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点文献
让数学课更加吸引学生——关于探究性课堂教学初探
【关键词】 ;
【正文】 摘 要:探究性课堂教学的教艺是多方面的,但本文着重从“让学生多‘动’”、“多‘说’”、“多‘想’”、“多‘看’”、“多‘表现’”等知识资源中阐述之。
关键词: 小学 数学 探究性 学习
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因此,探究学习也是新课程倡导的学生学习数学的一种基本的学习方式。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儿童的精神中有一种特别强烈的需要,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和探索者。”可见,人们已经认识到受教育者能否在未来的生活、学习、工作中取得成功,不仅取决于他们拥有知识、技能和一般智力水平的高低,更取决于他们的兴趣、动机、态度、意志力、自信心等非智力因素。探究性学习在小学数学课堂中如何展开,让数学课堂真正焕发生命活力,成为创新能力发展的摇篮呢?本人结合自身的实践和思考,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进行探究性学习,要让学生多“动”、多“说”、多“想”、多“表现”等教学方式,使每位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得到不同的发展,从而,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效率。
一、让学生多“动”
所谓多“动”,是指在课堂教学中要多给学生提供动手操作的机会,让学生多种感官参与知识的探究发现,提高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小学数学教学内容具有很强的逻辑性和抽象性,而小学生受知识、经验的限制,其思维能力往往停留在具体形象的水平上。一位教育家说过:“儿童的智慧就在他的手指尖上。”让学生动手实践操作有助于他们对概念的深刻理解,有助于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有助于建立起形和数之间的关系。因此,要多安排学生动手画画、剪剪、拼拼、量量、摸模、数数,让他们通过摆弄和操作获取知识、理解知识,从而发展思维能力,培养数学智慧。
二、让学生多“说”
《全日制小学数学教学大纲》的“目的和要求”中明确规定,要逐步培养学生的“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这个思维过程,用语言表达出来,有利于及时纠正学生思维过程的缺陷。多给学生一些“说”的机会,让学生给学生讲解,不仅让学生掌握了学习的主动权,激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且在不同程度上也会增强学生“不服输”的竞争意识,最主要的一点,“说”是大脑思维的外显,学生在讲题时,一般要先整理思路,使算理符合题意,在向别人“说”思路时,更会受到启发,开阔思路。对整个班级来说,学习气氛则会更活跃。
三、让学生多“想”
多“想”是指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给学生多提供独立思考的机会,让他们自主探索,提高探究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教应该服务于学。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学生自己的思考去发现规律,研究问题,更有利于培养学生勤于思考和勇于探索的精神。因此,在课堂教学中,给学生多提供独立思考的机会,保证学生有足够的思考时间是很必要的。小学数学教材中有许多内容是可以放手让学生去探索和研究的,通过他们动手、动脑,促使知识的消化。对此我进行了一系列探索,让学生在相对自由的氛围中去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在进行“梯形面积的计算”这一内容的教学时,我让学生利用旧知识找出解决方法,学生通过讨论,主动参与,得出很多方法。其主要有4种:1、用两个完全相同的梯形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2、沿梯形的中位线剪开后,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3、沿梯形的一条对角线剪开,把梯形分割成两个三角形;4、沿着梯形的上底的两个端点画出两条高,把梯形分割成一个长方形和两个三角形。这样,学生通过主动参与,很好的掌握梯形面积的计算方法,这完全是学生一种的自我发现。 所以我们应该时刻激发学生参与学习的主动性,使他们在参与中获取知识,掌握知识。
四、让学生多“看”
所谓让学生多“看”,并不是让学生当观众,看老师如何表演,而是在老师的引导下,让学生通过观察,自己得出结论,主动地构建知识,提高观察能力。在教学中多提供观察的机会,教给学生一些观察方法,让他们通过观察找出知识之间存在着的内在联系以及规律性的东西,主动参与到知识的形成过程中去。如:教学能被2、5整除的规律时,我先让学生观察能被2、5整除的数有什么特点,通过观察和思考,学生不仅能发现表中蕴含的规律,更重要的是学生通过观察和思考参与了知识的形成过程,对知识的掌握比老师硬“灌”进去的印象要深刻得多。
五、让学生多“表现”
陶行知先生曾经说过:“处处是创造之地,时时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教师的责任不是把学生训练成像同一个模子刻出来的人,而是要让每一个学生都发挥自己的创造潜能,让学生拥有独特的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教师应该放手让学生自己去练、自己去学,就给了部分学生表现的良机,就如有的学生很想成为表演者,就大胆邀请老师参与他的表演,通过表现来实现他的愿望;有的学生想当小老师,就组织一些有共同爱好的同学一起来练习,培养了组织能力;有的学生在练习时想出了新方法,得到了老师的肯定,那劲儿别提有多得意了。教师在教学中应该尽量的提供机会让学生去“表现 ”。
总之,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进行探究性学习时,教师应在学生力所能及的范围内,让学生多“动”、多“说”、多“想”、多“看”、多“表现”。努力做到:凡是学生能探索出来的,教师决不替代;凡是学生能独立发现的教师决不暗示。尽量多给学生一点思考的时间,多一点活动的余地,多一点表现自己的机会,多一点成功和愉快的体验。在适当重视必要的知识与技能的基础上,更重视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从而,全面落实素质教育。
参考文献:
1.《小学数学课程标准》。
2.徐学福等:《探究教学的模拟问题研究》,《中国教育学刊》,2001第4期。
3.戴再平:《开放题——数学教学的新模式》,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年1月版。
4.张志远《小数数学课堂教学》,湖南教育出版社,2002年11月。
5.张德银《对探究性学习的认识》,中小学数学〈小学教师版〉,2002年9月。
6、《小学数学教师》,2005年第3期,第9期。
关键词: 小学 数学 探究性 学习
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因此,探究学习也是新课程倡导的学生学习数学的一种基本的学习方式。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儿童的精神中有一种特别强烈的需要,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和探索者。”可见,人们已经认识到受教育者能否在未来的生活、学习、工作中取得成功,不仅取决于他们拥有知识、技能和一般智力水平的高低,更取决于他们的兴趣、动机、态度、意志力、自信心等非智力因素。探究性学习在小学数学课堂中如何展开,让数学课堂真正焕发生命活力,成为创新能力发展的摇篮呢?本人结合自身的实践和思考,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进行探究性学习,要让学生多“动”、多“说”、多“想”、多“表现”等教学方式,使每位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得到不同的发展,从而,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效率。
一、让学生多“动”
所谓多“动”,是指在课堂教学中要多给学生提供动手操作的机会,让学生多种感官参与知识的探究发现,提高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小学数学教学内容具有很强的逻辑性和抽象性,而小学生受知识、经验的限制,其思维能力往往停留在具体形象的水平上。一位教育家说过:“儿童的智慧就在他的手指尖上。”让学生动手实践操作有助于他们对概念的深刻理解,有助于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有助于建立起形和数之间的关系。因此,要多安排学生动手画画、剪剪、拼拼、量量、摸模、数数,让他们通过摆弄和操作获取知识、理解知识,从而发展思维能力,培养数学智慧。
二、让学生多“说”
《全日制小学数学教学大纲》的“目的和要求”中明确规定,要逐步培养学生的“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这个思维过程,用语言表达出来,有利于及时纠正学生思维过程的缺陷。多给学生一些“说”的机会,让学生给学生讲解,不仅让学生掌握了学习的主动权,激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且在不同程度上也会增强学生“不服输”的竞争意识,最主要的一点,“说”是大脑思维的外显,学生在讲题时,一般要先整理思路,使算理符合题意,在向别人“说”思路时,更会受到启发,开阔思路。对整个班级来说,学习气氛则会更活跃。
三、让学生多“想”
多“想”是指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给学生多提供独立思考的机会,让他们自主探索,提高探究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教应该服务于学。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学生自己的思考去发现规律,研究问题,更有利于培养学生勤于思考和勇于探索的精神。因此,在课堂教学中,给学生多提供独立思考的机会,保证学生有足够的思考时间是很必要的。小学数学教材中有许多内容是可以放手让学生去探索和研究的,通过他们动手、动脑,促使知识的消化。对此我进行了一系列探索,让学生在相对自由的氛围中去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在进行“梯形面积的计算”这一内容的教学时,我让学生利用旧知识找出解决方法,学生通过讨论,主动参与,得出很多方法。其主要有4种:1、用两个完全相同的梯形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2、沿梯形的中位线剪开后,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3、沿梯形的一条对角线剪开,把梯形分割成两个三角形;4、沿着梯形的上底的两个端点画出两条高,把梯形分割成一个长方形和两个三角形。这样,学生通过主动参与,很好的掌握梯形面积的计算方法,这完全是学生一种的自我发现。 所以我们应该时刻激发学生参与学习的主动性,使他们在参与中获取知识,掌握知识。
四、让学生多“看”
所谓让学生多“看”,并不是让学生当观众,看老师如何表演,而是在老师的引导下,让学生通过观察,自己得出结论,主动地构建知识,提高观察能力。在教学中多提供观察的机会,教给学生一些观察方法,让他们通过观察找出知识之间存在着的内在联系以及规律性的东西,主动参与到知识的形成过程中去。如:教学能被2、5整除的规律时,我先让学生观察能被2、5整除的数有什么特点,通过观察和思考,学生不仅能发现表中蕴含的规律,更重要的是学生通过观察和思考参与了知识的形成过程,对知识的掌握比老师硬“灌”进去的印象要深刻得多。
五、让学生多“表现”
陶行知先生曾经说过:“处处是创造之地,时时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教师的责任不是把学生训练成像同一个模子刻出来的人,而是要让每一个学生都发挥自己的创造潜能,让学生拥有独特的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教师应该放手让学生自己去练、自己去学,就给了部分学生表现的良机,就如有的学生很想成为表演者,就大胆邀请老师参与他的表演,通过表现来实现他的愿望;有的学生想当小老师,就组织一些有共同爱好的同学一起来练习,培养了组织能力;有的学生在练习时想出了新方法,得到了老师的肯定,那劲儿别提有多得意了。教师在教学中应该尽量的提供机会让学生去“表现 ”。
总之,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进行探究性学习时,教师应在学生力所能及的范围内,让学生多“动”、多“说”、多“想”、多“看”、多“表现”。努力做到:凡是学生能探索出来的,教师决不替代;凡是学生能独立发现的教师决不暗示。尽量多给学生一点思考的时间,多一点活动的余地,多一点表现自己的机会,多一点成功和愉快的体验。在适当重视必要的知识与技能的基础上,更重视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从而,全面落实素质教育。
参考文献:
1.《小学数学课程标准》。
2.徐学福等:《探究教学的模拟问题研究》,《中国教育学刊》,2001第4期。
3.戴再平:《开放题——数学教学的新模式》,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年1月版。
4.张志远《小数数学课堂教学》,湖南教育出版社,2002年11月。
5.张德银《对探究性学习的认识》,中小学数学〈小学教师版〉,2002年9月。
6、《小学数学教师》,2005年第3期,第9期。
- 【发布时间】2025/6/26 11:38:36
- 【点击频次】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