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点文献
天高任鸟飞,海阔凭鱼跃——浅谈校本教研促进教师发展的有效应用
【关键词】 ;
【正文】 摘 要: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制度是促使教育教学质量提高的有效形式,是提升教师素质,推动新课程实施的最佳方式。作为这一全新的教育理念的主体——教师,应当充分适应新的形势,关注自身的成长规律,并依据这一规律进行合理的角色定位,激情洋溢而脚踏实地地参与到校本教研中来,在校本教研中诗意地栖居。
关键词:校本教研 ;促进; 教师发展; 有效运用
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副司长朱慕菊指出:以校为本的教研,是将教学研究的重心下移到学校,以课程实施过程中教师所面对的各种具体问题为对象,以教师为研究的主体,理论和专业人员共同参与。 在以校为本这一全新的教育理念指导下的教师,特别是这些刚刚踏上工作岗位的青年教师,他们作为学校发展的生力军,新课程改革的动力源,拥有着来自教学前沿的先进理念,且思维活跃、精力充沛、勤于实践、勇于创新。如何让他们充分去适应新的形势,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同时,使之关注自身的成长规律,并依据这一规律进行合理的角色定位,在校本教研中得到发展是我们进行校本教研时特别值得关注的问题。正如著名教育家朱永新教授在《我的教育理想》一书中提到:教育需要诗意,需要洋溢着浪漫主义的情怀:教育需要恒心,需要毫不懈怠地追求与持久探索。新课程改革则需要广大青年教师能够激情洋溢而脚踏实地地参与到校本教研中来,在校本教研中诗意地栖居。
一、校本教研中青年教师成长现状分析
根据有关调查,当前普通中小学尤其是农村中小学,青年教师所占比例大都在80%左右,个别学校超过了90%。可见,青年教师已成为教师队伍的主体。心理学研究表明:20岁—35岁的年龄,是人的一生中智力发展的高峰期。在这一年龄阶段中,学习能力最强,精力最旺盛,记忆力和反应速度达到最高峰。高年轻化的年龄结构为校本教研的开展注入了活力,然而成长毕竟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影响成长的因素也很多,其具体成长现状分析如下:
1.教研态度消极。青年教师刚刚从学校毕业,在角色转换,人生观、价值观的定位,以及对社会的心理适应能力上都尚未完善,一旦遇到挫折就会产生消极情绪,缺乏敬业的工作态度,嫌教师工作辛苦,满足于个人的喜好,注重于自我的愉悦与休闲,工作中敷衍了事。对校本教研更是缺乏认识和热情,甚至有些年轻教师工作几年连公开课都没有上过,论文从来没有写过,教育理论书籍从来没有看过,在教研活动中都是得过且过。
2.知识储备不足。多数青年教师知识结构过于单一,或偏重于理,或偏重于文,知识面狭窄,对适应教学工作有一定的阻碍作用。现代教育教学工作一方面需要扎实的专业知识,另一方面又需要广博的文化基础知识。综合课程开设后,各学科之间的横向联系日趋紧密,这也反映了知识的整体化趋势,为了适应这一特点,青年教师普遍缺乏的知识结构的综合化、整体化。一些毕业生教学基本功不过关,能力素质较差;有的教师课讲的不透,不能深入浅出;有的照本宣科,个别的甚至出现一些知识性错误。
3.教研能力不强。教学过程是不断组织学生学习的过程,教学的成败与教师的组织能力有很大的关系。有些青年教师只会传授知识,不大会培养能力,不理解“教是为了不教”,教学上讲授多,启发少,忽视培养学生的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合作探究能力;有的青年教师把教学只看成是工作,而不认为更是艺术,在实际工作中不少人专业基础较为扎实,教学效果却不好,不善于灵活地运用教育教学规律。
另外,学校的教研水平和教研环境也直接制约了青年教师的成长。有些学校本身对待校本教研就无足轻重,活动开展也不正常,教研氛围不浓,青年教师在这样的环境熏陶下原本有热情、有干劲,具有把教育教学工作搞好的强烈愿望,希望把所学的知识能运用于教育教学实践中的进取欲望自然也就慢慢平复下来,直至平庸。而且,青年教师多数都是从一个“学校门”进另外一个“学校门”的,由于缺少社会经验,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相对较弱,这些不必要的内耗也影响了青年教师自身的成长。
二、青年教师在校本教研中的成长规律
伯利纳 (Berliner,1988)认为,教师发展成长经历新手教师、熟练新手教师、胜任型教师、业务精于型教师和专家型教师五个阶段。他指出,所有教师都是从新手阶段起步的,随着知识和经验的积累,大约经过2—3年,新手教师逐渐发展成熟练新手教师,其中大部分熟练新手教师经过教学实践和继续教育,需要3—4 年才能成为胜任型教师。此后,大约经过5年左右知识和经验的积累,有相当部分的教师成为业务精干型教师,其中部分业务精干型教师在以后的职业发展中成为专家型教师。根据我国著名国学大师王国维对人生三种境界的精辟剖析,笔者认为青年教师在校本教研中的成长之路也大致经历以下三层境界。
1.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自主性发展之路
刚刚从学校毕业走上工作岗位的新教师,面对当前新课程改革“西风凋碧树”般的课改大势,往往满怀激情和抱负,幻想自己走上工作岗位后,能潇洒地走进课堂,一炮打响,大有望尽天涯路之态。然而,当他面对复杂的课堂教学和灵活多变的校本教研而感到无所适从时,就产生了理想与现实的失落感,急切需要获得实用的教学技能和教研能力。另外,新教师毕竟都是从师范院校刚刚毕业的学生,角色转换的突变,也使得他们既有初为人师的愉悦感,又有一种因接触新环境而产生的拘束感。在这一阶段我们理解为“成长的烦恼”的历程,此时我们强调个体教师发展的自主、自律与自觉,关注青年教师的个体自主、自我管理、自我监控和自学自修能力的培养。突出个体教师在自主发展活动中的主动性,强调教师个性发展的自由与自主,但也内在地要求教师的自律与自我监控。使青年教师不断成长,不断自我更新。
2.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专业化发展之路
经过一段时间的教学实践的磨炼、新教师逐步适应了学校的生活节奏,对学生逐渐产生了感情,钻研教学业务和校本教研的兴趣逐渐稳定,开始胜任教研工作,具备一定的教研能力,能根据实际情况考虑或参加相关的专业化业务进修,表现出对校本教研较为投入、情绪较为稳定的一种心态。这一阶段,是其形成正确的教育思想和良好的心理素质的关键阶段,也是其有可能成为骨干教师的苗子而初露端倪的阶段。根据美国心理学家波斯纳提出教师成长的公式:成长=经验+反思。我们认为在这一阶段我们尤其要关注青年教师在校本教研中对自身教育实践的积累和各色教育现象的反思能力的培养。使之完成从一个“普通人”变成“教育者”的专业发展的过程。
印度诗人泰戈尔说,不是锤的打击,而是水的载歌载舞,才使鹅卵石臻于完美。青年教师的成长是一个复杂而长期的浩大工程,只有在校本教研中认清自身的成长规律,摆正自身的角色定位,以水一般务实妙曼的姿态,才能逐步在教育的舞台上轻舞飞扬,在教海的彼岸诗意地栖居。
参考文献:
1、曾宁波《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学校教研制度的探讨》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3年
2、赵昌木《论教师成长》 http://www.xhedu.sh.cn/
3、高晓玲.《校本教研实施策略综述》
http://www.szeblog.cn/user1/4022/archives/2007/37516.html
4、金孜红.《校本教研实践与探索》http://www.kcjy.cn/uploadfile/2005122714267998.doc
关键词:校本教研 ;促进; 教师发展; 有效运用
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副司长朱慕菊指出:以校为本的教研,是将教学研究的重心下移到学校,以课程实施过程中教师所面对的各种具体问题为对象,以教师为研究的主体,理论和专业人员共同参与。 在以校为本这一全新的教育理念指导下的教师,特别是这些刚刚踏上工作岗位的青年教师,他们作为学校发展的生力军,新课程改革的动力源,拥有着来自教学前沿的先进理念,且思维活跃、精力充沛、勤于实践、勇于创新。如何让他们充分去适应新的形势,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同时,使之关注自身的成长规律,并依据这一规律进行合理的角色定位,在校本教研中得到发展是我们进行校本教研时特别值得关注的问题。正如著名教育家朱永新教授在《我的教育理想》一书中提到:教育需要诗意,需要洋溢着浪漫主义的情怀:教育需要恒心,需要毫不懈怠地追求与持久探索。新课程改革则需要广大青年教师能够激情洋溢而脚踏实地地参与到校本教研中来,在校本教研中诗意地栖居。
一、校本教研中青年教师成长现状分析
根据有关调查,当前普通中小学尤其是农村中小学,青年教师所占比例大都在80%左右,个别学校超过了90%。可见,青年教师已成为教师队伍的主体。心理学研究表明:20岁—35岁的年龄,是人的一生中智力发展的高峰期。在这一年龄阶段中,学习能力最强,精力最旺盛,记忆力和反应速度达到最高峰。高年轻化的年龄结构为校本教研的开展注入了活力,然而成长毕竟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影响成长的因素也很多,其具体成长现状分析如下:
1.教研态度消极。青年教师刚刚从学校毕业,在角色转换,人生观、价值观的定位,以及对社会的心理适应能力上都尚未完善,一旦遇到挫折就会产生消极情绪,缺乏敬业的工作态度,嫌教师工作辛苦,满足于个人的喜好,注重于自我的愉悦与休闲,工作中敷衍了事。对校本教研更是缺乏认识和热情,甚至有些年轻教师工作几年连公开课都没有上过,论文从来没有写过,教育理论书籍从来没有看过,在教研活动中都是得过且过。
2.知识储备不足。多数青年教师知识结构过于单一,或偏重于理,或偏重于文,知识面狭窄,对适应教学工作有一定的阻碍作用。现代教育教学工作一方面需要扎实的专业知识,另一方面又需要广博的文化基础知识。综合课程开设后,各学科之间的横向联系日趋紧密,这也反映了知识的整体化趋势,为了适应这一特点,青年教师普遍缺乏的知识结构的综合化、整体化。一些毕业生教学基本功不过关,能力素质较差;有的教师课讲的不透,不能深入浅出;有的照本宣科,个别的甚至出现一些知识性错误。
3.教研能力不强。教学过程是不断组织学生学习的过程,教学的成败与教师的组织能力有很大的关系。有些青年教师只会传授知识,不大会培养能力,不理解“教是为了不教”,教学上讲授多,启发少,忽视培养学生的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合作探究能力;有的青年教师把教学只看成是工作,而不认为更是艺术,在实际工作中不少人专业基础较为扎实,教学效果却不好,不善于灵活地运用教育教学规律。
另外,学校的教研水平和教研环境也直接制约了青年教师的成长。有些学校本身对待校本教研就无足轻重,活动开展也不正常,教研氛围不浓,青年教师在这样的环境熏陶下原本有热情、有干劲,具有把教育教学工作搞好的强烈愿望,希望把所学的知识能运用于教育教学实践中的进取欲望自然也就慢慢平复下来,直至平庸。而且,青年教师多数都是从一个“学校门”进另外一个“学校门”的,由于缺少社会经验,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相对较弱,这些不必要的内耗也影响了青年教师自身的成长。
二、青年教师在校本教研中的成长规律
伯利纳 (Berliner,1988)认为,教师发展成长经历新手教师、熟练新手教师、胜任型教师、业务精于型教师和专家型教师五个阶段。他指出,所有教师都是从新手阶段起步的,随着知识和经验的积累,大约经过2—3年,新手教师逐渐发展成熟练新手教师,其中大部分熟练新手教师经过教学实践和继续教育,需要3—4 年才能成为胜任型教师。此后,大约经过5年左右知识和经验的积累,有相当部分的教师成为业务精干型教师,其中部分业务精干型教师在以后的职业发展中成为专家型教师。根据我国著名国学大师王国维对人生三种境界的精辟剖析,笔者认为青年教师在校本教研中的成长之路也大致经历以下三层境界。
1.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自主性发展之路
刚刚从学校毕业走上工作岗位的新教师,面对当前新课程改革“西风凋碧树”般的课改大势,往往满怀激情和抱负,幻想自己走上工作岗位后,能潇洒地走进课堂,一炮打响,大有望尽天涯路之态。然而,当他面对复杂的课堂教学和灵活多变的校本教研而感到无所适从时,就产生了理想与现实的失落感,急切需要获得实用的教学技能和教研能力。另外,新教师毕竟都是从师范院校刚刚毕业的学生,角色转换的突变,也使得他们既有初为人师的愉悦感,又有一种因接触新环境而产生的拘束感。在这一阶段我们理解为“成长的烦恼”的历程,此时我们强调个体教师发展的自主、自律与自觉,关注青年教师的个体自主、自我管理、自我监控和自学自修能力的培养。突出个体教师在自主发展活动中的主动性,强调教师个性发展的自由与自主,但也内在地要求教师的自律与自我监控。使青年教师不断成长,不断自我更新。
2.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专业化发展之路
经过一段时间的教学实践的磨炼、新教师逐步适应了学校的生活节奏,对学生逐渐产生了感情,钻研教学业务和校本教研的兴趣逐渐稳定,开始胜任教研工作,具备一定的教研能力,能根据实际情况考虑或参加相关的专业化业务进修,表现出对校本教研较为投入、情绪较为稳定的一种心态。这一阶段,是其形成正确的教育思想和良好的心理素质的关键阶段,也是其有可能成为骨干教师的苗子而初露端倪的阶段。根据美国心理学家波斯纳提出教师成长的公式:成长=经验+反思。我们认为在这一阶段我们尤其要关注青年教师在校本教研中对自身教育实践的积累和各色教育现象的反思能力的培养。使之完成从一个“普通人”变成“教育者”的专业发展的过程。
印度诗人泰戈尔说,不是锤的打击,而是水的载歌载舞,才使鹅卵石臻于完美。青年教师的成长是一个复杂而长期的浩大工程,只有在校本教研中认清自身的成长规律,摆正自身的角色定位,以水一般务实妙曼的姿态,才能逐步在教育的舞台上轻舞飞扬,在教海的彼岸诗意地栖居。
参考文献:
1、曾宁波《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学校教研制度的探讨》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3年
2、赵昌木《论教师成长》 http://www.xhedu.sh.cn/
3、高晓玲.《校本教研实施策略综述》
http://www.szeblog.cn/user1/4022/archives/2007/37516.html
4、金孜红.《校本教研实践与探索》http://www.kcjy.cn/uploadfile/2005122714267998.doc
- 【发布时间】2025/6/26 11:41:55
- 【点击频次】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