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手机也能上知网 上手机知网,随时随地畅游知识海洋!请手机访问:wap.cnki.net

手机知网客户端
知识出版物超市平台推广
辞书大典广告

节点文献

构建高效课堂的几点做法

 

【作者】 刁 磊 杨胜梅

【机构】 龙口第一中学 龙口市实验中学

【摘要】

【关键词】
【正文】高效课堂是未来课堂教学的发展趋势。思想政治课教学从兴趣的激发上着眼,从问题的设计上着手,从思维的发散上着力,利用学生的多种感官,让学生在充分的体验中,培养对待政治理论的感情,认识社会现象的理性,这无疑是思想政治课高效的重要因素。
  一、 激发兴趣
  心理学研究表明:兴趣是构成学生学习动机最为活泼、最为现实的成分。如果一个人对某方面的问题没有任何兴趣,那他就不会有什么学习效率。有了兴趣,就会萌发探究的意识,而在探究过程中产生的无穷无尽的兴趣,又再次促进探究。兴趣越大,学习的效率就越高。思想政治课可激趣的因素是很多的,如具有感染力的事例、时事热点、寓言、诗歌乃至音乐,只要巧妙地融入到教学过程中,就能激起学生学习思想品德的兴趣,让学生的兴趣点环环相扣,使学生的思维处于活路状态,从而让课堂变得高效。
  另外,在教学中设计一些新颖别致、生动活泼、直观形象的活动更能有效地提高教学效率。
  二、 设计问题
  亚里士多德曾经说过:思维是从疑问开始的,常有疑问,才能常有思考,常有创造。正所谓:思起于疑,无疑则无思,教学过程就是一个设疑、质疑、解疑的过程。从某种程度上讲一节课是否高效,关健看教师与学生提出的问题是否好,易中天先生的《品三国》之所以引人入胜,关健就在于他问的好,正面问,反面问,于无疑问处问,于有问题处深入问,问得巧妙、恰当。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若有这种功夫,就可使学生疑窦顿生,探求欲望增强,一旦“疑团”解开,学生就会产生“峰回路转,柳暗花明”的感觉,欲念与顿悟交替出现,就是诱发高效思维的焦点与契机。
  教学过程中,应充分利用教材中“说一说”、“议一议”、“想一想”、“阅读感悟”等栏目启发引导学生独立思考,鼓励学生敢于大胆假设,勇于“标新立异”,在“自圆其说”的前提下,甚至可以对教材的理论和传统观点大胆质疑,在探究中只要提出与众不同的见解和别出心裁的想法,哪怕只有一点点合理性,都应予以充分肯定。教师在这个过程中要起好主导作用,应针对教材中的基本概念、原理,创造学生意料不到而又感兴趣的问题,这类问题主要是学生没能提出而又是教学中非常重要的问题,一般是在重点、难点、社会热点和思维盲点提出问题。问题要有一定的深底和广度,能引起学生认识的升华,推动学生去探究、思考、解决问题。以上面教学内容为例,第二组同学表演时,扮演小河的同学一直面带笑容,大家批评他的表演,他却说出一番与教材迥异的观点,以此为教育契机,让全班同学以“我心中的小河究竟哭了还是笑了”为主题展开讨论,学生质疑之心陡起,展开激烈争论,用种种事实与理论反驳对方的观点,学生的思维被教师巧设的疑点所激活,这时,一个个独特鲜活的生命开始融入教材、融入课堂、融入社会,将学生由怀疑到认同,到顿悟,问题迎刃而解,这样的质疑不仅可以唤起学生的注意力,避免思维疲劳,形成课堂高潮,更是对教学内容的深化,能力就是在这样的活动或互动中形成的。
  三、 发散思维
  发散就是从同一类来源材料里探求多种不同答案的思维过程和方法,思维方向分散峭同方面没着不同方向进行思考,使人的思维趋向灵活、多样,富于创造性。思想政治课堂运用发散思维可突破一维单向的限制,从各个不同的角度、方位、途径来解决一些教学中存在的重点、难点、疑点问题,让学生在每一节课里学到最多的东西,牵引学生的思维处于活跃状态。
  《淮南子·说山训》中有“见一叶落而知之将暮,睹瓶中之冰而知天下寒”之说,在思想政治课上也应发扬这种见微知著,由此及彼、举一反三的教学思想,培养学生学会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侧面去观察现象、思考问题,寻找解决问题的多种方法。在教学中,教师应结合教材内容,选准思维的发散点,诸如:资源浪费、假冒伪劣、迷信邪教、考试作弊、违法乱纪等种种与和谐相悖的现象被一一列举出来。把“建设和谐社会”这一热点问题引入课堂,让学生描绘出和谐社会之“和谐”。在此基础上,教师可适时设计一个实践作业,让学生针对周围的不和谐现象向当地政府提几条合理化建议。实践证明,这种把课堂知识发散向社会的教学模式,既有利于打破陈旧的思维模式,能用前所未有的新知觉去认识新事物,提出新的创见,具有多向性和跨越性的优势,又有利于提高他们运用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总之,尽管“兴趣、问题、思维”仍是老话题,但如果教师用一点新的理念,新的操作,思想政治课教学就会在枯燥的理论中、空泛的道理中生发出无限的生机和活力。
  • 【发布时间】2025/3/27 20:39:26
  • 【点击频次】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