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点文献
写作要细心观察 更要用心发现
【关键词】 ;
【正文】 摘 要:许多学生惧怕作文,写出来的文章不是内容空洞,干瘪无味,就是照搬照抄,应付交差。要解决这一问题,我认为关键在于,教师要有计划、有耐心地指导学生从日常生活中发现、挖掘、积累写作素材。其法有三:(一)教育学生学会用心观察生活,发现写作素材;(二)指导学生捕捉生活感受,挖掘写作素材;(三)勤写日记,积累写作素材。
关键词:智慧课堂 用心发现 作文素材
纵观大多教师的作文教学,都是结合范文讲写作的技巧,讲遣词造语的精妙,讲得多,析得细,学生当时感觉不错,可一提笔作文,却无从下笔,烦恼不堪。究其缘由,头脑空空,无话可写,只好瞎编乱造,或仿一篇范文,应付交差。长此以往,习作水平又怎能提高呢?教师们很困惑——难道是我们的生活中没有写作素材吗?非然也。
法国雕塑家罗丹说:“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生活中处处存在动人之处”。那绚丽如画的自然景观,多彩如诗的校园生活,欢乐如歌的家庭生活和广阔丰富的社会生活中,有多少闪光的内容值得我们去描绘、去歌颂。然而,由于学生对生活中的一些事往往习以为常,熟视无睹,缺乏用心观察、思考积累。
这就需要我们教师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让学生养成细心观察、用心发现的习惯,从而丰富学生的写作素材。《语文课程标准》中就要求:“多角度地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
那智慧课堂下如何引导学生发现、积累写作素材呢?
一、学会用心观察生活,发现写作素材
启发学生有意识地去关注生活,洞察人情事理的细微变化,就像鲁迅先生说的那样留心周围的事物,多看看、多听听、多想想,这是我们认识事物的基础。
引导学生观察自然。自然界的花草树木,风霜雪雨等等都有各自的特点。老师要想方设法引导学生用眼看、用耳听、用鼻嗅、用心感受。例如同样是风,春天的风和冬天的风就表现出不同的特点,春风的温暖、柔和与冬雨的寒冷、凛冽,那是截然不同的。这些就需要老师去引导学生观察。
引导学生关心校园。校园生活是学生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在校园中感受着老师的关爱、同学的友谊、集体的温暖,同时也感受着学习上的酸甜苦辣,交往中的悲欢离合……
引导学生关爱家庭。家庭是学生充分展示真实性格的重要天地。在温馨和谐的家庭生活中,引导学生从一句关切的话语、一个温馨的眼神、父母工作的劳碌中,去感受家庭的幸福快乐,去体会生活的艰辛,这些必然是真情的自然流露,都是作文的好素材。
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社会发展日新月益,社会生活五彩缤纷,老师应当引导学生去关注社会,大到世界格局、国家政策、城市发展,小到生活热点,社会中的一人一事,也都能成为我们的作文素材。
只要在平时的学习生活、家庭生活和社会生活中注意观察和思考,做一个生活的有心人,这样你心中新鲜的事、生动活泼的人就多起来了,习作的素材也丰富起来了。
二、善于捕捉生活感受,挖掘写作素材
写作,说到底,是心灵的活,不是眼睛的活,也不是耳朵、鼻子的活。写作,要将人的目光从纷乱的外在,引向沉慧的“内在感觉” 。所以,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用心灵去观察,还要引导学生思考,让学生对自然、对社会、对人生有自己的感受和体验。
1.在观察中多问几个“怎么样”、“为什么”,既能认识事物的表面现象,又能认识事物的本质特征和彼此联系,逐步提高思考和运用语言的能力。
2.观察要发挥联想。由于各人的思想、观点不同,对观察到的人、事、物的理解也会不同,教师应多鼓励学生进行大胆的想象,这样学生在作文时,就会有自己独到的见解、新颖的想法,而不会拘泥于一种形式。
3.引导学生通过生活细节,捕捉生活感受。如:母亲欣喜地看着孩子吃完了一大碗饭菜;上学出门时,父母千叮咛万嘱咐:路上小心!;父母即将远行去打工,临别的谆谆告诫,满含期望与担忧的眼神;老师给学生辅导作业的不厌其烦等等,通过这些细节,深切领悟父母、老师伟大无私的爱。如果能将这心灵的震颤述诸笔端,就是真情的流露,就能扣人心弦。
面对学习中、生活中涌现的大量信息资源,只有用心灵去捕捉,用深刻的眼光去洞察,用灵活的机智去重组,才能挖掘出好的写作素材。
三、勤写日记,积累写作素材
生活中精彩的转瞬即逝,如果不及时记录下来,这些材料就会从我们身边溜走,等到要用的时候却记不清楚了。写日记是练习文笔、积累素材、丰富语言的极好方法,也是记录生活、陶冶情操、加强自我修养的良好方式。
写日记时,可以先回顾当天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想,然后有重点地从当天的记忆中选取有趣的、印象深刻的、有意义的片断记下来,发表自己的真实看法,大胆而自由地写出自己的观点,作为日后写作文的素材。也可以写观察大自然的日记。只要长期坚持不懈地积累素材,就能积水成渊,聚沙成塔,作文的源泉自然就丰富了。
另外,也可以把自己写的日记归类整理,可按家庭、学校、社会归类,也可按写人、叙事、绘景、抒情归类。
只要生活中细心观察,用心发现,积累丰富的写作素材,学生作文时就会思如泉涌,激情澎湃,再也不会眉头紧锁,无从下笔。
参考文献:
[1] 上海教育出版社 《小学语文教师》 2012
[2]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语文课程标准》(修订版) 2011年出版
[3] 福建教育出版 《我的作文教学主张》管建刚著2011.11
[4] 课程教材研究所 《语文》(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2005.6.
关键词:智慧课堂 用心发现 作文素材
纵观大多教师的作文教学,都是结合范文讲写作的技巧,讲遣词造语的精妙,讲得多,析得细,学生当时感觉不错,可一提笔作文,却无从下笔,烦恼不堪。究其缘由,头脑空空,无话可写,只好瞎编乱造,或仿一篇范文,应付交差。长此以往,习作水平又怎能提高呢?教师们很困惑——难道是我们的生活中没有写作素材吗?非然也。
法国雕塑家罗丹说:“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生活中处处存在动人之处”。那绚丽如画的自然景观,多彩如诗的校园生活,欢乐如歌的家庭生活和广阔丰富的社会生活中,有多少闪光的内容值得我们去描绘、去歌颂。然而,由于学生对生活中的一些事往往习以为常,熟视无睹,缺乏用心观察、思考积累。
这就需要我们教师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让学生养成细心观察、用心发现的习惯,从而丰富学生的写作素材。《语文课程标准》中就要求:“多角度地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
那智慧课堂下如何引导学生发现、积累写作素材呢?
一、学会用心观察生活,发现写作素材
启发学生有意识地去关注生活,洞察人情事理的细微变化,就像鲁迅先生说的那样留心周围的事物,多看看、多听听、多想想,这是我们认识事物的基础。
引导学生观察自然。自然界的花草树木,风霜雪雨等等都有各自的特点。老师要想方设法引导学生用眼看、用耳听、用鼻嗅、用心感受。例如同样是风,春天的风和冬天的风就表现出不同的特点,春风的温暖、柔和与冬雨的寒冷、凛冽,那是截然不同的。这些就需要老师去引导学生观察。
引导学生关心校园。校园生活是学生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在校园中感受着老师的关爱、同学的友谊、集体的温暖,同时也感受着学习上的酸甜苦辣,交往中的悲欢离合……
引导学生关爱家庭。家庭是学生充分展示真实性格的重要天地。在温馨和谐的家庭生活中,引导学生从一句关切的话语、一个温馨的眼神、父母工作的劳碌中,去感受家庭的幸福快乐,去体会生活的艰辛,这些必然是真情的自然流露,都是作文的好素材。
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社会发展日新月益,社会生活五彩缤纷,老师应当引导学生去关注社会,大到世界格局、国家政策、城市发展,小到生活热点,社会中的一人一事,也都能成为我们的作文素材。
只要在平时的学习生活、家庭生活和社会生活中注意观察和思考,做一个生活的有心人,这样你心中新鲜的事、生动活泼的人就多起来了,习作的素材也丰富起来了。
二、善于捕捉生活感受,挖掘写作素材
写作,说到底,是心灵的活,不是眼睛的活,也不是耳朵、鼻子的活。写作,要将人的目光从纷乱的外在,引向沉慧的“内在感觉” 。所以,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用心灵去观察,还要引导学生思考,让学生对自然、对社会、对人生有自己的感受和体验。
1.在观察中多问几个“怎么样”、“为什么”,既能认识事物的表面现象,又能认识事物的本质特征和彼此联系,逐步提高思考和运用语言的能力。
2.观察要发挥联想。由于各人的思想、观点不同,对观察到的人、事、物的理解也会不同,教师应多鼓励学生进行大胆的想象,这样学生在作文时,就会有自己独到的见解、新颖的想法,而不会拘泥于一种形式。
3.引导学生通过生活细节,捕捉生活感受。如:母亲欣喜地看着孩子吃完了一大碗饭菜;上学出门时,父母千叮咛万嘱咐:路上小心!;父母即将远行去打工,临别的谆谆告诫,满含期望与担忧的眼神;老师给学生辅导作业的不厌其烦等等,通过这些细节,深切领悟父母、老师伟大无私的爱。如果能将这心灵的震颤述诸笔端,就是真情的流露,就能扣人心弦。
面对学习中、生活中涌现的大量信息资源,只有用心灵去捕捉,用深刻的眼光去洞察,用灵活的机智去重组,才能挖掘出好的写作素材。
三、勤写日记,积累写作素材
生活中精彩的转瞬即逝,如果不及时记录下来,这些材料就会从我们身边溜走,等到要用的时候却记不清楚了。写日记是练习文笔、积累素材、丰富语言的极好方法,也是记录生活、陶冶情操、加强自我修养的良好方式。
写日记时,可以先回顾当天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想,然后有重点地从当天的记忆中选取有趣的、印象深刻的、有意义的片断记下来,发表自己的真实看法,大胆而自由地写出自己的观点,作为日后写作文的素材。也可以写观察大自然的日记。只要长期坚持不懈地积累素材,就能积水成渊,聚沙成塔,作文的源泉自然就丰富了。
另外,也可以把自己写的日记归类整理,可按家庭、学校、社会归类,也可按写人、叙事、绘景、抒情归类。
只要生活中细心观察,用心发现,积累丰富的写作素材,学生作文时就会思如泉涌,激情澎湃,再也不会眉头紧锁,无从下笔。
参考文献:
[1] 上海教育出版社 《小学语文教师》 2012
[2]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语文课程标准》(修订版) 2011年出版
[3] 福建教育出版 《我的作文教学主张》管建刚著2011.11
[4] 课程教材研究所 《语文》(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2005.6.
- 【发布时间】2025/4/24 12:21:35
- 【点击频次】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