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点文献
初中语文教学模式初探
【关键词】 ;
【正文】摘 要:新课改要求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注重学生的积极参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最大限度地挖掘学生的潜能,因此,积极探索新课标下的语文课堂教学模式,是每个语文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
关键词:自学、赏析、感知、讨论、综合探究、总结
一、自学指导
教师在指导学生自学时,要做到四个明确:明确时间、明确内容、明确方法、明确要求。这样学生才能高效率地自学,在自学的过程中,学生可借助教师列出的纲要理清课文的主要结构,解决主要问题。
例如,在讲《捕蛇者说》时自学指导的设计如下,自学指导一:学生结合课下注释,借助工具书自学课文,做到读准字音(5分钟)。自学指导二:请同学们边小声读课文第1自然段,边运用书下注释,借助工具书练习翻译,3分钟后比谁能准确译讲第1自然段。这样设计自学指导是学生的自学紧张有序,在最短的时间达到最高的学习效率。
二、赏析
赏析是对文章内容作深层研析,在这一环节中,主要提升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学生的阅读和写作水平。赏析内容的设计也因文章的体裁、内容而定。如:说明文一般赏析文章的说明方法、语言特点;小说,赏析的重点应放在人物的刻画、环境的环境的描写上。总之,这一环节的内容难度稍大,学生需进行探索交流。
三、感知
感知是在预习的基础上,对文章的内容做进一步的了解、感知。在这一环节中,主要是培养学生独立自主的学习习惯,提升学生自读文章、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感知的内容,不同体裁的文章也不一样。如阅读小说,需感知小说的三要素:人物、环境、故事情节。具体设计:
1、文章都写到哪些人?在这些人中,谁是作者着意刻画的?
2、故事发生在一个怎样的环境中?
3、文章的故事情节怎样?故事的高潮在什么地方?
总之,这一环节内容的设计不要太难了。
四、讨论辨析
讨论辨析是学生对自己发现的问题,在教师的引导下自主讨论或辩论。是学生解决问题的一个重要教学过程。
讨论既是一种师生双边活动性质的启发式教学方法,又是体现教师引导下,以学生为主体,经过学生自己积极思考,相互探讨,以求得问题解决和认识深入的一种发展性教学方法。讨论能最大限度地激发人的智慧。同时,在讨论中集思广益,相互启发,实现信息交换,扩大信息和思维容量。并及时对各种意见进行分析比较,培养比较思维和评价思维。在讨论中,学生还能发展即席反馈能力,敏捷的思考和反应能力,以及即席口头表达能力。讨论还能使学生认识状况充分暴露,教师获得即时信息反馈,就能增加教学的有效性和针对性,提高教学效率。此外,讨论还能使学生在课堂教学中思想高度集中,思维活动激烈,产生浓厚兴趣,使课堂教学情绪和形式都十分活跃。奥斯本所创立的一种所谓“智力激励法”,提倡在短时期内激发极大思维能力的集体思考方法,实质上就是一种讨论的方法。讨论能促使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得到高度发展,而一个人的智力发生和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言语能力。
组织好讨论的关键在于问题的提出,矛盾的展开和适时地结束,让学生留有余地回去思考。讨论形式有小组,有全班,有二者结合,视不同目的,不同情况而定。
五、综合探究,系统学习
学生通过自学、讨论、教师的点拨,初步找到了解决问题的规律和方法,然后运用这一规律和方法进一步分析理解教材,完善与巩固学习的知识和方法。
新课程标准提倡,学生能讲的让学生讲,经过启发学生能讲的也让学生讲,经过启发学生有困难的,老师才讲的教学模式。一部分语文老师不给学生表现的机会,总担心学生自学不好,关于这种现象,首都师范大学的老师对10万学生进行调研,发现初中语文课,老师不讲,学生能看懂95%,因此每位老师可以消除顾虑,放手给学生。同时它也启发教师应不局限于教材上的内容和例子,要开发课程资源,拓展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的阅读和赏析的能力。另外由于每个学生的学习基础不同,学习能力不同,本着因材施教、差异教学的原则,对后进生还要个别辅导,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完成本节课的学习任务。这样的学习模式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合作协调能力、创新能力、语文综合能力以及语文素养。
初中语文老师,要借助“知识树”把初中阶段的语文教材的编排顺序、知识结构讲给学生,让学生在七年级就知道在整个初中三年的时间要学习哪些知识。当学生学习一本新教材时,教师首先要上一堂综合课,结合知识树把这本书的知识结构系统地给学生讲清楚,让学生从整体上了解全书的知识结构,在头脑中有一个整体的印象。同时一册教材也可以画成一棵知识树,每一学期的学期开端就要让学生学习这棵知识树,在之后的各个单元知识都相当于这棵知识树上的枝干、叶片、果实。教学中要不断地认识这棵知识树,把学到的每部分知识都回归到知识树上,一个学期结束,一册教材的知识树在学生心中也已硕果累累了。
六、总结提高
总结提高就是将学生在课堂讨论或辩论的问题进行归纳系统。皮亚杰认为,人们在学习中通过同化和顺应将原有认知结构变为新的认知结构。布鲁纳认为,学科基础结构是前人对知识进行总结归纳的成果,是认知发展规律的结晶。遵循基本结构,有利于理解、记忆、沟通、达到举一反三,实现迁移。奥苏贝尔认为学习就是将“教材结构”转化为“认知结构”。这些心理学家都把结构看成为学习认识的最重要结果。它是发展性教学方法的一个基本因素。可归纳为三种:一种是课堂讨论结束时的即席归纳,由师生双方共同完成;一种是在一课或一单元结束时将知识归纳成为一个体系和结构,应由学生自己完成,并采用他们自己认为最合适的方式加以表达;再一种是通过在学习基础上解决一个典型问题。通过总结,让学生是在新形式中的升华,提高学生运用知识规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总之,新课程标准下的语文教学模式,教师应该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和引导者,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同时也要关注学生的学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增长其知识,活跃其思维,让学生在新的语文教学课堂上焕发生命的精彩。
关键词:自学、赏析、感知、讨论、综合探究、总结
一、自学指导
教师在指导学生自学时,要做到四个明确:明确时间、明确内容、明确方法、明确要求。这样学生才能高效率地自学,在自学的过程中,学生可借助教师列出的纲要理清课文的主要结构,解决主要问题。
例如,在讲《捕蛇者说》时自学指导的设计如下,自学指导一:学生结合课下注释,借助工具书自学课文,做到读准字音(5分钟)。自学指导二:请同学们边小声读课文第1自然段,边运用书下注释,借助工具书练习翻译,3分钟后比谁能准确译讲第1自然段。这样设计自学指导是学生的自学紧张有序,在最短的时间达到最高的学习效率。
二、赏析
赏析是对文章内容作深层研析,在这一环节中,主要提升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学生的阅读和写作水平。赏析内容的设计也因文章的体裁、内容而定。如:说明文一般赏析文章的说明方法、语言特点;小说,赏析的重点应放在人物的刻画、环境的环境的描写上。总之,这一环节的内容难度稍大,学生需进行探索交流。
三、感知
感知是在预习的基础上,对文章的内容做进一步的了解、感知。在这一环节中,主要是培养学生独立自主的学习习惯,提升学生自读文章、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感知的内容,不同体裁的文章也不一样。如阅读小说,需感知小说的三要素:人物、环境、故事情节。具体设计:
1、文章都写到哪些人?在这些人中,谁是作者着意刻画的?
2、故事发生在一个怎样的环境中?
3、文章的故事情节怎样?故事的高潮在什么地方?
总之,这一环节内容的设计不要太难了。
四、讨论辨析
讨论辨析是学生对自己发现的问题,在教师的引导下自主讨论或辩论。是学生解决问题的一个重要教学过程。
讨论既是一种师生双边活动性质的启发式教学方法,又是体现教师引导下,以学生为主体,经过学生自己积极思考,相互探讨,以求得问题解决和认识深入的一种发展性教学方法。讨论能最大限度地激发人的智慧。同时,在讨论中集思广益,相互启发,实现信息交换,扩大信息和思维容量。并及时对各种意见进行分析比较,培养比较思维和评价思维。在讨论中,学生还能发展即席反馈能力,敏捷的思考和反应能力,以及即席口头表达能力。讨论还能使学生认识状况充分暴露,教师获得即时信息反馈,就能增加教学的有效性和针对性,提高教学效率。此外,讨论还能使学生在课堂教学中思想高度集中,思维活动激烈,产生浓厚兴趣,使课堂教学情绪和形式都十分活跃。奥斯本所创立的一种所谓“智力激励法”,提倡在短时期内激发极大思维能力的集体思考方法,实质上就是一种讨论的方法。讨论能促使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得到高度发展,而一个人的智力发生和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言语能力。
组织好讨论的关键在于问题的提出,矛盾的展开和适时地结束,让学生留有余地回去思考。讨论形式有小组,有全班,有二者结合,视不同目的,不同情况而定。
五、综合探究,系统学习
学生通过自学、讨论、教师的点拨,初步找到了解决问题的规律和方法,然后运用这一规律和方法进一步分析理解教材,完善与巩固学习的知识和方法。
新课程标准提倡,学生能讲的让学生讲,经过启发学生能讲的也让学生讲,经过启发学生有困难的,老师才讲的教学模式。一部分语文老师不给学生表现的机会,总担心学生自学不好,关于这种现象,首都师范大学的老师对10万学生进行调研,发现初中语文课,老师不讲,学生能看懂95%,因此每位老师可以消除顾虑,放手给学生。同时它也启发教师应不局限于教材上的内容和例子,要开发课程资源,拓展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的阅读和赏析的能力。另外由于每个学生的学习基础不同,学习能力不同,本着因材施教、差异教学的原则,对后进生还要个别辅导,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完成本节课的学习任务。这样的学习模式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合作协调能力、创新能力、语文综合能力以及语文素养。
初中语文老师,要借助“知识树”把初中阶段的语文教材的编排顺序、知识结构讲给学生,让学生在七年级就知道在整个初中三年的时间要学习哪些知识。当学生学习一本新教材时,教师首先要上一堂综合课,结合知识树把这本书的知识结构系统地给学生讲清楚,让学生从整体上了解全书的知识结构,在头脑中有一个整体的印象。同时一册教材也可以画成一棵知识树,每一学期的学期开端就要让学生学习这棵知识树,在之后的各个单元知识都相当于这棵知识树上的枝干、叶片、果实。教学中要不断地认识这棵知识树,把学到的每部分知识都回归到知识树上,一个学期结束,一册教材的知识树在学生心中也已硕果累累了。
六、总结提高
总结提高就是将学生在课堂讨论或辩论的问题进行归纳系统。皮亚杰认为,人们在学习中通过同化和顺应将原有认知结构变为新的认知结构。布鲁纳认为,学科基础结构是前人对知识进行总结归纳的成果,是认知发展规律的结晶。遵循基本结构,有利于理解、记忆、沟通、达到举一反三,实现迁移。奥苏贝尔认为学习就是将“教材结构”转化为“认知结构”。这些心理学家都把结构看成为学习认识的最重要结果。它是发展性教学方法的一个基本因素。可归纳为三种:一种是课堂讨论结束时的即席归纳,由师生双方共同完成;一种是在一课或一单元结束时将知识归纳成为一个体系和结构,应由学生自己完成,并采用他们自己认为最合适的方式加以表达;再一种是通过在学习基础上解决一个典型问题。通过总结,让学生是在新形式中的升华,提高学生运用知识规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总之,新课程标准下的语文教学模式,教师应该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和引导者,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同时也要关注学生的学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增长其知识,活跃其思维,让学生在新的语文教学课堂上焕发生命的精彩。
- 【发布时间】2025/4/24 12:20:08
- 【点击频次】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