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点文献
初中语文语感教学的有效性培养
【关键词】 ;
【正文】《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语文课程应丰富学生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并再次强调:“在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尤其可见,语感的培养在语文教学中占有重要地位。语感是一种语言修养,是长期的规范的语言感受和语言运用中养成的具有浓厚经验色彩的比较直接、迅速感悟语言文字的能力。语感是一种语文素养,是一种带有浓厚经验色彩的比较直接、迅速地感悟、领会语言文字的能力。语感教学就是以培养学生语感为主要目的的教学方法。我们应发扬新课标精神,高扬语感教学旗帜,使素质教育能得到真正的实施。下面,笔者试就语感教学的有效策略进行探讨,以期语感教学方法能更加推广。
一、教师要训练学生语感
对学生进行语感训练,教师应利用一切可利用的条件去创造教学环境,经常地对学生进行有意的培养,经常拿出范文让学生进行品读,并要引导学生去说。俗话说:“要能游泳,必须下水。”只有在更多的语言实践中,才能不断地强化语感。教师通过范读,把语感传给学生,强调、语气、轻重缓急的处理等无不传递着语感。如果学生对课文的某字、词、句、段不理解时,教师带着强烈的语感范读,学生从老师们范读的语气、语调中理解课文,就会迅速得到启迪,进而领悟其义。例如:“我心里默念道:‘这是我的叔叔,父亲的弟弟,我的亲叔叔!’(莫泊桑《我的叔叔于勒》)”对这句话学生开始并未引起注意,经老师把重音一读,学生立即领悟了话中之话。
二、让学生加强背诵,培养语感
背诵是学生训练语感的重要手段,语文教学要抓语感,而语感教学要抓背诵。多背诵既可积累大量的语言材料,又能提高学生迅速、准确地对语言信息反应的能力。我国传统的语文教学从来都注意对文章的整体把握,主张反复吟诵、潜心涵泳,以明达文意。古今大文学家、大学者在自述其成功之道时都强调了背诵之重要。韩愈“口不绝于六艺之文”;白居易苦读至“口舌生疮”;当代著名作家巴金,熟读背诵过不少作品,《古文观止》中的二百多篇散文背得尤熟。他曾深有感慨地说:“这二百多篇‘古文’可以说是我真正的启蒙先生,我后来写了二十多本散文,跟这个启蒙先生有关。”这些经验都充分地证明背诵是训练语感,提高语文能力的有效途径。七年级课本比较重视背诵,除课内部分课文要求背诵外,课后还要求背诵十首古诗。青少年时期是人的一生中记忆力的最佳时期,因此在这个阶段,要让学生多熟读一些名句名篇,积累语感,才能更好地提高语文能力。
三、积累生活,领悟语感
生活是学生的最大课堂,潜移默化中每个人都形成了自己的爱好,性格、特点及语言感受能力。叶圣陶先生认为“要求语感的敏锐,不能单一从语言文字上去揣摩,而应当把生活经验联系到语言文字上去”。“单靠翻查字典,就得不到什么深切的语感,惟有从生活方面去体验,把生活所得的一点一滴积聚起来,积聚的越多了解越真切。”(《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这说明只有经常观察生活,品味生活,留心别人的语言,注意生活中的文字,仔细辨别其中好坏,慢慢地培养自己的语感。如听见“落叶”二字,不但会想到落英缤纷的景象,还会想到初秋、寥落、思乡等意味。
四、通过品味和鉴赏文字培养语感
好文只有经过反复朗读,方能读出其中的味道,读出其中的深层含义,而在这个整体的把握过程中,对于文中所涉及的语音、重点词的词义、词性、使用范围、修辞的运用等细加辨析、鉴赏评论,逐步培养学生这种阅读习惯。时间长了,学生对语言文字感知的敏感性,理解语言文字的快速性,对语言文字敏捷思维的直觉性也会增强。语感的培养离不开语言的品味。
教学实践中,我们可以较为系统地指导学生逐步品味语言,提高语感,鉴赏作品的文字美、意蕴美、哲理美。或品味词语,辨析同义词、近义词,关注词语搭配,体会词语的感情色彩、语体色彩;或品味句子,体会整句和散句,长句和短句,不同句式和不同语序的表达效果;或品味议论、说明性文章的语言特点,强调其准确、严密性;或品味语言的感情色彩,体会褒贬词的选择和运用,不同结构的句子表示的不同情态,修辞手法的运用,语言基调的把握入手去鉴赏等。总之,通过品味语言,将进一步提高对语言的感受力,增强美的体验。就像夏眄尊老先生说的那样:“见到了‘新绿’二字,就会感到希望,自然的化工,少年的气概等等说不尽的旨趣,见到了‘落叶’二字,就会感到人生的无常、寂寥等说不尽的意味吧。真的生活在此,真的文学也在此。”如能建立起如此敏锐的审美感知系统,那么语文学习能力自然不言而喻了。
五、在心灵的对话中培养语感
现代对话理论认为:阅读是一个读者与文本相互作用、构建意义的动态过程;阅读教学则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而这三者的对话,当以心灵的交流和共振最为重要。以鲁迅先生的《社戏》中“月下归航”部分为例,主要写了行船的情景和偷吃罗汉豆的事。在这里,远离深门宅院免读“秩秩斯干”的鲁迅,获得了一次美妙无穷的与大自然的亲密接触。在江南水乡的旷野,月光恬静,夜色优美,童年鲁迅的心灵得到了尽情地舒张。其实,许多人都有过类似的美妙体验,包括我们眼前天真活泼的学生。那么,课堂上只要能激活老师与学生那个深藏而又可能随时喷薄而出的记忆的“黑匣子”,一场心灵的碰撞、交流和对话就水到渠成了。于是,“激水声其更响亮”“我实在再也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等句,也就迎刃而解。
六、增强学生的课外活动锻炼语感
语感的培养除了要在生活中领悟和诵读积累之外,还要适时的利用课外时间开展丰富的课外活动,培养语文的语感。
课外活动是学生学习必不可少的部分,语文课外活动能够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应辩能力和写作能力,加强语感的培养。如组织学生开展辩论会,以“雷锋精神在当今社会中是不是需要”、“环境是不是一定能改变人”等题目,既可以训练学生听的能力,还能开阔视野,提高明辨是非的能力;再如开展普通话演讲比赛,增强语言的组织能力,以及进行口述转述、新闻事件、即兴演讲、社会来访、成语接龙等活动,不但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而且能锻炼语感。
参考文献:
[1]翟启明.新课标语文教学论研究[M].四川大学出版社,2005.
[2]李娜.谈初中语文教学中语感的培养[J].中国校外教育,2011,12.
一、教师要训练学生语感
对学生进行语感训练,教师应利用一切可利用的条件去创造教学环境,经常地对学生进行有意的培养,经常拿出范文让学生进行品读,并要引导学生去说。俗话说:“要能游泳,必须下水。”只有在更多的语言实践中,才能不断地强化语感。教师通过范读,把语感传给学生,强调、语气、轻重缓急的处理等无不传递着语感。如果学生对课文的某字、词、句、段不理解时,教师带着强烈的语感范读,学生从老师们范读的语气、语调中理解课文,就会迅速得到启迪,进而领悟其义。例如:“我心里默念道:‘这是我的叔叔,父亲的弟弟,我的亲叔叔!’(莫泊桑《我的叔叔于勒》)”对这句话学生开始并未引起注意,经老师把重音一读,学生立即领悟了话中之话。
二、让学生加强背诵,培养语感
背诵是学生训练语感的重要手段,语文教学要抓语感,而语感教学要抓背诵。多背诵既可积累大量的语言材料,又能提高学生迅速、准确地对语言信息反应的能力。我国传统的语文教学从来都注意对文章的整体把握,主张反复吟诵、潜心涵泳,以明达文意。古今大文学家、大学者在自述其成功之道时都强调了背诵之重要。韩愈“口不绝于六艺之文”;白居易苦读至“口舌生疮”;当代著名作家巴金,熟读背诵过不少作品,《古文观止》中的二百多篇散文背得尤熟。他曾深有感慨地说:“这二百多篇‘古文’可以说是我真正的启蒙先生,我后来写了二十多本散文,跟这个启蒙先生有关。”这些经验都充分地证明背诵是训练语感,提高语文能力的有效途径。七年级课本比较重视背诵,除课内部分课文要求背诵外,课后还要求背诵十首古诗。青少年时期是人的一生中记忆力的最佳时期,因此在这个阶段,要让学生多熟读一些名句名篇,积累语感,才能更好地提高语文能力。
三、积累生活,领悟语感
生活是学生的最大课堂,潜移默化中每个人都形成了自己的爱好,性格、特点及语言感受能力。叶圣陶先生认为“要求语感的敏锐,不能单一从语言文字上去揣摩,而应当把生活经验联系到语言文字上去”。“单靠翻查字典,就得不到什么深切的语感,惟有从生活方面去体验,把生活所得的一点一滴积聚起来,积聚的越多了解越真切。”(《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这说明只有经常观察生活,品味生活,留心别人的语言,注意生活中的文字,仔细辨别其中好坏,慢慢地培养自己的语感。如听见“落叶”二字,不但会想到落英缤纷的景象,还会想到初秋、寥落、思乡等意味。
四、通过品味和鉴赏文字培养语感
好文只有经过反复朗读,方能读出其中的味道,读出其中的深层含义,而在这个整体的把握过程中,对于文中所涉及的语音、重点词的词义、词性、使用范围、修辞的运用等细加辨析、鉴赏评论,逐步培养学生这种阅读习惯。时间长了,学生对语言文字感知的敏感性,理解语言文字的快速性,对语言文字敏捷思维的直觉性也会增强。语感的培养离不开语言的品味。
教学实践中,我们可以较为系统地指导学生逐步品味语言,提高语感,鉴赏作品的文字美、意蕴美、哲理美。或品味词语,辨析同义词、近义词,关注词语搭配,体会词语的感情色彩、语体色彩;或品味句子,体会整句和散句,长句和短句,不同句式和不同语序的表达效果;或品味议论、说明性文章的语言特点,强调其准确、严密性;或品味语言的感情色彩,体会褒贬词的选择和运用,不同结构的句子表示的不同情态,修辞手法的运用,语言基调的把握入手去鉴赏等。总之,通过品味语言,将进一步提高对语言的感受力,增强美的体验。就像夏眄尊老先生说的那样:“见到了‘新绿’二字,就会感到希望,自然的化工,少年的气概等等说不尽的旨趣,见到了‘落叶’二字,就会感到人生的无常、寂寥等说不尽的意味吧。真的生活在此,真的文学也在此。”如能建立起如此敏锐的审美感知系统,那么语文学习能力自然不言而喻了。
五、在心灵的对话中培养语感
现代对话理论认为:阅读是一个读者与文本相互作用、构建意义的动态过程;阅读教学则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而这三者的对话,当以心灵的交流和共振最为重要。以鲁迅先生的《社戏》中“月下归航”部分为例,主要写了行船的情景和偷吃罗汉豆的事。在这里,远离深门宅院免读“秩秩斯干”的鲁迅,获得了一次美妙无穷的与大自然的亲密接触。在江南水乡的旷野,月光恬静,夜色优美,童年鲁迅的心灵得到了尽情地舒张。其实,许多人都有过类似的美妙体验,包括我们眼前天真活泼的学生。那么,课堂上只要能激活老师与学生那个深藏而又可能随时喷薄而出的记忆的“黑匣子”,一场心灵的碰撞、交流和对话就水到渠成了。于是,“激水声其更响亮”“我实在再也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等句,也就迎刃而解。
六、增强学生的课外活动锻炼语感
语感的培养除了要在生活中领悟和诵读积累之外,还要适时的利用课外时间开展丰富的课外活动,培养语文的语感。
课外活动是学生学习必不可少的部分,语文课外活动能够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应辩能力和写作能力,加强语感的培养。如组织学生开展辩论会,以“雷锋精神在当今社会中是不是需要”、“环境是不是一定能改变人”等题目,既可以训练学生听的能力,还能开阔视野,提高明辨是非的能力;再如开展普通话演讲比赛,增强语言的组织能力,以及进行口述转述、新闻事件、即兴演讲、社会来访、成语接龙等活动,不但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而且能锻炼语感。
参考文献:
[1]翟启明.新课标语文教学论研究[M].四川大学出版社,2005.
[2]李娜.谈初中语文教学中语感的培养[J].中国校外教育,2011,12.
- 【发布时间】2025/3/27 20:49:25
- 【点击频次】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