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手机也能上知网 上手机知网,随时随地畅游知识海洋!请手机访问:wap.cnki.net

手机知网客户端
知识出版物超市平台推广
辞书大典广告

节点文献

用生活来指导学生写作

 

【作者】 陈国兰

【机构】 滨海县现代农业园区育才高级小学

【摘要】

【关键词】
【正文】叶圣陶先生说:“作文这件事离不开生活”,现实生活上作文的源泉。小学生作文的思想观点、感情及一切材料都来自现实生活。因此,在教学中为了使农村小学生感受到作文素材来源于生活,切身体会到作文就在自己身边。在作文训练过程中,我注重将作文与生活结合在一起。
  一、关注生活,突破作文教学时空
  小学现行课程安排一周仅有两堂习作课。于是小学传统的一篇作文教学往往是分两课时完成。要求学生在八十分钟内于教室完成,指导拟稿,修改、誊写。似乎学生习作所需的信息全部贮存于大脑之中,习作时只要提取后稍作加工即可,这显然是不现实的。况且“倚马可待”的奇才自古以来有几个?更何况刚刚学写的小学生。这样看来,学生在习作指导的课堂“无话可说,无话可写”应是情理之中。从这个角度看责任不在学生,而在于教师,是我们教师使学生远离了丰富多彩的习作源泉——生活。因此我们习作教学首先打破“一篇习作教学就是两课时的习作教学”这沿袭了几十年的做法,而让我们的习作时空飞出课堂,走进学生的生活。因此我们习作指导首先要做“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比如我们可以在作文课前一天,一周,甚至几周让学生明确习作的要求,放手让其到生活中去搜集信息,精心构思,充分拟稿。因此,一篇习作的练习的周期不是两课时,而应根据具体习作的要求,可以是一周,也可是两周,甚至一个月。学生所写之作当然不是“空话”与“套话”,而是他们眼中的世界与生活。
  二、活化生活,关注学生情感体验
  在一次“六一”庆祝前夕,在与学生交谈后我发现:学生对学校“六一”庆祝活动的安排颇有微词,我灵机一动,便举行一次“六一”应这样庆祝的习作练习,结果果然不出我所料:就是那些平平常常默默无语的学生所写的文章,也由“兔尾”变成“豹尾”,洋洋洒洒三页多,且言辞中肯,感情强烈。看来“一个教师不能无视学生的情感生活,因为那是学习中主动性和创造性的源泉。”(苏霍姆林斯基语),学生在其感兴趣的方面有了较深的情感体验,在一定情境中遇到这方面的话题则情动而辞发,激活了脑中丰富的,沉睡着的生活积累,因而“有话可说,有东西可写”,反省我们的传统习作教学伊始,教师便通过各种手段让学生明确哪些材料可用,是最合适的,如何开头,又如何结尾,讲得越透彻,越细致,学生受到的束缚越多。学生情感如一潭死水,而完成一篇佳作,它必须学生是情感的积极参与,因为学生内在的词汇若没有情感驱动只能永远保持沉默,只有学生进入了激活状态,情感的大海才能有壮丽的浪涛,才能使学生的内部语言高度活跃起来。这样情感与语言同构共生,从而达到习作的目的。所写之作有血有肉,展示出小学生那天真的心灵,纯洁而绚丽的儿童生活世界,若忽视了“情感”激发,那么再丰富的生活积累,也永会沉睡不醒,其习作仅是提纲陈述式而己,更不用说具有个性,那么学生内部语言的生成,表达能力的提高,也就成为一句空话了。反而会与习作教学目标背道而驰——久而久之,学生对习作便会索然无味,逐渐产生厌作情绪,甚至形成轻微心理障碍, 因此,除了选题时要贴近学生外,更主要的是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抓拄契机,活化学生的丰富积累,真正达到“我要写”的境界。这样习作练习才能有可能使学生的内部语言得以生成,表达能力得以提高,学生习作学习生活才有生命的律动,由此看来,激活学生情感,激活学生的积累,这些看似文外的功夫与“习作方法”的指导这种文内功夫同样的重要。当然激活学生情感也不是件易事,其基本因素必须有三个方面,首先是师生间必须是零距离,其次激发学生对选题的兴趣,再者便是创设一定的情境。 
  三、走进生活,开拓学生写作源泉
  叶圣陶说:“作文这件事离不开生活,生活充实到什么程度,才会做成什么文章。”农村天地广阔,生活丰富多彩,山川田野,自然风光,风土人情,农家生活皆为农村学生作文提供了丰盈不竭的源泉。如:(1)欣赏广袤的自然风光。农村孩子常年与山水、田园为伴,眼中少不了花木瓜果,最贴近于自然,也最能得到大自然的丰厚回报。只要留心,不难发现多样的自然风光为我们农村小学作文素材注入了鲜活的源头活水。(2)感受淳朴的民风民俗。相对于城镇生活而言,农村生活更注重于对传统风俗习惯、古老文化的继承。如果在教学中教师有意识地因时制宜,结合特殊的日子进行以传统风俗为题材的作文教学,将之作为作文的一类素材,也不失为写作教学中的一大亮点。(3)注目农村特有的劳动场景。相对于城镇孩子,农村的学生亲身经历的劳动场景会更多,也更有感触。劳动对孩子们来说如数家珍,而每一种场面都会让他们历历在目,印象深刻。教师在指导写作时,就应牢牢抓住这些让学生有话可写的题材,让孩子们有展示自己实践风采的舞台。比如,可结合春秋时的农忙时节,一方面让学生帮助家人分担劳动重担,一方面结合亲身经历的劳动实践来写相应的作文。这样的习作训练,既培养了学生的观察力和表达能力,更培养了学生的优秀品质,可谓“一举多得”。 改革开放以来,农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些都是农村孩子亲眼目睹,也是他们得天独厚的写作素材。例如:状物写景,可从山川田野、家乡的特产和四季写:写人可从学校老师同学,邻居大伯大妈,种烟技术员、班车驾驶员写;记事可从农家生活,农事活动,公路硬化,种植植物,养家畜家禽写。  
  因此要使作文成为学生自主的活动,首先要让作文融入学生的生活。农村虽然比不上城市的热闹,但农村孩子从小就经常接触大自然,对大自然有着丰富的认识和深厚的感情,丰富多彩的童年生活是城市的孩子所没有的,只要我们平时认真观察,就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写作资源。农村的学生在家乡也别有一片天地,我们引导学生把这些看到的、听到的随时记录下来,学生以后写作时就会有述有叙、有情可抒、有感可发了。
  • 【发布时间】2025/6/26 11:42:35
  • 【点击频次】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