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手机也能上知网 上手机知网,随时随地畅游知识海洋!请手机访问:wap.cnki.net

手机知网客户端
知识出版物超市平台推广
辞书大典广告

节点文献

拓展实验教学,延伸科学探究

 

【作者】 倪莉莉

【机构】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摘   要:  科学探究能力是新课改要求培养学生的一种能力目标,也是培养学生终身学习能力的要求。实验教学是培养这一能力的有效途径之一。教师可充分利用教材,结合新课改的理念,以新教材资源为载体,充分利用各种资源,多渠道开展实验教学,尝试在科学实验教学中加强课外探究拓展,全面提高学生科学探究能力。
        关键词:科学实验教学     课外探究     探究能力
        科学课堂教学的时间和空间是有限的,而学生对科学的探究是无止境的。并不是所有的实验都能在有限的课堂内完成,学生科学探究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这些活动就必需从课堂走向课外,课内活动向课外开放。我们教师应努力创造条件,积极开展系列化的课外探究实验活动, 通过课外家庭实验补充,把探究延伸拓展。我们可以开展各种家庭实验,科技活动,小制作小发明,调查研究等。这样,既深化了课堂教学,也让他们的兴趣特长和科学素养在实践研究中得到了培养。品尝科学的乐趣的同时也感受科学的无穷魅力。
        一、营造环境,向家庭延伸。
        1、合理开发家庭资源,要求家长做探究科学的“引路者”、“促进者”和“组织者”。初中生好奇心强,家长们指导初中生进行家庭劳技制作、家庭科技藏书、家庭网络信息等。
        2、与家长一起完成操作,发挥家庭的力量,搭建探究舞台,如建立小卡片,布置家庭作业,家长陪伴参观各种科普展览,访问著名的科技作者等。由于家庭的支持、配合和引领,使学生探究热情更加高涨。如让学生制作小型地球仪,主要是提高学生进行技术设计和动手实践能力,学会运用各种工具和材料,按照合理的流程完成制作过程。同时也让学生学会制定评价方案,对小型地球仪进行自评与互评。这是一个开放性实验,制作的材料和工具以及制作的流程均不作统一的规定。鼓励学生创新,因地制宜、就地取材地制作小型地球仪。制作的过程会延续到课外,因此也鼓励学生利用各种教育资源,包括请教有经验的家长给予帮助。培养学生合作意识和合作能力。
        二、拓展视野,向大自然延伸。
        自然界有花草树木、河流溪涧、有珍禽异兽、还有各种自然经管,本身就是一本活生生的教材,同时也是《科学》课程的重要内容。现在的孩子,特别是城镇里的学生,每天除了被困在语文、数学、英语等课程中,很少有时间去接触那充满生机的大自然,自然知识的贫乏,实践能力的滞后等问题越来越凸现出来。所以让学生走出教室,到无垠的大自然中去学习、去探究、去创新、去实践就成了课外探究的重要途径之一。
        1、取材,发挥校园环境的优势。校园里有花园、草地、绿树、生物角这些自然资源,这无疑为学生的课外探究创设了很好的场所。如《科学》七年级上册的《探究蜗牛的感觉》要求学生经历“观察蜗牛——设计方案——找出蜗牛的感觉”等活动,那么学生完全可以利用课外时间在校园内进行一些搜集、观察蜗牛的活动,完全有机会去关注自然、亲近自然。
        2、开荒拓地”,组建课外实践园地。为了能让学生亲自动手参加种植、养殖等探究活动,有条件的学校可在校园内“开荒拓地”,组建课外实践园地,形成种植区、花卉区等区域。《科学》八年级上册的《探究植物向性》,要求学生通过种植、培养蚕豆和含羞草,了解含羞草的生长过程对向性的反应,以及种子的萌发后根的向性。这时,实践园地内的种植区便有了用武之地。教师可将种植区域划分为若干块,然后“包干到户”,让学生种植花卉,这样不仅能调动学生的探究积极性,方便学生的观察,更有利于数据的记录、整理和分析,使学生在头脑中建立一个认识植物的“模型”,可谓是一举两得。
        三、拓展题材,向社会延伸。        
        社会是一个大舞台,它是学生开展课后探究活动的一方天地,更是一本活生生的教材。它为学生开展课后探究活动提供了生动活泼、丰富多彩的人文现实,但它却比教科书更生动、更详尽、更富生活情趣。只有让学生真正在社会中学习、体验,才能提高学生对社会的认知、理解能力,并使之得到进一步发展与提高。
        1、充分利用学校、街道图书馆资源,使之为学生课后探究服务。一般来说,各级各类的初中(街道、社区图书馆)总有一定数量的藏书,少则几千册,多则数万册,这么庞大的图书资料库,弃之不用,很是可惜。因此,在日常教学中,我们要鼓励学生多质疑,多问个为什么,并时常带着问题到图书馆走走、看看,多去翻阅一些有关科学、科技方面的图书,以拓宽知识面,提高自身素质。如有必要,教师还可对学生如何借阅图书,如何根据数目搜索资料等知识做简单介绍。值得一提的是,部分学校、街道已建立了电子阅览室,那么这一教学资源就更充分利用了。
        2、网络优势,充分利用其丰富的教学资源。迄今为止,网络可谓是无处不在。特别是对相对发达的城镇,各级各类学校都已相继接入校园网,教师、学生足不出户就可浏览校园内外的各类教学信息资源,这无疑是件让人兴奋的事。教师可适时提供学生相应的科学、科普网站的网址,让学生进行搜索、查询,以辅助学生的科学探究活动的继续进行。值得一提的是,教师应当把握好“优胜劣汰”的原则,确保学生不受网络的负面影响。
        3、引导学生积极参加班级、学校、街道等部门组织的实践活动。这些活动不仅是学生感兴趣的,而且是能直接感知和动手操作的,符合学生的天性。在这些时间过程中,学生的奇思秒想就会涌现,学生的探究积极性能得到进一步的提高,课堂上难以理解、抽象的知识能具体化、形象化,学生对知识的渴望,对未知事物的兴趣也会水涨船高,真是一举多得。比如说有关噪声污染问题的调查与讨论。 
        参考文献:
        ①教育部,《科学(7—9年级)课程标准》。
        ② 《科学实验活动册》  浙江教育出版社。
        ③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
        ④  路程舟,生物实验教学中几个值得重视的问题,《中学生物学教学》。
        ⑤夏国平,谈分组实验的教学方法,《实验教学与仪器》.
  • 【发布时间】2025/3/27 20:50:18
  • 【点击频次】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