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点文献
合作探究引领语文教学之探讨
【关键词】 ;
【正文】2012年4月中旬,我校有幸从思南三中请到全国优秀语文教师许正英和张晓松两位名师到我校教研,两位名师分别给我们上了一堂写作指导和阅读辅导示范课。在两位老师的示范课上,虽然没有什么合作学习的热闹场面,但师生间互动时配合很默契,教学效果很好。在课后座谈会上,大家针对“语文课上要不要合作探究学习?”这一问题争论不休。最后大家得出一个共同看法:语文课上合作学习不可少,只是尺度深浅问题有待探讨。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存在以下问题。
一、重“合作”轻“自主”。
合作探究是指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 “小组合作学习”作为课改的一个亮点,有力地挑战了教师的一言谈的专制,给了学生自主合作的机会,培养了团体的合作和竞争意识。“安静”的课堂也一下子“热闹”起来,但在这些热闹场面后,合作学习是否真正发挥了它的功效,是否真正促进了学生的发展呢?如我在教学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5课《孔乙已》一文时,我让学生组成学习小组讨论:“孔乙己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小说从哪些方面进行描写?”布置完后学生开始讨论了,可当我参与其中时学生的表现令我大吃一惊,他们很多时候都在互相推诿。你让他先说,他让她说,并没有陈述有关学习的内容或见解,表达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几分钟过去了,有的组还没有确定谁来发言,谁做记录,没有开展有实质意义上的学习。有的小组一直由学习好的同学唱“独角戏”,而其他人则无动于衷,充当看客。
探讨:“合作”与“自主”孰重孰轻?
在以往的教学中,教师更多地关注怎样设计教学过程,怎样突出教学重难点,怎样设计板书,教学设计很大程度上只是教师的一厢情愿而已,但这对于学生来说,未必都有用,在很大程度上忽略了学生的学习过程,这样的教学必然是低效的。而小组合作学习是一种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学习形式,也是培养学生合作意识的一种基本途径,在这个学习过程中学生可以把自己的思路和别人共享,而且学生更多地拥有自由组合、分工协作的机会,拥有评价和讨论他人观点的机会及空间和时间。所以,教师必须深入思考以下问题:
(一)如何让学生进行合作,开展有意义的合作,教师如何教给学生合作学习的基本方法。例如角色的分配,根据个人个性、特长等开展合理的分工,给所有学生都创造平等参与的机会,等等。没有经过训练的合作小组是散乱的,这样的学习肯定是失败的,最起码对大多数学生是没有效果的。
(二)培养学生认真思考、积极发言和虚心听取别人意见的习惯。小组合作学习的目的是让人人参与学习的全过程,学得生动活泼,尝试成功的喜悦。因此,教师首先要培养学生积极动脑、认真思考、踊跃发言的习惯,让学生真正参与课堂教学,主动探究新知的形成过程,并把自己的探究过程用语言表达出来,在组内进行交流,既能发现与自己不同观点的解决问题方式,又能为学习困难的学生提供帮助,真正发挥团体的合作精神。
二、重“形式”轻“探究”。
在很多次听课中,初读课文后,执教老师说:“小组合作,相互读一读自己喜欢的段落,并说说你喜欢的原因。”话音刚落,教室里气氛活跃,热闹非凡。可静心观察,有一半的学生没有进入合作学习的状态,有的学生在读,有的学生在相互嬉闹,有的学生在做与学习无关的事,或为了谁读哪一部分而争论不休。整个活动过程看似热闹,却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合作、自主、交流、互动。
探讨:从“探究”中学到点和让“形式”上热闹点,孰优孰劣?
新课程标准中的合作学习是和探究、自主结合在一起的。合作学习的目的就是把学生中不同的思想进行优化整合,将个体自主学习的成果转化为全体共有的成果,发挥学生集体智慧,解决学习中遇到的问题。教师在组织学生小组合作学习前应该先思考以下问题:
(一)合作学习的内容有无价值。合作学习的内容要有一定的探究和讨论价值,问题要有开放性。一个好的课题本身就会激发学生的合作学习兴趣,使学生体验到合作的快乐,形成合作的能力。
(二)学生对合作学习的内容有无准备。如刚才的案例中,学生在初读课文后对课文内容并不熟悉,教师便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来读一读,并说说喜欢的理由,显然,没有留给学生思考的时间,没有做好充分的准备。在合作学习前,要先让学生独立思考,有了初步的想法后再进行探究、交流。这样,让学生有了充分的准备,有时间思考,提出自己的见解,更为重要的是为学习困难的学生提供了学习的平台。只有在学生经过独立思考的过程,有交流的需要时,展开的合作学习才是有价值的、有成效的。
三、重“主体”轻“主导”。
如我在执教《孔乙己》一课时,通过对课文的朗读,让学生自由组合成学习小组,可以让学生自己去找出表现孔乙己人物性格的外貌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特别是细节描写。认真体会,感受孔乙己人物的内心世界。学生开始活动了,场面看似喜人却很混乱,自由组合后难以组织引导,效果当然不尽如人意。
探讨:“把课堂还给学生”后老师该干点什么呢?
其实把课堂还给学生后,教师还有很多要做的,学生的学习过程是我们组织课堂教学的唯一出发点。要最大程度尽最大能力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思考状态及学习方式。某些好看的东西未必实用,这是生活常理。愿教师多思考,不要被热热闹闹的假象所迷惑,盲目模仿别人的结果往往是适得其反。只要你静下心来,走下讲台,弯下腰和学生近一些,就可以听到学生的心声,感受到学生的思想。因此,教师在实践中必须根据实际需要组织小组学习,参与到学习中去,始终监控学习的过程,引导学习的方式。这样,教育的成败在很大程度上将被我们所左右,学生也将受益。学生们在做什么,想什么,是否和教师的教学设想一致应该成为我们永远思考的课题。
一、重“合作”轻“自主”。
合作探究是指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 “小组合作学习”作为课改的一个亮点,有力地挑战了教师的一言谈的专制,给了学生自主合作的机会,培养了团体的合作和竞争意识。“安静”的课堂也一下子“热闹”起来,但在这些热闹场面后,合作学习是否真正发挥了它的功效,是否真正促进了学生的发展呢?如我在教学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5课《孔乙已》一文时,我让学生组成学习小组讨论:“孔乙己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小说从哪些方面进行描写?”布置完后学生开始讨论了,可当我参与其中时学生的表现令我大吃一惊,他们很多时候都在互相推诿。你让他先说,他让她说,并没有陈述有关学习的内容或见解,表达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几分钟过去了,有的组还没有确定谁来发言,谁做记录,没有开展有实质意义上的学习。有的小组一直由学习好的同学唱“独角戏”,而其他人则无动于衷,充当看客。
探讨:“合作”与“自主”孰重孰轻?
在以往的教学中,教师更多地关注怎样设计教学过程,怎样突出教学重难点,怎样设计板书,教学设计很大程度上只是教师的一厢情愿而已,但这对于学生来说,未必都有用,在很大程度上忽略了学生的学习过程,这样的教学必然是低效的。而小组合作学习是一种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学习形式,也是培养学生合作意识的一种基本途径,在这个学习过程中学生可以把自己的思路和别人共享,而且学生更多地拥有自由组合、分工协作的机会,拥有评价和讨论他人观点的机会及空间和时间。所以,教师必须深入思考以下问题:
(一)如何让学生进行合作,开展有意义的合作,教师如何教给学生合作学习的基本方法。例如角色的分配,根据个人个性、特长等开展合理的分工,给所有学生都创造平等参与的机会,等等。没有经过训练的合作小组是散乱的,这样的学习肯定是失败的,最起码对大多数学生是没有效果的。
(二)培养学生认真思考、积极发言和虚心听取别人意见的习惯。小组合作学习的目的是让人人参与学习的全过程,学得生动活泼,尝试成功的喜悦。因此,教师首先要培养学生积极动脑、认真思考、踊跃发言的习惯,让学生真正参与课堂教学,主动探究新知的形成过程,并把自己的探究过程用语言表达出来,在组内进行交流,既能发现与自己不同观点的解决问题方式,又能为学习困难的学生提供帮助,真正发挥团体的合作精神。
二、重“形式”轻“探究”。
在很多次听课中,初读课文后,执教老师说:“小组合作,相互读一读自己喜欢的段落,并说说你喜欢的原因。”话音刚落,教室里气氛活跃,热闹非凡。可静心观察,有一半的学生没有进入合作学习的状态,有的学生在读,有的学生在相互嬉闹,有的学生在做与学习无关的事,或为了谁读哪一部分而争论不休。整个活动过程看似热闹,却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合作、自主、交流、互动。
探讨:从“探究”中学到点和让“形式”上热闹点,孰优孰劣?
新课程标准中的合作学习是和探究、自主结合在一起的。合作学习的目的就是把学生中不同的思想进行优化整合,将个体自主学习的成果转化为全体共有的成果,发挥学生集体智慧,解决学习中遇到的问题。教师在组织学生小组合作学习前应该先思考以下问题:
(一)合作学习的内容有无价值。合作学习的内容要有一定的探究和讨论价值,问题要有开放性。一个好的课题本身就会激发学生的合作学习兴趣,使学生体验到合作的快乐,形成合作的能力。
(二)学生对合作学习的内容有无准备。如刚才的案例中,学生在初读课文后对课文内容并不熟悉,教师便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来读一读,并说说喜欢的理由,显然,没有留给学生思考的时间,没有做好充分的准备。在合作学习前,要先让学生独立思考,有了初步的想法后再进行探究、交流。这样,让学生有了充分的准备,有时间思考,提出自己的见解,更为重要的是为学习困难的学生提供了学习的平台。只有在学生经过独立思考的过程,有交流的需要时,展开的合作学习才是有价值的、有成效的。
三、重“主体”轻“主导”。
如我在执教《孔乙己》一课时,通过对课文的朗读,让学生自由组合成学习小组,可以让学生自己去找出表现孔乙己人物性格的外貌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特别是细节描写。认真体会,感受孔乙己人物的内心世界。学生开始活动了,场面看似喜人却很混乱,自由组合后难以组织引导,效果当然不尽如人意。
探讨:“把课堂还给学生”后老师该干点什么呢?
其实把课堂还给学生后,教师还有很多要做的,学生的学习过程是我们组织课堂教学的唯一出发点。要最大程度尽最大能力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思考状态及学习方式。某些好看的东西未必实用,这是生活常理。愿教师多思考,不要被热热闹闹的假象所迷惑,盲目模仿别人的结果往往是适得其反。只要你静下心来,走下讲台,弯下腰和学生近一些,就可以听到学生的心声,感受到学生的思想。因此,教师在实践中必须根据实际需要组织小组学习,参与到学习中去,始终监控学习的过程,引导学习的方式。这样,教育的成败在很大程度上将被我们所左右,学生也将受益。学生们在做什么,想什么,是否和教师的教学设想一致应该成为我们永远思考的课题。
- 【发布时间】2025/7/28 20:57:02
- 【点击频次】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