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点文献
试论初中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
【关键词】 ;
【正文】 摘 要:通过对《九年制义务教育语文新课程标准》和《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的学习,我们从语文学科的课程性质定位及课程的基本理念里,明确了语文课程的特点——“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统一,认识到语文课程对学生“语文素质”的形成和发展过程的重视,以及整个课程设置中渗透着“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的理念。可见,新课标已将语文课程实践中对学生语文素养形成和发展、实际习得情况及能力考核作为义务教育时期延伸至高中阶段的语文课程十二年的一个连续过程。语文素养在新课标中的凸显和得以重视,是对语文学科内涵和性质科学认识后的进步体现,表明了未来社会对学生语文素养的需求,更是为语文实际教学中处于浑浑噩噩状态的语文教师们指明了培养学生的总体目标和能力方向,从而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关键词:新课标;形成;发展;自主;语文素养
一、素质教育时代,“语文素养”的提出
(一)“语文”遇见“素养”
将简单的问题复杂化是学术的天敌。语文学科就是联系遭遇了这样的劫难。常常在想语文到底是什么?正是简单的“语文”二字,让纵横东西、跨越南北的语文专家们可谓是煞费苦心,他们一个劲儿的绞尽脑汁咬文嚼字,对“语”、“文”二字进行拆分组合。最终语文到底是文字?是语言,是文学还是文化?涉及工具性、人文性、思想性、文学性、、、语文的性质也被众家争得面红耳赤。众说纷纭之后,一致推崇的学科性质的共识仍无法达成。其实就语文学科的定义这一事情来看,我们的专家们大可不必在一些发展性和暂无法定论的学术问题上煞费苦心,那些“形而上”理论争论是不是真的就那么重要,“形而下”的实质可触摸的,学习主体个人的生存发展与社会生活的需要,整体国民的母语情结的重塑,语文素养的提升,学生真正的热爱祖国文字的情感、实际运用语文知识的能力及其个体的情感价值观的形成等现实的情况是否更显珍贵?
不同的个体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会因各种的文化背景、情感价值和“故事情结”等差异而“所染”各不相同,这就是“语文”遇见“素养”在个体的学习中的具体体现。最终这些差异归结起来也就是“语文素养”,由于素养的的不同它们在个体的所受的影响及影响带来的个体内在的改变效果也各不相同。从“语文”到“素养”的结合,可见语文学科对启动个体生命并实现其生命价值责任重大,作用深远!
(二)怎样理解“初中学生的语文素养”?
作为素质教育时代的重要特征,“语文素养”是语文新课程标准的一个核心目标性概念。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形成、发展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那么,何为“初中学生的语文素养”?
“语文素养“泛指学生平时在语文学习方面的修养,包括培养学生对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的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能力,也包括一些语文言语能力(如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口语交际能力和习作能力)及综合运用以上几种能力的能力(展现语文素养培养中的功利性目标——工具性的一面),另外还有品德修养、审美情趣的培养,使学生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语文素养培养中人文性特征——非功利性的一面)。
“语文素养”把“学文”和“立人”结合起来,体现“培养整体性的、全面的人”的发展思想,这是语文学科理论上的突破和创新。它要求将师生从语文知识的微观教育中解放出来,把静态的语文知识升华为生成性的动态的语文能力、语文智慧、语文意识和语文文化。“语文素养”构成了学生个体真正意义上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坚实基础,同时也可以夯实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大文化根基,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离不开把语言文字包含的文化素养转化为学生个体的文化素养和语文能力,这是语文课程发展的一种理想境界。
初中阶段随着学生生理的发展,他们已经从童年时期过渡到青少年时代,身心的变化,生活阅历的增多,让他们在初中的语文学习中能拥有更广阔的胸怀去接受和消化新的知识,感悟新的情感,启发新的思想。这时候他们理解和运用语文的能力在逐渐提高,对语文智慧和语文意识的需求不断提高,这些都是初中学生语文素养内涵的表现。
二、未来社会呼唤“语文素养”
一个人语文素质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阅读习惯的有无,阅读视野的宽窄和阅读积淀的厚薄。教学方法是常教常新的流,知识内功才是永垂不朽的源。
未来的社会需要的是有实际能力的人才。初中学生在通过语文学科建立起来的素养的培养中,逐渐形成的是具备坚实根基性的,底气十足的素养,并非社会一个技能培训班短期能速成训练得来的技术技巧,这也是社会进步在人才要求上的表现。
三、根据初中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培养语文素养
(一)学校教育系统化的培养
1、学会观察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无论是阅读理解还是作文训练,都离不开观察。如果自己平时观察的积累多,阅读时就能更好地体察文章内容,与作者的心灵沟通,饱含热情地进入到文本中。在作文时,有了一定量的观察,写起来也就会文思泉涌,“下笔如有神”。
语文老师需要指导学生观察,态度上:要做生活的有心人,留心生活点滴,随时观察、善于记录。目的性上:要有高度的选择性,观察目的愈明确、具体,观察效果就愈形象越深刻;客观性上:则要求实事求是,善于捕捉事物的特征,尤其要从司空见惯的事物中抓住特征;精细性上:要善于发现事物有价值的细微特征;全面性上:要善于从各个方面、各个角度进行观察,克服观察中先入为主、假象、错觉等带来的对客观事物歪曲的反映,从而取得较为全面的观察效果。
2、语感的培养
语文学科是一门感性的存在,不是知识体,不是按照概念判断推理的逻辑序列展开其内容的。心理学的理论介入使我们认识到语文教学应回归到学生语文能力的培养上,而语感正是语文能力的核心,是现代社会对每个人运用语言能力的高要求的体现。而语文能力是人的文化心理结构表现于语言层面的品味、格局和发展的倾向,其核心因素即是语感。
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指出:“一切语文从实践去学习比用规则学习来得容易。这是指听、读、重读、抄写、用手、舌头去练习,在可能的范围内尽可能去做。” 语感根本上讲是对直觉性、顿悟的的启动行为,它是一种心智技能,是长期的言语实践的反复的语言操作产物,同时也离不开个体潜在的理性思维的辅助。它的实施途径即是是积累语言材料和语感迁移的过程,把文质兼美的文本引导后的自我解读,把文本内容转化为自我的语感能力,语文素养。当然,强调追求语感并非就是与语文教学的科学性相违背,其实二者内在是相互促进、相互融合的。
(二)语文素养形成期——解读文本,尊重学生的“童心体验”
在阅读教学中,阅读期待也称为阅读视野,曹明海先生将其界定为:“学生在解读文本之前就存在和具备的一种条件,诸如读着的文学修养、生活经验、审美水平、艺术趣味和思想倾向等,这是一种由主观客观复杂因素综合而成的解读‘解读先结构'。即读着在阅读时,解读、经验、解读心理以及与文本相关的解读知识都被相应地激活,从而构成了一种具有解读指向性的整体心理态势,也就是期待视野。”阅读是一种个性化的行为,学生由于素养等个体经验知识背景素质等的不同,学生对作品的解读往往是多元的,因此要做到尊重个性的教学。
例如,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二课《爸爸的花儿落了》,在对爸爸这一人物形象的探究过程中,学生对爸爸形象的概括已经不仅仅局限于是一个“高、大、全”的父亲形象的惯例式概括,其中就有学生对爸爸的为惩罚“我”赖床,狠狠体罚“我”的行为提出质疑,认为这时候的爸爸太偏激了,方法不妥,体罚不是最好的方法…。可见,学生随着语文素养的提高,其阅读的能力在不知不觉中已经提高,阅读视野也在平日的阅读训练中相应得以拓展。
(三)怎样培养初中生的语文素养?——语文教学中的经验略谈
就语文学科而言,吸收和表达是学习它最直接要达到的目的。然而学习主体阅读量的积累程度和优劣将直接决定他学习中的吸收能力,也将直接影响到学生的语文素养的发展水平。
从人文内涵的领悟入手,有机的学习语文形式,在积累基础上科学提高语文素养,基础必须要牢固,那就得从语言形式的积累开始。
1、怎样积累语文知识
说到积累或许大家脑袋里马上闪现出的便是那些读读背背、抄写写的经典“老一套”,不可否认,这当然是一条重要的途径特别对于初学者来说,但绝不是唯一的途径更不是最佳的途径。从所学文本中机械的抽取语文形式,好词好句好修辞好手法,进行字词句段的训练最后练习形成自己的“篇”,这样通过死记强记的累积,孤立、冷漠无脉搏跳动的运作模式,这样的语文知识是没有色彩和呼吸的,它往往不易被个体内化,更不易被激活。因此,我提倡在情景中积累,例如词语的积累,通过情景中的学习必将使概念以外的形象感、情味感以及依附于词语的某些文化因子统统积淀于学生的脑海,这便自然易于内化为学生的心智结构,转化为学生的语文素养了。
2、切实把握课程知识
语文课程的综合性很强,作为语文教材中被选中的课文大都符合文质兼美的特点,可学习之处非常多,课文的内容涉及百科知识和丰富的人文内涵,课文的形式涵盖各种语文知识,但真要贪多求全、面面俱到,结果造成的后果往往是眉毛胡子一把抓,浅尝辄止,走马观花的,语文能力的掌握程度不言而喻。因此应该从学生的实际出发,突出重点,精讲多练,效果自然不言而喻。对于课文应该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一文一个重点的抓,如刘永康教授一直强调的“一课一得”,对于这篇课文的闪光点,我们当然要尽量做到当堂理解,会品评会复述,对于某些篇章还要求要会背诵会运用。对于一些典范课文,采取一文多教、多练的方式,选取不同的角度进行转换教学。
3、跨学科的学习
作为基础教育的初中语文教学,理应顺应社会时代的召唤。事实表明,通过不同的学科之间的有效沟通,是促进人才发展的重要渠道。爱因斯坦说:“陀斯妥也夫斯基给予我的东西比任何科学家给予我的都要多。”钱学森也认为音乐对他从事的科学研究的影响极大。可见,如何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情感与想象,如何让初中语文给予科学教育强有力的支持,是初中教学中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
初中语文新教材编写中也充分体现跨学科这一思想,阅读部分的课文选编注意体现学科内容的多样化,在地理、生物、物理、化学、文学等内容方面体现。例如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的综合性学习中“黄河,母亲河”这一专题,就充分体现了语文与历史、地理、人文、环境保护等相关学科知识的结合。可见,语文的教学也越来越离不开其他学科的帮助,关系日渐紧密。
叶圣陶说:“生活如同泉源,语文犹如溪水。泉眼丰盈而不枯竭,溪水才会自然而活泼地流淌不歇。”学生必须要具备丰富的“理论”准备、信息积蓄,除了在学校有限的学习知识、积累经验的有限训练外,在生活中学习语文才是最大的课堂,最不拘一格的课堂,才是最永恒的课堂。
综上,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需要经过外显的相对客观的语文因素向学习者的内化,经过学习者与作者的言语碰撞、思想交流,最终达到精确的表达才是实现语文学习者心灵世界的外化。任何的语文材料如果不能与学生的思想情感道德意识相互渗透与融合,就不可能内化为学生的智慧力量和精神财富。我们的语文教育需要的便是一座叫做“语文素养”的桥梁,它是一项需要学习者和传道者一起共同用毅力铸就的磅礴工程。
参考文献:
[1]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七年级语文下册[Z].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
[2]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4]曹明海.文学解读学导论[M].人民文学出版社,1997年版
[5][捷克]夸美纽斯.大教学论[M].人民教育出版社1979年版
[6]周作人.儿童的文学了[M].湖南文艺出版社,1998年版
[7]韦志成.现代阅读教学论[M].广西教育出版社,2000年3月版
[8]语文创新教育研究[J].四川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关键词:新课标;形成;发展;自主;语文素养
一、素质教育时代,“语文素养”的提出
(一)“语文”遇见“素养”
将简单的问题复杂化是学术的天敌。语文学科就是联系遭遇了这样的劫难。常常在想语文到底是什么?正是简单的“语文”二字,让纵横东西、跨越南北的语文专家们可谓是煞费苦心,他们一个劲儿的绞尽脑汁咬文嚼字,对“语”、“文”二字进行拆分组合。最终语文到底是文字?是语言,是文学还是文化?涉及工具性、人文性、思想性、文学性、、、语文的性质也被众家争得面红耳赤。众说纷纭之后,一致推崇的学科性质的共识仍无法达成。其实就语文学科的定义这一事情来看,我们的专家们大可不必在一些发展性和暂无法定论的学术问题上煞费苦心,那些“形而上”理论争论是不是真的就那么重要,“形而下”的实质可触摸的,学习主体个人的生存发展与社会生活的需要,整体国民的母语情结的重塑,语文素养的提升,学生真正的热爱祖国文字的情感、实际运用语文知识的能力及其个体的情感价值观的形成等现实的情况是否更显珍贵?
不同的个体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会因各种的文化背景、情感价值和“故事情结”等差异而“所染”各不相同,这就是“语文”遇见“素养”在个体的学习中的具体体现。最终这些差异归结起来也就是“语文素养”,由于素养的的不同它们在个体的所受的影响及影响带来的个体内在的改变效果也各不相同。从“语文”到“素养”的结合,可见语文学科对启动个体生命并实现其生命价值责任重大,作用深远!
(二)怎样理解“初中学生的语文素养”?
作为素质教育时代的重要特征,“语文素养”是语文新课程标准的一个核心目标性概念。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形成、发展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那么,何为“初中学生的语文素养”?
“语文素养“泛指学生平时在语文学习方面的修养,包括培养学生对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的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能力,也包括一些语文言语能力(如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口语交际能力和习作能力)及综合运用以上几种能力的能力(展现语文素养培养中的功利性目标——工具性的一面),另外还有品德修养、审美情趣的培养,使学生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语文素养培养中人文性特征——非功利性的一面)。
“语文素养”把“学文”和“立人”结合起来,体现“培养整体性的、全面的人”的发展思想,这是语文学科理论上的突破和创新。它要求将师生从语文知识的微观教育中解放出来,把静态的语文知识升华为生成性的动态的语文能力、语文智慧、语文意识和语文文化。“语文素养”构成了学生个体真正意义上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坚实基础,同时也可以夯实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大文化根基,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离不开把语言文字包含的文化素养转化为学生个体的文化素养和语文能力,这是语文课程发展的一种理想境界。
初中阶段随着学生生理的发展,他们已经从童年时期过渡到青少年时代,身心的变化,生活阅历的增多,让他们在初中的语文学习中能拥有更广阔的胸怀去接受和消化新的知识,感悟新的情感,启发新的思想。这时候他们理解和运用语文的能力在逐渐提高,对语文智慧和语文意识的需求不断提高,这些都是初中学生语文素养内涵的表现。
二、未来社会呼唤“语文素养”
一个人语文素质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阅读习惯的有无,阅读视野的宽窄和阅读积淀的厚薄。教学方法是常教常新的流,知识内功才是永垂不朽的源。
未来的社会需要的是有实际能力的人才。初中学生在通过语文学科建立起来的素养的培养中,逐渐形成的是具备坚实根基性的,底气十足的素养,并非社会一个技能培训班短期能速成训练得来的技术技巧,这也是社会进步在人才要求上的表现。
三、根据初中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培养语文素养
(一)学校教育系统化的培养
1、学会观察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无论是阅读理解还是作文训练,都离不开观察。如果自己平时观察的积累多,阅读时就能更好地体察文章内容,与作者的心灵沟通,饱含热情地进入到文本中。在作文时,有了一定量的观察,写起来也就会文思泉涌,“下笔如有神”。
语文老师需要指导学生观察,态度上:要做生活的有心人,留心生活点滴,随时观察、善于记录。目的性上:要有高度的选择性,观察目的愈明确、具体,观察效果就愈形象越深刻;客观性上:则要求实事求是,善于捕捉事物的特征,尤其要从司空见惯的事物中抓住特征;精细性上:要善于发现事物有价值的细微特征;全面性上:要善于从各个方面、各个角度进行观察,克服观察中先入为主、假象、错觉等带来的对客观事物歪曲的反映,从而取得较为全面的观察效果。
2、语感的培养
语文学科是一门感性的存在,不是知识体,不是按照概念判断推理的逻辑序列展开其内容的。心理学的理论介入使我们认识到语文教学应回归到学生语文能力的培养上,而语感正是语文能力的核心,是现代社会对每个人运用语言能力的高要求的体现。而语文能力是人的文化心理结构表现于语言层面的品味、格局和发展的倾向,其核心因素即是语感。
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指出:“一切语文从实践去学习比用规则学习来得容易。这是指听、读、重读、抄写、用手、舌头去练习,在可能的范围内尽可能去做。” 语感根本上讲是对直觉性、顿悟的的启动行为,它是一种心智技能,是长期的言语实践的反复的语言操作产物,同时也离不开个体潜在的理性思维的辅助。它的实施途径即是是积累语言材料和语感迁移的过程,把文质兼美的文本引导后的自我解读,把文本内容转化为自我的语感能力,语文素养。当然,强调追求语感并非就是与语文教学的科学性相违背,其实二者内在是相互促进、相互融合的。
(二)语文素养形成期——解读文本,尊重学生的“童心体验”
在阅读教学中,阅读期待也称为阅读视野,曹明海先生将其界定为:“学生在解读文本之前就存在和具备的一种条件,诸如读着的文学修养、生活经验、审美水平、艺术趣味和思想倾向等,这是一种由主观客观复杂因素综合而成的解读‘解读先结构'。即读着在阅读时,解读、经验、解读心理以及与文本相关的解读知识都被相应地激活,从而构成了一种具有解读指向性的整体心理态势,也就是期待视野。”阅读是一种个性化的行为,学生由于素养等个体经验知识背景素质等的不同,学生对作品的解读往往是多元的,因此要做到尊重个性的教学。
例如,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二课《爸爸的花儿落了》,在对爸爸这一人物形象的探究过程中,学生对爸爸形象的概括已经不仅仅局限于是一个“高、大、全”的父亲形象的惯例式概括,其中就有学生对爸爸的为惩罚“我”赖床,狠狠体罚“我”的行为提出质疑,认为这时候的爸爸太偏激了,方法不妥,体罚不是最好的方法…。可见,学生随着语文素养的提高,其阅读的能力在不知不觉中已经提高,阅读视野也在平日的阅读训练中相应得以拓展。
(三)怎样培养初中生的语文素养?——语文教学中的经验略谈
就语文学科而言,吸收和表达是学习它最直接要达到的目的。然而学习主体阅读量的积累程度和优劣将直接决定他学习中的吸收能力,也将直接影响到学生的语文素养的发展水平。
从人文内涵的领悟入手,有机的学习语文形式,在积累基础上科学提高语文素养,基础必须要牢固,那就得从语言形式的积累开始。
1、怎样积累语文知识
说到积累或许大家脑袋里马上闪现出的便是那些读读背背、抄写写的经典“老一套”,不可否认,这当然是一条重要的途径特别对于初学者来说,但绝不是唯一的途径更不是最佳的途径。从所学文本中机械的抽取语文形式,好词好句好修辞好手法,进行字词句段的训练最后练习形成自己的“篇”,这样通过死记强记的累积,孤立、冷漠无脉搏跳动的运作模式,这样的语文知识是没有色彩和呼吸的,它往往不易被个体内化,更不易被激活。因此,我提倡在情景中积累,例如词语的积累,通过情景中的学习必将使概念以外的形象感、情味感以及依附于词语的某些文化因子统统积淀于学生的脑海,这便自然易于内化为学生的心智结构,转化为学生的语文素养了。
2、切实把握课程知识
语文课程的综合性很强,作为语文教材中被选中的课文大都符合文质兼美的特点,可学习之处非常多,课文的内容涉及百科知识和丰富的人文内涵,课文的形式涵盖各种语文知识,但真要贪多求全、面面俱到,结果造成的后果往往是眉毛胡子一把抓,浅尝辄止,走马观花的,语文能力的掌握程度不言而喻。因此应该从学生的实际出发,突出重点,精讲多练,效果自然不言而喻。对于课文应该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一文一个重点的抓,如刘永康教授一直强调的“一课一得”,对于这篇课文的闪光点,我们当然要尽量做到当堂理解,会品评会复述,对于某些篇章还要求要会背诵会运用。对于一些典范课文,采取一文多教、多练的方式,选取不同的角度进行转换教学。
3、跨学科的学习
作为基础教育的初中语文教学,理应顺应社会时代的召唤。事实表明,通过不同的学科之间的有效沟通,是促进人才发展的重要渠道。爱因斯坦说:“陀斯妥也夫斯基给予我的东西比任何科学家给予我的都要多。”钱学森也认为音乐对他从事的科学研究的影响极大。可见,如何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情感与想象,如何让初中语文给予科学教育强有力的支持,是初中教学中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
初中语文新教材编写中也充分体现跨学科这一思想,阅读部分的课文选编注意体现学科内容的多样化,在地理、生物、物理、化学、文学等内容方面体现。例如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的综合性学习中“黄河,母亲河”这一专题,就充分体现了语文与历史、地理、人文、环境保护等相关学科知识的结合。可见,语文的教学也越来越离不开其他学科的帮助,关系日渐紧密。
叶圣陶说:“生活如同泉源,语文犹如溪水。泉眼丰盈而不枯竭,溪水才会自然而活泼地流淌不歇。”学生必须要具备丰富的“理论”准备、信息积蓄,除了在学校有限的学习知识、积累经验的有限训练外,在生活中学习语文才是最大的课堂,最不拘一格的课堂,才是最永恒的课堂。
综上,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需要经过外显的相对客观的语文因素向学习者的内化,经过学习者与作者的言语碰撞、思想交流,最终达到精确的表达才是实现语文学习者心灵世界的外化。任何的语文材料如果不能与学生的思想情感道德意识相互渗透与融合,就不可能内化为学生的智慧力量和精神财富。我们的语文教育需要的便是一座叫做“语文素养”的桥梁,它是一项需要学习者和传道者一起共同用毅力铸就的磅礴工程。
参考文献:
[1]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七年级语文下册[Z].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
[2]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4]曹明海.文学解读学导论[M].人民文学出版社,1997年版
[5][捷克]夸美纽斯.大教学论[M].人民教育出版社1979年版
[6]周作人.儿童的文学了[M].湖南文艺出版社,1998年版
[7]韦志成.现代阅读教学论[M].广西教育出版社,2000年3月版
[8]语文创新教育研究[J].四川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 【发布时间】2025/4/24 12:27:09
- 【点击频次】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