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手机也能上知网 上手机知网,随时随地畅游知识海洋!请手机访问:wap.cnki.net

手机知网客户端
知识出版物超市平台推广
辞书大典广告

节点文献

小学语文教学应关注学生预习

 

【作者】 冉茂弟

【机构】 沿河土家族自治县板场乡中心完小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当下的小学语文教学更多地关注课堂教学,关注师生互动,关注教学目标的达成。然而课前学生的预习却几乎被忽略。或者说,目前这方面教师的重视得不够。笔者认为,这是不好的。因为平时不重视学生课前的预习,这对提高学生语文能力是不利的。语文学习应该分为自主学习和交流学习,只有这两方面结合起来,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因此,为了达到这个目的,语文教师更应该把一定的精力放在学生的课前阅读、课前预习,根据预习情况适时调整教学结构,从而真正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分析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一、读通文本
        对于选入语文教材的文本,都是文质兼美的文章,学生课前应多形式进行阅读,争取弄懂内容,做到真正读通。要根据文本的特点,或默读,或朗读,或精读,或多种相结合起来读。在预习中读熟,在课前分析语言时,学生能熟练引用,指导朗读时,由于熟悉而能声情并茂,入情入境。在安排预习时,教师要根据文本特点布置预习任务,让学生抓住重点和难点进行阅读,较深入地自主阅读。要把课文读得滚瓜烂熟,把文中的字词消灭掉,会读会认会写,能够组词造句,善于迁移运用。要梳理课文的脉络,了解课文的重点和难点,并作好记录。对于自己不能处理的,尤其要注意,以便听课能有的放矢,听有目标和方向。
        二、提出疑问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质疑”。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提问是一种基本和重要的教学手段。美国教学法专家斯特林·卡尔汉认为:“提问是教师促进学生思维、评价教学效果以及推动学生实现预期目标的基本控制手段。”可见在课堂教学中,提问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与作用。有了疑问,让学生带着问题阅读,才能让他们读进去,真正走进文本,与文本、与作者对话。因此,在课前预习时一定要鼓励学生质疑,使学生能深入思考,认真阅读,反复体会,具有探究精神,发展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能透彻地解读文本,获取更多的知识,获得不一般的感悟和体会。有些问题学生提出来了,不一定能解答,但是可以留到上课时,向老师提,向学生提。有效预设课堂提问,恰当地捕捉提问的时机,有效调控课堂提问过程,促进提问的科学性、针对性和时效性,提高语文教师教学技能和课堂教学效率。有了问题,就特别容易激发学生的探究意识和欲望,能使学生在积极情感的驱动下自主而能动地阅读,激发其求异思维和创造性思维,使其积极探究和解决问题,实现语文再创造。学生通过预习,初步进行了探索,什么地方已学懂,什么地方还不会,心中有数。促使学生把注意力集中在难于理解的知识上,而加强了听课的目的。这样,在学习中对不懂的地方,他们会听得更专心。这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讲,为上课创造了有利的心理状态,打好了注意定向的基础;用教育学的理论说,带着问题上课,求知欲更强。变被动为主动。可以大大减少教师的无效劳动。
        三、学会预习
        教的目的是达到不要教。教师教学的最终目的,不是单纯地传授学生某些知识,而是为了教给学生如何掌握某些知识的方法。只有这样,学生在学习中才能变被动地接受知识为主动地学习知识,才能真正发挥其主体作用。培养学生的预习习惯,笔者认为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阅读课题,揣摩课文内容。求学生每学一篇课文,先要阅读课文的课题,根据课题提出问题,来揣摩一下文本的内容,然后再读课文,用回答问题来印证自己的判断与课文内容是否一致。
        2、查阅资料,了解时代背景。有些课文所描述的内容与学生的实际生活距离很远,学生对于文本内容很难引起共鸣。我就让学生查阅相关资料,了解时代背景及作者,这对于学生理解文本内容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3、初读课文,掌握生字、新词。 学生在完成前两步的基础上再读课文,用圈点勾画的方法找出文中的生字、新词及多音字,然后读准字音,认清字形,再通过查字典、联系上下文等弄懂词义,以便第二天到课堂上与同学讨论,这样既提高了学生自学字词的能力,也有利于扫除语言文字上的障碍,更便利了学生顺利地读懂课文。
        4、再读课文、理清文章思路。学生在前面阅读课文的基础上再读课文,这次读课文目的主要是让学生在预习后能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从而掌握文章的精妙之处,例如:学生在预习《船长》这一课后,我在课堂上检查这一环节预习情况,发现很多学生都能理出作者行文的思路:诺曼帝号被玛丽号撞了一个大口子,海水汹涌地往里灌,情况十分危急(遇险)→哈尔威船长镇定自若地指挥抢救(自救)→(牺牲)虽然学生的表述很多,但大多数都能把握要点。悟出作者的思路。
        5、细读课文,提出疑难问题。俗话说:不会提问的学生就是不会学习的学生,“发现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此我常鼓励学生再次回到课文中,通过默读思考,提出自己在预习中所遇到的问题,或者自己对这篇课文的独特的见解,这正是学生主动性和创造性的具体体现,这一步预习完成得好,可为课堂上“问题的探讨”这一双边活动奠定基础,也活跃了课堂气氛,节约了时间,使自主合作学习的效果更好。
        6、完成练习,检测预习效果。 学生在完成前几步的基础上,认真阅读课后练习,从中可以获得很多启示。因为课后练习“实现了引导学生认真阅读文本的本意。”通过课后练习的阅读,学生能探知本文的主旨,通过完成练习情况学生能自我检测预习效果,初步知晓本文的重点,这锻炼了学生的探究能力。
  • 【发布时间】2025/6/26 11:48:45
  • 【点击频次】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