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手机也能上知网 上手机知网,随时随地畅游知识海洋!请手机访问:wap.cnki.net

手机知网客户端
知识出版物超市平台推广
辞书大典广告

节点文献

对语文学习的再认识

 

【作者】 何 蓉

【机构】 忠县黄金镇大岭小学校

【摘要】

【关键词】
【正文】晋人陶渊明曾写过一幅关于劝学的对联:
  “勤学如春苗,未睹其长日有所长”
  “辍学似砺石,不见其损日有所损”
  对联意浅显易懂,但道理甚深。作为一名语文教师,读过之后,我便一直在思考当前学生的学习,特别是语文学习状况。
  语文就像大海,博大精深,包罗万象,天长日久,不见增减,确实,语文学习没有捷径可走。那么,到底怎样解决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面临的问题,或者说,对语文这门学科,究竟该怎样学习呢?我个人认为要学好语文,必须明确学习的道路、方向、目标。其道路在于循序渐进、潜移默化;其方向在于积与聚,聚沙成塔、集腋成裘;其目标在于化与用,化人为己,学以致用。
  在选准道路,确定方向,树立目标之后,针对具体的学习过程,我在教学实践中要求学生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个计划
  计划是行动的指南,也是实现目标的基本保证。一份详细、周密的学习计划,不仅有利于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而且还可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从而提高学习效率。在制定计划时要考虑周全,要注意起点不要太高,目标不要太大,时间不要太紧。要保证计划的可行性,要保证在计划中留出自己支配的时间,用于调适最佳的心理状态。
  二点精髓
  阅读和写作是体现一个人语文能力的主要标志,因此在语文学习中要把握好这两点精髓,充分调动眼、耳、口、心、手多感官,实现听、说、读、写、思考等功能。如果说听、读是吸收营养的过程,那么说和写则是加工生成为我所用的过程。需知学好语文,光靠几册教材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大量地阅读课外书籍,无论古今中外、诗词歌赋、散文小说、精妙时文、时事新闻、报刊杂志。
  阅读要和背诵结合起来,进行广泛的语言素材的积累,勤奋读书,抓紧分秒,欧阳修的“马上、枕上、厕上”,郑板桥的“舟中、马上、被底”,古人勤奋读书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阅读还要和写作联系起来,古人讲“不动笔墨不读书”,通过写作能增强记忆,锻炼思维,提高思维认识。写作一方面可在阅读的过程中针对语文学习的包罗万象,无所不及,从妙词佳句到精美文章,从历史典故到民间俚语,可随时做大量的摘录抄写,作为语文资料的重要积累。另一方面坚持将自己的所言所行、所见所闻、所思所感有选择有重点地写出来,此方式不但形式灵活、可长可短、可叙可议、可描写、可抒情、可说明,而且内容也非常广泛,可以海阔天空无所不谈,最初可能写得很简单,语言也不一定流畅,坚持下去就会逐步提高。写的目的是为了练,练习对客观事物的表现力和对自己思想感情的表达能力,且在写的过程中要把对观察能力、感受能力、思考能力训练结合起来。上述两个方面,一是对营养的汲取,另一是化为己用,要将两者完美地结合起来,作为提高语文素养的手段两者缺一不可。因此,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要养成多积累、多感触、多思索、多动笔的良好习惯。
  三心
  三心是指在学习过程中要有信心、虚心、恒心。
  信心是成功的保证,在学习中乃至在人生的道路上并非一帆风顺,挫折和磨难如影相随,随时可见。这时,怎样做?美国作家海明威的《老人与海》中主人公有一句话“人,生下来并不是被打败的”,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没有打不败的敌人。只要有信心,挫折和磨难只不过是一次次的考验,是精神的洗礼。要相信:雨过后必有晴天。
  要虚心,要学好语文,就必须养成求教于人的习惯,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凡是不懂的有疑惑的,把握不准的都应当勇于向别人请教,问老师、问同学、问家长,问一切可能了解情况的人。学习需要谦虚,不能不懂装懂,需知:骗人终骗己。
  要有恒心,历史学家范文澜写过一幅治学的对联:“板凳要做十年冷,文章不写一句空”,其上联充分体现学习要义就在于“恒”。其实,学习的过程就如俗语所讲的不怕慢,不怕站,就如古人所讲的只怕一日曝十日寒,学习的精髓就在于“恒”。
  “功夫在诗外”,要学好语文,不能只局限于课堂教学,要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进行广泛的涉猎和孜孜不倦的追求,或许成功就在其中。
  • 【发布时间】2025/4/24 12:37:40
  • 【点击频次】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