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点文献
初中物理课堂教学中有效提问
【关键词】 ;
【正文】 首先,作为一名物理教师,我们起码得注重有效教学关注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过程,教学过程的衡量不是仅仅靠教师所批改的作业成绩而言的,而是根据学生具体的对课程的理解与吸收作用,让他们在真正切实的课程掌握中学到有用的东西。因此,教导学生学习的不仅仅是知识,更重要的是方法。它更关注学生的思考过程,同一个问题,不同的学生就会有不同的思考方法,这也是师生互动的基础。这是现代社会一个教师所应尽的起码的准则,是衡量有效课程的一个重要指标,所以要认真对待,积极吸取经验,这才是当前教师所要明白的。
提问策略的研究,就是通过多角度、多渠道的提问(包括教师的提问及学生的提问)引起学生扩散性思维的的不断思考,从而引起学生的积极参与活动。而现实课堂教学中的提问,却恰恰没有教师所想要的那种效果,这其实也与我国现阶段传统的教育模式还有相当大的关系,课堂中的教学方法多半是“打乒乓球”式的提问。教师的一贯做法也是基本一成不变的。教师在备课时,已经按照基本的古板环节,设计好了每一个要问的问题,在上课时,教师就会充当传统的提问的发言者,负责自己应做的任务,将这些零碎的小问题就像乒乓球一样一个一个向学生发射。学生看似在回答老师的问题,可实质上还是老师在讲授,学生只是在揣摩老师的意思,如何回答、回答的更准确些等等,学生的回答就好比乒乓球一样又及时地“打回”到教师的乒乓球台(教案)上。这样,留给学生思考的空间就会很少,学生的发展势必会受到一定程度上的影响。课堂的效果就没有得到有效的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并没有得到充分的调动,他们还是坚守着自己听的角色,一味的接受老师传授的知识,很少有自己独立思考的空间。同样,教师虽说做了足够的教案准备工作,却也还是和过去的教学模式相同,也因此没有达到特定的教学目的,收效甚微,这是我们不愿看到的,但毕竟也是现阶段存在的事实。因此,我们作为教师,就必须改变以往的提问方式,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提出有价值的问题,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发展,让课堂教学真正成为培养学生实施有效学习的沃土。
新课程要求教师在物理课堂教学中要善于提问,充分发挥有效提问的功能。下面就物理课堂教学中对同学有效提问的策略谈几点认识。
1问题生活化策略
问题生活化策略是指将问题置于现实的生活情境之中,从而激发同学参与活动的强烈愿望,同时将教学的目的转化为他们的内在需要,让其在生活中学习,在学习中更好地生活,从而获得鲜活的知识,并使情操得到真正的陶冶。例如在学习了《5.2速度》之后,常常遇到如下的典型习题:一辆汽车在沪宁高速公路上匀速行驶,在10min内通过了30km。该车速度是多少?若将这一习题改成:沪宁高速公路限速120km/h。一辆汽车的电脑收费卡上显示,该车9∶00从苏州进入高速公路,9∶40到达上海,驶出高速公路,苏州到上海的路程为84km。如果你是值勤交警,你是否要对该车司机做出超速处罚?依据是什么?很显然,后一种提问比前一种提问有效,它将问题置于真实的生活情境中,让学生觉得物理就在自己的身边,体会到物理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价值,这样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学习时易于理解和接受。
2问题搭桥策略
这种策略是指教师为了使学生对当前问题做进一步理解的需要,事先要把复杂的学习任务逐步加以分解,以便学生能自行构建知识体系和物理思维,来达到教学目的而采用的一种方式。在教学中采用这种策略进行有效提问,教师的作用是搭桥,引领探求知识结论的方向,而不是把结论或答案直接告诉学生。
例如在同学知道了可以通过改变物体所受到的重力和浮力的大小来控制物体的浮与沉之后,在探究物体的浮沉条件活动中我进行了以下的提问。
问题一、如何知道物体的重力的大小?
学生1:可以用弹簧测力计来直接测量。
学生2:若知道物体的质量,用公式G=mg计算出物体的重力。
问题二、如何知道物体浸在液体中所受到的浮力的大小呢?
学生:可以用弹簧测力计先测出重力G,再把物体浸在液体中,读出弹簧测力计的示数F,根据F浮=G-F计算出浮力的大小。
问题三、对于在水中上浮的物体,如木块,其浸没在水中时,浮力又如何测量?
学生1:如果浸没在液体中,可以先测出物体的体积,根据阿基米德原理计算浮力。
学生2:可以直接根据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来计算物体所受到的浮力。
问题四、如何知道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呢?
学生1:把物体浸在液体中所排开的液体用烧杯接住,用量筒来测量。
学生2:可以直接用量筒来测量,方法是把物体浸在盛有适量水的量筒中,根据两次液体表面的刻度差
新课程要求教师在物理课堂教学中要善于提问,充分发挥有效提问的功能。下面就物理课堂教学中对同学有效提问的策略谈几点认识,若有瑕疵,敬请见谅。
3问题多种渠道的策略
这种问题策略中的第一个“问”是指教师提出的问题,第二个“问”是指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即以“问”引“问”指的是教师提出的问题能引导或指引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这种询问问题的策略,有较好的启示和帮助意义。我觉得课堂教学中教师对于学生的有效提问的最高意义应该就在于此。
在探究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那些因素有关的实验中,学生提出以下猜想:滑动摩擦力的大小可能与接触面积的大小、接触面的粗糙程度、以及压力大小等因素有关,然后学生参与具体探究。在分析实验数据汇报探究结果时,有一学生提出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不仅与压力大小有关,而且还跟压力的大小成正比的结论。还有学生提出为什么要水平匀速拉动弹簧测力计?在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中要做到匀速拉动弹簧测力计比较难,怎样解决这个问题?这些都是我们值得深入探讨和研究的,关于如何真正有效的帮助学生做出高效的课堂策略提问,学生也应在不断的回答问题中吸取自己的个人经验。,并进行一定的总结。
总之,在物理课堂中教师的有效提问使教师更应该思考的是如何能够做到更重要是在于采用合适的策略进行提问。这是我们目前教学过程中所真正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物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若能根据学生的实际采用上述相应的策略来达到有效提问的目的,则能够帮助学生开发思维,加深对问题的深入探究能力,启发学生积极主动展开扩散性思维活动,使物理课堂中不断地动态生成新的问题。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有效提问的教学真正功效,促进学生物理思维的发展与创新能力的培养,有效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这是我们物理教师现阶段所希望追求的,也是争取实现的一个重要目标,不容忽视。
提问策略的研究,就是通过多角度、多渠道的提问(包括教师的提问及学生的提问)引起学生扩散性思维的的不断思考,从而引起学生的积极参与活动。而现实课堂教学中的提问,却恰恰没有教师所想要的那种效果,这其实也与我国现阶段传统的教育模式还有相当大的关系,课堂中的教学方法多半是“打乒乓球”式的提问。教师的一贯做法也是基本一成不变的。教师在备课时,已经按照基本的古板环节,设计好了每一个要问的问题,在上课时,教师就会充当传统的提问的发言者,负责自己应做的任务,将这些零碎的小问题就像乒乓球一样一个一个向学生发射。学生看似在回答老师的问题,可实质上还是老师在讲授,学生只是在揣摩老师的意思,如何回答、回答的更准确些等等,学生的回答就好比乒乓球一样又及时地“打回”到教师的乒乓球台(教案)上。这样,留给学生思考的空间就会很少,学生的发展势必会受到一定程度上的影响。课堂的效果就没有得到有效的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并没有得到充分的调动,他们还是坚守着自己听的角色,一味的接受老师传授的知识,很少有自己独立思考的空间。同样,教师虽说做了足够的教案准备工作,却也还是和过去的教学模式相同,也因此没有达到特定的教学目的,收效甚微,这是我们不愿看到的,但毕竟也是现阶段存在的事实。因此,我们作为教师,就必须改变以往的提问方式,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提出有价值的问题,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发展,让课堂教学真正成为培养学生实施有效学习的沃土。
新课程要求教师在物理课堂教学中要善于提问,充分发挥有效提问的功能。下面就物理课堂教学中对同学有效提问的策略谈几点认识。
1问题生活化策略
问题生活化策略是指将问题置于现实的生活情境之中,从而激发同学参与活动的强烈愿望,同时将教学的目的转化为他们的内在需要,让其在生活中学习,在学习中更好地生活,从而获得鲜活的知识,并使情操得到真正的陶冶。例如在学习了《5.2速度》之后,常常遇到如下的典型习题:一辆汽车在沪宁高速公路上匀速行驶,在10min内通过了30km。该车速度是多少?若将这一习题改成:沪宁高速公路限速120km/h。一辆汽车的电脑收费卡上显示,该车9∶00从苏州进入高速公路,9∶40到达上海,驶出高速公路,苏州到上海的路程为84km。如果你是值勤交警,你是否要对该车司机做出超速处罚?依据是什么?很显然,后一种提问比前一种提问有效,它将问题置于真实的生活情境中,让学生觉得物理就在自己的身边,体会到物理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价值,这样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学习时易于理解和接受。
2问题搭桥策略
这种策略是指教师为了使学生对当前问题做进一步理解的需要,事先要把复杂的学习任务逐步加以分解,以便学生能自行构建知识体系和物理思维,来达到教学目的而采用的一种方式。在教学中采用这种策略进行有效提问,教师的作用是搭桥,引领探求知识结论的方向,而不是把结论或答案直接告诉学生。
例如在同学知道了可以通过改变物体所受到的重力和浮力的大小来控制物体的浮与沉之后,在探究物体的浮沉条件活动中我进行了以下的提问。
问题一、如何知道物体的重力的大小?
学生1:可以用弹簧测力计来直接测量。
学生2:若知道物体的质量,用公式G=mg计算出物体的重力。
问题二、如何知道物体浸在液体中所受到的浮力的大小呢?
学生:可以用弹簧测力计先测出重力G,再把物体浸在液体中,读出弹簧测力计的示数F,根据F浮=G-F计算出浮力的大小。
问题三、对于在水中上浮的物体,如木块,其浸没在水中时,浮力又如何测量?
学生1:如果浸没在液体中,可以先测出物体的体积,根据阿基米德原理计算浮力。
学生2:可以直接根据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来计算物体所受到的浮力。
问题四、如何知道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呢?
学生1:把物体浸在液体中所排开的液体用烧杯接住,用量筒来测量。
学生2:可以直接用量筒来测量,方法是把物体浸在盛有适量水的量筒中,根据两次液体表面的刻度差
新课程要求教师在物理课堂教学中要善于提问,充分发挥有效提问的功能。下面就物理课堂教学中对同学有效提问的策略谈几点认识,若有瑕疵,敬请见谅。
3问题多种渠道的策略
这种问题策略中的第一个“问”是指教师提出的问题,第二个“问”是指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即以“问”引“问”指的是教师提出的问题能引导或指引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这种询问问题的策略,有较好的启示和帮助意义。我觉得课堂教学中教师对于学生的有效提问的最高意义应该就在于此。
在探究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那些因素有关的实验中,学生提出以下猜想:滑动摩擦力的大小可能与接触面积的大小、接触面的粗糙程度、以及压力大小等因素有关,然后学生参与具体探究。在分析实验数据汇报探究结果时,有一学生提出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不仅与压力大小有关,而且还跟压力的大小成正比的结论。还有学生提出为什么要水平匀速拉动弹簧测力计?在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中要做到匀速拉动弹簧测力计比较难,怎样解决这个问题?这些都是我们值得深入探讨和研究的,关于如何真正有效的帮助学生做出高效的课堂策略提问,学生也应在不断的回答问题中吸取自己的个人经验。,并进行一定的总结。
总之,在物理课堂中教师的有效提问使教师更应该思考的是如何能够做到更重要是在于采用合适的策略进行提问。这是我们目前教学过程中所真正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物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若能根据学生的实际采用上述相应的策略来达到有效提问的目的,则能够帮助学生开发思维,加深对问题的深入探究能力,启发学生积极主动展开扩散性思维活动,使物理课堂中不断地动态生成新的问题。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有效提问的教学真正功效,促进学生物理思维的发展与创新能力的培养,有效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这是我们物理教师现阶段所希望追求的,也是争取实现的一个重要目标,不容忽视。
- 【发布时间】2025/3/27 20:46:09
- 【点击频次】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