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手机也能上知网 上手机知网,随时随地畅游知识海洋!请手机访问:wap.cnki.net

手机知网客户端
知识出版物超市平台推广
辞书大典广告

节点文献

联系生活,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

 

【作者】 祁国秀

【机构】 建湖县实验小学

【摘要】

【关键词】
【正文】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是“让学生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都有所发展。”这就要求教师能着眼于学生的未来,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和“全面、持续、和谐发展”提供必要的基础知识、基本方法以及良好习惯。而数学本身与生活又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因此我们的数学教学必须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在生活中提升学生的数学修养,培养学生的能力。
  一、用数学语言描绘生活现象——说的能力
  数学首先是一种语言,它可以用来储存信息,也是人们交流的必须工具。因而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吸取爱好,在不影响数学知识科学性的前提下,巧妙地运用生活化、趣味化、儿童化的语言激发学生的兴趣,感染学生的情趣,则能够使课堂充满异样的光彩,使学生在和谐有趣的情境中交流学习心得。
  1.个体的描述与质疑
  学生探究知识的过程,其实也是思维训练的过程,更是语言趋向严密和逻辑的过程。教学时教师要灵活运用教材,结合学生生活实际,引导学生复述生活现象,提高学生思维能力。如教学“接近整十整百数加减法的简便运算”时,学生对“多加则减、多减要加”并不能真正理解和接受,此时教师不妨引领学生回忆生活中购物时付钱的场景,并思考质疑:多给营业员的为什么要找回?少给的钱又该怎么办……这样的教学,使抽象的数学获得经验的支持,具体的经验也经过了一定的梳理和提炼,使得数学和经验更加合理化、抽象化。
  2.集体的互动与交流
  教学的本质是一种交往互动,交往互动是学生主体间的相互作用、相互交流、相互理解的活动,交流的过程是思维碰撞的过程,是对所学知识进行深加工与重组的过程。例如教学“求平均数”时,要求学生算出“有8个人,他们的体重分别是38千克 、36千克 、39千克 、35千克 、34千克 、 40千克 、37千克 、34千克 ,求出他们的平均体重。”不同思维层次的学生有着不同的解题方法,有的用总数量÷总分数=平均数;有的用移多补少法求出平均数;还有的用假设法先假定平均数,然后比较各数与假定数的差。老师在组织教学时让学生交流各种解法理由,并结合实际介绍生活中求平均数的方法,使得学生的学习过程更加丰满活跃。
  二、用数学眼光观察现实世界——看的能力
  数学并不是课本上那种枯燥无味的样子,它遍及生活中的每个角落。因而教师要给每个学生一双用数学视角观察生活的眼睛,引导学生观察现实世界,带着数学问题融入生活,寻找生活中的数学原型,加深对数学问题的理解。比如说学完“圆柱”这个章节后,让学生列举生活中有哪些地方使用了圆柱,思考为什么这些地方要使用圆柱,而不用其他形体;学习“厘米、米”这些长度单位时,可以让学生先比高矮,并测量自己的身高、桌子的长宽等;教完“轴对称图形”后让学生寻找生活中的轴对称图形,从而加深对数学的理解。这样的教学,使学生在感性操作的同时,也能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生活中充满数学,进而养成留心观察周围的事物,能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现实世界,并能自觉地将课堂上所学到的数学致死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激发学生爱数学、学数学、用数学的情感。
  三、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用的能力
  学以致用,把所学到的数学运用到生活,解决实际问题,是数学学习的一个根本目的。因而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事事、时时、处处用知识的习惯,调动学习数学、创造性地使用数学的积极性。数学教学要引导学生走出课堂,接触社会,打开眼界,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接触社会生活和生产实践中的数学问题,认识生活数学与纯粹数学之间的区别与联系。如学完“元角分的认识”之后,可以将课堂设置成超市,学生轮流做售货员表演买卖东西,让学生在买与卖的过程中明白元角分之间的关系;再如学完“圆锥的体积”后,可以把学生带领到沙石买卖场,让学生自带测量工具计算沙堆的体积,学生在实践中明白,实际测量沙堆的底面周长要比直接量底面直径要容易得多。这种联系实际的教学,将学生在课堂中学到的知识回归到生活,同时学生又从实践中弥补了课堂的不足,既满足了学生的求知欲望,产生教与学的共鸣,又使学生在实践中学会了解决问题,提高他们用数学的能力。
  四、用生活经验构建新知体系——做数学的能力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生的学习不是一个被动吸收、反复联系与强化记忆的过程,而是以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生活经验为基础,通过个体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主动建构新知体系的过程。也就是说学生的学习应当是一个积极主动的认知活动,只有通过他们自己的探索、发现,新知识才会纳入到已有的知识结构,从而形成更新的知识体系,而所有这些的前提是发掘学生已有的知识与生活经验。因此教师要联系生活,创造性地组织教学,给学生足够的思考时间和探索空间。比如教学“体积单位”时,我首先让学生回忆前面常用的面积单位及1平方米、1平方厘米等面积单位的意义,再鼓励学生大胆猜测体积可能用什么单位,它们又表示什么意思,学生猜测后再通过自学课本,了解相应的单位名称及其形状、大小,最后让学生寻找生活中与1立方米、1立方分米、1立方厘米差不多大的物体,估计常见物体的体积等等。这样学生才能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数学思想,培养用旧知同化新知、旧知解决新问题的做数学的能力。
  • 【发布时间】2025/4/24 12:18:23
  • 【点击频次】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