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点文献
课程改革路漫漫 探究探索需实践
【关键词】 ;
【正文】生物学是一门实验性极强的自然科学,美国的教育家施瓦布认为,学生学习的过程和科学家的研究过程在本质上是一致的。因此学生应该象科学家一样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并在探究问题的过程中获取知识,发展技能,培养创新能力。实验教学是搞好生物学课堂教学的关键,也是实现生物学教学创新的重要途径。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创新生物实验课堂教学已向传统实验教学提出了挑战。认真探究与实践以探究为主体的生物实验教学模式,将成为生物教师的共识。
目前的生物实验教学,大多数是验证前人的实验结果,实验的结果都或多或少在设计者的预料之中,学生的思维和科学的素养表现的机会很少,大大削弱了实验教学在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上的重要作用。而探究性实验以实验为载体,探究科学结论和发展的过程,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和技能,通过实验亲自发现问题、探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这样的实验过程符合中学生的好奇心理,符合中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能激发学生的认知兴趣和学习动机,可以使教学不仅仅局限于科学知识本身,还可以揭示出其中的科学思想和科学方法。
以下是我对一节课的三种授课方式的一点认识:
一个实验 三种方法
——品读课堂探究活动
探究是新课程特别提倡的一种教学指导思想,也是中西方教育观念中的一个根本差异。长期以来,我国教师普遍缺乏这种意识。那么如何在课堂教学中顺其自然的贯彻探究意识呢?
在人教版初中生物教材中有这样一个实验:“观察鸡卵的结构”,课本上只是出现了“目的要求”“材料用具”和简单的方法步骤,没有任何的结构功能的描述,这个实验如何进行教学设计才好呢?
处理方法一:
因为鸡蛋易碎,如果不注意,卵白和卵黄就会混在一起,老师为了防止意外事件的发生,防止学生不会做,于是从以前的教学辅导资料上截取了该实验的教师演示实验教学录像,把这段视频资料展示给学生。学生观看之后,再结合实验指导步骤,很轻松地就可以完成这个实验,并且大家做的都一样,几乎没有什么意外发生,基本达到了该实验的目的,实验占用课堂时间也比较少。
处理方法二:
因为同样的原因,老师不放心学生自己做,于是就一步一步地一边讲,一边提出要求,让学生跟着一步一步地做。这样课堂秩序较乱,不易掌握,且实验步骤设计往往过于繁琐,老师总会把所有想到的问题都用口头方式提给学生思考解决,不仅占用了学生自主学习、思考的时间,而且造成宝贵的课堂时间的浪费。课堂生成的一些内容不能及时在小组内合作解决。实验过程中,老师仍然起了控制作用。
处理方法三:
老师没有像前面两位老师一样包办学生的学习,只是简单说明通过观察鸡蛋的结构来了解鸟卵的结构和功能之后,出示以下实验要求和启发性问题:
1. 请你用手使劲捏鸡蛋,你有何发现?
2. 请认真观察卵壳表面,你有何发现?
3. 请用镊子柄轻敲鸡蛋的钝端,去掉卵壳,你有何发现?
4. 将鸡蛋内容物轻轻倒入培养皿,观察内部结构,你有何发现?
5. 用牙签轻轻刺卵黄,有何发现?刺破后你又有何发现?
然后强调在小组内共同合作,完成这个实验并解答以上问题。于是给学生比较充分的时间(实际上在课堂教学中分好小组后,占用课堂时间非常少,有一位老师只用了5分钟左右就完成了)后,再让每组同学提出他们在实验中遇到的问题或者说出他们通过实验获得的发现。听课过程中,我发现这种方法取得的课堂效果出人意料得好,不仅充分调动、发挥了学生的自主能动性,而且培养了学生的探究意识、探究思维和能力。
那么哪种方法更具有探究意识呢?
我认为,前两种处理方法仍注重了老师讲、学生听,或者在老师的指挥下学生来做的传统实验教学模式,学生的自主学习体现不足,没有很好地抓住培养学生探究发现能力的契机,应该说不太符合新课程的教育理念。那么问题在哪里呢?我想关键是老师欠缺探究意识,不敢放手给学生去做,害怕出现教师无法控制的问题,也可以说教师缺乏在实验课堂教学中开展探究活动的经验、意识、方法和自信。
第三种实验设计其实也很简单,同样提出了实验的操作要求,但是它突出了一个词语即“发现”。这就是一种意识,一种在课堂上贯彻探究性教学的意识。这种方法不仅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适合学生的能力范围,而且极大地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因为他们要去“发现”!通过放手给学生做实验,锻炼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同时启迪了学生的思维,并且因为放手给了学生自主探究的机会,所以就有了很多课堂动态生成的可能,使这节课一个短短的实验成为一大亮点!
综合以上三种处理方法不难发现,其实探究意识要在课堂中实施并不困难,关键在于教师是否有比较强的探究意识,在于教师对探究意识的领悟程度,在于教师是否随时考虑如何在教学中贯彻探究意识。只有教师的探究意识提高了,设计探究活动、组织实施探究活动的能力综合提高了,才能灵活、机动地在教学过程中运用探究这种有效的学习方法,才能真正把课堂还给学生,把认知权利还给学生,使学生成为课堂的真正主人。
目前的生物实验教学,大多数是验证前人的实验结果,实验的结果都或多或少在设计者的预料之中,学生的思维和科学的素养表现的机会很少,大大削弱了实验教学在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上的重要作用。而探究性实验以实验为载体,探究科学结论和发展的过程,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和技能,通过实验亲自发现问题、探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这样的实验过程符合中学生的好奇心理,符合中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能激发学生的认知兴趣和学习动机,可以使教学不仅仅局限于科学知识本身,还可以揭示出其中的科学思想和科学方法。
以下是我对一节课的三种授课方式的一点认识:
一个实验 三种方法
——品读课堂探究活动
探究是新课程特别提倡的一种教学指导思想,也是中西方教育观念中的一个根本差异。长期以来,我国教师普遍缺乏这种意识。那么如何在课堂教学中顺其自然的贯彻探究意识呢?
在人教版初中生物教材中有这样一个实验:“观察鸡卵的结构”,课本上只是出现了“目的要求”“材料用具”和简单的方法步骤,没有任何的结构功能的描述,这个实验如何进行教学设计才好呢?
处理方法一:
因为鸡蛋易碎,如果不注意,卵白和卵黄就会混在一起,老师为了防止意外事件的发生,防止学生不会做,于是从以前的教学辅导资料上截取了该实验的教师演示实验教学录像,把这段视频资料展示给学生。学生观看之后,再结合实验指导步骤,很轻松地就可以完成这个实验,并且大家做的都一样,几乎没有什么意外发生,基本达到了该实验的目的,实验占用课堂时间也比较少。
处理方法二:
因为同样的原因,老师不放心学生自己做,于是就一步一步地一边讲,一边提出要求,让学生跟着一步一步地做。这样课堂秩序较乱,不易掌握,且实验步骤设计往往过于繁琐,老师总会把所有想到的问题都用口头方式提给学生思考解决,不仅占用了学生自主学习、思考的时间,而且造成宝贵的课堂时间的浪费。课堂生成的一些内容不能及时在小组内合作解决。实验过程中,老师仍然起了控制作用。
处理方法三:
老师没有像前面两位老师一样包办学生的学习,只是简单说明通过观察鸡蛋的结构来了解鸟卵的结构和功能之后,出示以下实验要求和启发性问题:
1. 请你用手使劲捏鸡蛋,你有何发现?
2. 请认真观察卵壳表面,你有何发现?
3. 请用镊子柄轻敲鸡蛋的钝端,去掉卵壳,你有何发现?
4. 将鸡蛋内容物轻轻倒入培养皿,观察内部结构,你有何发现?
5. 用牙签轻轻刺卵黄,有何发现?刺破后你又有何发现?
然后强调在小组内共同合作,完成这个实验并解答以上问题。于是给学生比较充分的时间(实际上在课堂教学中分好小组后,占用课堂时间非常少,有一位老师只用了5分钟左右就完成了)后,再让每组同学提出他们在实验中遇到的问题或者说出他们通过实验获得的发现。听课过程中,我发现这种方法取得的课堂效果出人意料得好,不仅充分调动、发挥了学生的自主能动性,而且培养了学生的探究意识、探究思维和能力。
那么哪种方法更具有探究意识呢?
我认为,前两种处理方法仍注重了老师讲、学生听,或者在老师的指挥下学生来做的传统实验教学模式,学生的自主学习体现不足,没有很好地抓住培养学生探究发现能力的契机,应该说不太符合新课程的教育理念。那么问题在哪里呢?我想关键是老师欠缺探究意识,不敢放手给学生去做,害怕出现教师无法控制的问题,也可以说教师缺乏在实验课堂教学中开展探究活动的经验、意识、方法和自信。
第三种实验设计其实也很简单,同样提出了实验的操作要求,但是它突出了一个词语即“发现”。这就是一种意识,一种在课堂上贯彻探究性教学的意识。这种方法不仅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适合学生的能力范围,而且极大地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因为他们要去“发现”!通过放手给学生做实验,锻炼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同时启迪了学生的思维,并且因为放手给了学生自主探究的机会,所以就有了很多课堂动态生成的可能,使这节课一个短短的实验成为一大亮点!
综合以上三种处理方法不难发现,其实探究意识要在课堂中实施并不困难,关键在于教师是否有比较强的探究意识,在于教师对探究意识的领悟程度,在于教师是否随时考虑如何在教学中贯彻探究意识。只有教师的探究意识提高了,设计探究活动、组织实施探究活动的能力综合提高了,才能灵活、机动地在教学过程中运用探究这种有效的学习方法,才能真正把课堂还给学生,把认知权利还给学生,使学生成为课堂的真正主人。
- 【发布时间】2025/4/24 12:25:27
- 【点击频次】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