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点文献
用音乐滋养孩子的心灵
【关键词】 ;
【正文】摘 要:《音乐课程标准》,一个重要的突破是进一步明确了“以人为本”、以审美为核心的教学指导思想。苏霍姆林斯基曾说:“音乐教育并不是音乐家的教育,而首先是人的教育”。歌唱,是用声音表现人类感情的艺术手段;情感,是声乐艺术中的灵魂。只有在情感维度下的声乐教学才能更好地完善声乐教学目标和增强声乐教学的效果,使声乐教学的认知因素和情感因素得到和谐的统一和深化。
关键词:情感维度 滋养 声乐教学 策略
我国古代《乐记》中有过 "凡音者,生人心者也,情动于中,故形于声"的记载。它告诉人们:音乐,是声音的艺术,是情感的升华;情感,是人们对客观事物的内心体验和态度;声乐认知与情感因素在学习过程中同时发生,交互作用,它们共同组成了学习心理的两个不同方面;在声乐教学中,教师除运用声乐技巧外,最重要的是用真实的情感准确地表达歌曲的内容,给予学生美的享受和情绪的感染,以引起师生内心的共鸣。基于此,近年来笔者以《初中音乐课程标准》为指导,以声乐课堂教学为载体,对情感维度下的声乐教学策略进行了积极的探索。
一、情乐交融,以情生情
声乐作品中蕴藏着大量丰富的情感显性因素,教师既要成为声乐作品的欣赏者,又要做声乐作品艺术情感的传播者。首先教师应根据自己的见解和阅历,把握作品的情感脉络,并引起自己感情上的共鸣,然后才能将这种情感传递给学生。这就要求教师一定要深入钻研教材,认认真真备课。此外教师还要在帮助学生了解作品的风格、创作手法、思想情感、乐曲高潮上多下功夫,用较准确的声音来塑造形象和表现情感。
二、教师主导,以情激情
在整个声乐教学中,教师的主导情绪不仅仅是快乐的,而且还是饱满和振奋的,甚至在必要情况下,带有某种程度的激情和高涨的情绪来影响和引发学生的快乐情绪。惟有这样,才能更好地感染学生,使学生的情绪也兴奋起来,整个课堂的气氛也随之充满应有的生气和活力。
三、以情入境,以境生情
首先教师富有表情的完整的范唱,目的是让学生感受整体的音乐想象,激发他们自身拥有一条情感涌动的河流,使其在对艺术的感知和体验过程中,产生学习歌唱的欲望和兴趣。例如歌曲《黄水谣》是即兴伴奏中,第一段用长琶音型的跑动来描绘家乡的美,同时略显忧伤;对比段用三连音为一拍的柱式和弦和震音伴奏音型来表现控诉、悲愤的心情;在现段用速度较缓的琶音伴奏音型来使悲伤的心情得以延续。对歌曲伴奏的合理编配,对学生的学习与演唱、情感的抒发起到了非常良好的营造效果;再者声乐教师要善于用言语来表达教学内容中的情感。声乐课中的语言应是艺术化的语言,在对歌曲的讲解、朗诵、启发、提问等过程中运用语言、语调、语速、节奏、停顿等变化来表达情感,传情达意,感染学生,又能帮助理解、引发兴趣。例如,《牧歌》教学中可以用这样的语言感染学生:蓝蓝的天空,朵朵漂浮的白云,碧绿的草原,连绵滚动的羊群,恰似草原上斑斑如银,纯洁美丽的牧羊少女,悠长忧伤的马头琴……这些生动且充满诗意、富有感染的语言,好象是一幅音画,把学生的思绪带入歌曲的意境之中,更好的抒发和表达歌曲的情感。
四、以情导创,以创拓情
在声乐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营造学生参与的氛围,尊重和鼓励学生的创造,根据问题的要求让学生开展自己的想象,大胆进行歌唱二度创作,以求走进音乐,丰富情感体验,进一步把握好歌曲的情感内涵。歌唱是对声乐作品的二度创作,在对作品的二度创作中可以培养、发展学生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唤起学习声乐的情趣和情感,启发和丰富学生的想象力。二度创作的第一步是对歌曲的"处理"。首先是从领会词曲的内容开始,挖掘词曲内涵和外延,即:词外之意,曲外之情,音外之形;再把词曲的每句的"重字要意""感情重字""逻辑重字"分清楚,明确每段的"小高点"的所在处,然后再把整个乐曲的高潮明确。第二步是注重歌曲中的咬字吐词,行腔归韵。
音乐是抽象的,看不见摸不着,没有物质存在的形态。虽然歌曲也是没有物质存在的形态,但歌曲是由抽象的音乐与具象的歌词组 成的结合体,透过歌词可以直观的体验作品的意境、情绪等。因此,歌唱应该是情感表现的最好的方式,歌唱更应该准确的呼唤与激发出 情感。歌唱,是用声音表现人类感情的艺术手段,情感,是声乐艺术 中的灵魂。情感覆盖了声乐教学的全过程,是教学活动成功的催化剂。 教师在声乐教学活动中通过运用一系列情感维度下的教学策略,才能真正增强声乐教学的效果,成功地实现声乐教学目标,滋养孩子们的心灵。
参考文献:
[1]卢家楣.情感教学心理学[M]. 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1.4
[2]薛良. 歌唱的艺术[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1990.6
[3]周大风. 漫谈唱歌教学,载于《中国音乐教育》[J],2002.5月。
关键词:情感维度 滋养 声乐教学 策略
我国古代《乐记》中有过 "凡音者,生人心者也,情动于中,故形于声"的记载。它告诉人们:音乐,是声音的艺术,是情感的升华;情感,是人们对客观事物的内心体验和态度;声乐认知与情感因素在学习过程中同时发生,交互作用,它们共同组成了学习心理的两个不同方面;在声乐教学中,教师除运用声乐技巧外,最重要的是用真实的情感准确地表达歌曲的内容,给予学生美的享受和情绪的感染,以引起师生内心的共鸣。基于此,近年来笔者以《初中音乐课程标准》为指导,以声乐课堂教学为载体,对情感维度下的声乐教学策略进行了积极的探索。
一、情乐交融,以情生情
声乐作品中蕴藏着大量丰富的情感显性因素,教师既要成为声乐作品的欣赏者,又要做声乐作品艺术情感的传播者。首先教师应根据自己的见解和阅历,把握作品的情感脉络,并引起自己感情上的共鸣,然后才能将这种情感传递给学生。这就要求教师一定要深入钻研教材,认认真真备课。此外教师还要在帮助学生了解作品的风格、创作手法、思想情感、乐曲高潮上多下功夫,用较准确的声音来塑造形象和表现情感。
二、教师主导,以情激情
在整个声乐教学中,教师的主导情绪不仅仅是快乐的,而且还是饱满和振奋的,甚至在必要情况下,带有某种程度的激情和高涨的情绪来影响和引发学生的快乐情绪。惟有这样,才能更好地感染学生,使学生的情绪也兴奋起来,整个课堂的气氛也随之充满应有的生气和活力。
三、以情入境,以境生情
首先教师富有表情的完整的范唱,目的是让学生感受整体的音乐想象,激发他们自身拥有一条情感涌动的河流,使其在对艺术的感知和体验过程中,产生学习歌唱的欲望和兴趣。例如歌曲《黄水谣》是即兴伴奏中,第一段用长琶音型的跑动来描绘家乡的美,同时略显忧伤;对比段用三连音为一拍的柱式和弦和震音伴奏音型来表现控诉、悲愤的心情;在现段用速度较缓的琶音伴奏音型来使悲伤的心情得以延续。对歌曲伴奏的合理编配,对学生的学习与演唱、情感的抒发起到了非常良好的营造效果;再者声乐教师要善于用言语来表达教学内容中的情感。声乐课中的语言应是艺术化的语言,在对歌曲的讲解、朗诵、启发、提问等过程中运用语言、语调、语速、节奏、停顿等变化来表达情感,传情达意,感染学生,又能帮助理解、引发兴趣。例如,《牧歌》教学中可以用这样的语言感染学生:蓝蓝的天空,朵朵漂浮的白云,碧绿的草原,连绵滚动的羊群,恰似草原上斑斑如银,纯洁美丽的牧羊少女,悠长忧伤的马头琴……这些生动且充满诗意、富有感染的语言,好象是一幅音画,把学生的思绪带入歌曲的意境之中,更好的抒发和表达歌曲的情感。
四、以情导创,以创拓情
在声乐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营造学生参与的氛围,尊重和鼓励学生的创造,根据问题的要求让学生开展自己的想象,大胆进行歌唱二度创作,以求走进音乐,丰富情感体验,进一步把握好歌曲的情感内涵。歌唱是对声乐作品的二度创作,在对作品的二度创作中可以培养、发展学生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唤起学习声乐的情趣和情感,启发和丰富学生的想象力。二度创作的第一步是对歌曲的"处理"。首先是从领会词曲的内容开始,挖掘词曲内涵和外延,即:词外之意,曲外之情,音外之形;再把词曲的每句的"重字要意""感情重字""逻辑重字"分清楚,明确每段的"小高点"的所在处,然后再把整个乐曲的高潮明确。第二步是注重歌曲中的咬字吐词,行腔归韵。
音乐是抽象的,看不见摸不着,没有物质存在的形态。虽然歌曲也是没有物质存在的形态,但歌曲是由抽象的音乐与具象的歌词组 成的结合体,透过歌词可以直观的体验作品的意境、情绪等。因此,歌唱应该是情感表现的最好的方式,歌唱更应该准确的呼唤与激发出 情感。歌唱,是用声音表现人类感情的艺术手段,情感,是声乐艺术 中的灵魂。情感覆盖了声乐教学的全过程,是教学活动成功的催化剂。 教师在声乐教学活动中通过运用一系列情感维度下的教学策略,才能真正增强声乐教学的效果,成功地实现声乐教学目标,滋养孩子们的心灵。
参考文献:
[1]卢家楣.情感教学心理学[M]. 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1.4
[2]薛良. 歌唱的艺术[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1990.6
[3]周大风. 漫谈唱歌教学,载于《中国音乐教育》[J],2002.5月。
- 【发布时间】2025/4/24 12:37:21
- 【点击频次】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