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手机也能上知网 上手机知网,随时随地畅游知识海洋!请手机访问:wap.cnki.net

手机知网客户端
知识出版物超市平台推广
辞书大典广告

节点文献

浅谈历史课程中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作者】 金和春

【机构】 宽城满族自治县第二满族中学

【摘要】

【关键词】
【正文】新课程改革已经进行了十年,并在实践中不断深化,显示出其强大的生命力。它使基础教育从教育思想到教学目标、内容、方法和评价都发生了深刻变化,体现出鲜明的时代精神。其中,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是实施新课程最为关键的环节,它关系到我们的教育质量。要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就要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育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一、自主学习 
  自主学习主要是指:学生具有自觉学习的愿望和积极性,而不是在外来压力下被迫进行学习;允许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对自己特别感兴趣的学习内容进行深入学习;学生具有独立思考,提出问题,得出与教材或教师不同结论的广阔空间。而教师要在履行组织、指导、示范和传授知识的同时,高度重视和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启发指导和培养学生进行自主学习,从根本上改变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传统学习方式。 
  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教师在教学中首先必须转变陈旧的教学观念,转变自身的角色,应以学生为本,把课堂还给学生,把平等自由交给学生,做学生学习的促进者、主导者。要善于创设历史情境,鼓励学生积极学习,主动参与,只有当学生对所学内容感到很好奇,积极地参与到教师创设的历史情境中,做他们感觉是有意义的事情,并获得成功的喜悦,学生的自主学习才会是真正有效的学习。 
  二、合作学习
  合作学习是指教学条件下学习的组织形式,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这种学习既有助于培养学生团队的精神和集体的观念;又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与能力;还有助于因材施教,可以弥补一个教师难以面向有差异的众多学生教学的不足。
  现在,存在这样一种现象:有的教师在教学中不管小组的组合是否合理,问题是该独立完成还是共同探讨,通通“合作”了之。这种不求实效的“合作”,非但不能体现教学内容的趣味性和挑战性,也不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能真正解决问题。长此以往,还会助长部分学生的懒惰和厌烦心理,养成一种华而不实的作风,违背新课程理念。因此,教师必须明确“合作学习”的真正含义,让学生充分享有自主探究、独立思考的权利,根据问题的难易程度和自己的能力自主选择合作与否、合作形式,有明确的分工,留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
  三、探究学习 
  探究学习即从学科领域或现实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研究主题,通过学生自主、独立地发现问题、信息搜集与处理、表达与交流等探究活动获得知识、技能、情感,特别是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发展的学习方式和学习过程。探究学习相对的是接受学习,接受学习是教师把学习内容直接呈现给学生,考虑的是“教什么”,“怎么教”;而探究学习考虑的是“学什么”,“怎么学”。学习内容是以问题的形式来呈现的,它具有更强的问题性、参与性和开放性。在教师的指导启发下,学生以个人或小组形式通过自主独立的研究完成一系列由易到难的题目,从而培养学生较全面的自学能力和人际沟通能力,它对于培养学生良好的意志品质也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新历史教材设计了很多探究性教学板块,如“想一想”、“议一议”、“活动与探究”等,教师应先引导学生对难度较低的问题进行解答探讨,然后逐步提升问题的难度和挑战性,扩大问题研究的范围,培养学生将解决问题、攻克难题当成一种乐趣。这样,既可以锻炼学生搜集材料、语言表达、归纳概括的能力,又可以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和价值观。当然,不是所有的学习主题都需要用探究的方式来进行,接受学习对一些学习内容来说也是必要的。 
  总而言之,在历史教学中,要根本上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就要更多强调所有能有效地促进学生发展的学习。要保持每个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他们乐学、会学、学会,让他们在自主学习基础上进行各种形式的合作学习,通过互相启发,共同探究达到学习目的,从中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协作能力,从而使历史课成为学生长知识、长见识、长才干、立思想、塑人格的好课程。
  • 【发布时间】2025/3/27 20:53:55
  • 【点击频次】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