提出问题的敏锐性和灵活性。因此,我们要打破传统教学的设计理念:课堂教学中,清一色的标准答案,教科书上的方法和答案是唯一正确的结果。将课讲完,没有问题或解决了所有的问题,这就是“最成功的教学”。以上这种教学的设计是不能很好地培养学生能力的课堂,更不要谈要学生去创新的问题。所以我们认为设计“问题”课堂是课程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设计一些真实、复杂、具有挑战性的开放性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参与探究、思考,让学生通过一系列问题的思考、提问来进行学习,无论教学效果,还是教育效率和质量,都要好得多。
        4 评价“问题”能力,形成问题惯性。
        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要给予足够的重视,不能只是简单地对问题做出解释或置之不理,提出来就算完事了。这是不能保持学生问题意识长效延续的,无法形成“问题惯性”。特别是不能很好地强化学生的问题能力。故尔,我们要想持续发展学生的问题能力,评价是很必要的。
        综上所述,我们的教学应该是由不断地见疑、质疑的课堂,培养学生提问的意识和能力,是成功教学的基础和关键。苏霍姆林斯基这样讲到:“获得知识? —— 这就意味着发现真理,解答疑问。你要尽量使你的学生看到、感觉到、触摸到他们不懂的东西,使他们眼前出现疑问,如果你做到了这一点,事情就办成了一半。”用这句话来结束本文,不可谓不意味深长,但我们今后要做的工作还很多。
         参考文献:
         1. 陈爱苾著,课程改革与问题解决教学.北京, 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5月: 186—187.
         2.刘晓明、张明编著,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哈尔滨,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5月:41— 43.
         3.靳玉乐著,探究教学的学习与辅导. 北京,中国人事出版社,2004年1月:37—38.
         4. 刘旭编著,听课、说课、上课. 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 2005年7月:36—37.
         5.李欢颜,“头脑风暴法”在生物教学中的应用. 中学生物学,2006(5):10—11.
  • 【发布时间】2025/7/28 21:02:50
  • 【点击频次】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