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手机也能上知网 上手机知网,随时随地畅游知识海洋!请手机访问:wap.cnki.net

手机知网客户端
知识出版物超市平台推广
辞书大典广告

节点文献

浅谈美术欣赏课程教学模式的创新

 

【作者】 马艳玲

【机构】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摘   要:美术欣赏课程是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课程之一。本文结合传统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与不足,针对美术欣赏课程教学的自身特点,分别从教学模式的诸多理念与形式进行阐述,打破封闭单一的教学模式,不断改革创新,逐步提高美术欣赏课程的教学质量。
        关键词:美术欣赏 现状分析 教学模式 创新实践效果
        美术欣赏课程是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教学课程之一,对于提高学生审美素养,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塑造健全人格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教师在立处社会发展与观念更新的时代中,需要积极探索与之相适应的美术欣赏教学模式,树立全新的教学理念,以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在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在“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下,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使美术欣赏课程成为一门寓知识、技能于教育之中,轻松而富有创造力的艺术教育。
        一、美术欣赏课程现状及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
        目前,美术欣赏课程是“学校实施美育教育的重要途径。”[1]对强化美术素质教育和提高学生审美能力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但由于许多美术欣赏课程的教学内容多,教学学时少,教学模式传统陈旧,单一性和封闭化,促使美术欣赏课程教学的停滞与落后。针对现阶段教育教学的现状,我从宏观上全面统筹分析,结合实践研究与教学,在了解课程建设自身特点的基础上,总结了美术欣赏教学模式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提出解决美术欣赏课程的策略,对教学模式进行改革和创新,促进欣赏课程教学的发展与完善。
        (一)教学模式的“陈旧性”与程式化
        美术欣赏课程的教学模式基本采用“三步骤”教学,即“时代背景、主体内容、艺术特色”来进行,而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却常常把重点放在前两项上,忽视了对艺术审美欣赏的多方位教学。
  教师常常机械乏味的按教材内容,介绍美术作品欣赏的历史背景、作者简介和相关的传闻轶事以及作品所展现的内容情节,而对艺术家个人的艺术观念、艺术作品的形式美、构成美、色彩美以及特色美,讲授的少之又少。为了吸引学生听课兴趣,有些教师并非从艺术欣赏的本质入手,而是去寻找一些与艺术欣赏毫无益处的轶闻趣事,偏离教育教学的审美,使教学程式停留在表层而未进入真正的审美活动中去,这样的教学模式不能很好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缺乏师生之间相互交流,学生经常处于被动状态,不能自主的参与到课程当中,无助于学生美术欣赏能力的培养和提高。
  (二)教学模式的“偏差性”与局限化
  著名艺术家豪泽尔指出:“人可以生来就是艺术家,但艺术的欣赏却必须经过教育。”可以说,艺术教育的实施就是“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了。培养学生的美术欣赏能力和艺术审美能力,不仅需要大量美术作品的欣赏实践,更离不开一定的历史、文化和经验阅历的积累,所以凭借教师“一言堂”的教学模式,学生完全丧失了创造力,因而,高师艺术欣赏课程的教学模式不仅是一种可以达到目标的教学途径,同时也是培养学生拥有独特美感思维形成的内在素质,不断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协调发展。
  (三)教学模式的“单一性”与封闭化
  首先,传统授课的教师多数仅以图片或幻灯形式介绍一些国内外绘画大师的经典作品,介绍和重复前人对艺术作品的评价与分析,忽视了学生主体对审美客体的主观感受、个人体验、价值判断、审美评价和能动创造的认识活动,导致教学模式上缺乏创新性和丰富感,偏离了审美教育的初衷,一味重复别人的语言和思想。其次,在传统美术欣赏教学中,教学模式单一,教师只是一味的灌输、说教,注重教师的“教”而轻视了学生的“学”,影响学生的智力开发和能力培养。学生长期处于被动地位,不仅知识学得不牢固,智力更得不到开发,还会产生反感心理,只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再次,长期封闭化教学会使课堂气氛沉闷,毫无生机,课堂中的视野感官接触相对狭小,不能把课内课外的欣赏教学充分结合起来,在教学手段和设施建设上并不完备,从而造成美术欣赏教学模式的封闭化。
        二、美术欣赏课程教学模式的改革与创新
        (一)以教学内容有丰富性、历史性和审美性为承载
        我们知道美术欣赏课程包括中国美术欣赏、外国美术欣赏,涵盖了绘画、雕塑、建筑与园林艺术、工艺美术、艺术设计等多方面内容,因而,教师的授课应注重美术欣赏的历史性和实用性的同时,更应把握历史的脉络,将不同时期社会发展所产生的艺术作品与设计,结合审美感受传达给学生,巧妙的引发学生对艺术欣赏审美理念的提升,以及作品本身所具有的形式构图、色彩表现、艺术语言、空间处理、风格特征等艺术特色,和由此对历史社会审美价值的影响。教师对历史积淀下呈现的每一个艺术作品都需要用历史的角度、审美的角度、实用的角度去多方位剖析和引导,让学生自主的走进课程当中,思考美术学欣赏的审美本质和历史价值,充分理解艺术家自身的独特审美思想,这也是正是美术欣赏课程教学模式的重中之重。
  (二)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创新能力为出发点
  美术欣赏课程涉及的教学内容广泛,但课时却是有限的,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产生最优化的教学效果,唯一的办法就是改进教学模式,以多元化教学为主,激发学生自主学习,形成良好的欣赏眼光和思维观念,尽可能多的获得对艺术作品的综合欣赏能力。因此,欣赏课程教学模式应该采用以培养学生的欣赏能力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着重对欣赏方法、欣赏思维的传授,而不是针对具体作品的欣赏行为。教师培养学生透过艺术表象抓住欣赏的内在本质,掌握美术欣赏的方式方法,使他们具有美术欣赏的思维角度,不断提升个人的审美素养,陶冶情操,受益终身。可以说,美术欣赏课程的教学目的就是培养学生具有一种良好的艺术思维,充分认知艺术文化,从而有效感知艺术化的生存方式,使学生成为一个对美术作品和一切美术文化事物能够独立审辩、欣赏的艺术感知的人。
  (三)坚持“全面”和“主动”的教学模式
  美术欣赏教学课程应始终坚持“全面”和“主动”的教学模式,“全面”即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一方面对教材全面把握,以历史发展为脉络,综合分析时代和历史赋予的审美价值,着重启发学生主观看问题的能力,发掘学生的欣赏潜力,培养他们独立的审美思维能力。另一方面在教学模式上,首先要打破传统的单一教学,针对学生的差异性,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运用“有法而无定法”的原则,在教学工作中充分发挥创造性。为了培养学生的自我创新意识,教师鼓励学生发挥自主能动性,注重启发式教学,根据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出相关问题在课内进行分组讨论,展开对课程内容的信息化和深入性,调动并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和学习兴趣,同时使课堂气氛由原有的枯燥、乏味,向师生互动的教学模式转变,形成民主、活跃、宽松的课堂氛围。学生真正成为教育教学的主人,在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下,树立良好的审美观、价值观。因此,美术欣赏课程教学应采用“3+2”教学模式即教师讲授新课——教师提出问题——学生查阅资料——学生讨论分析——教师引导总结。使“教”与“学”两大主体得到有效的结合与利用。
  (四)课程教学由封闭化转向开放化
  美术欣赏课程的传统教学模式是课堂教学,让课堂教学由封闭化转向开放化,是教学模式改革创新的又一出发点。教师除了在课堂上进行作品欣赏和学习外,还可以通过定期参观、考察,加强学生对艺术作品的欣赏感知。例如对当地博物馆、展览馆的观摩体会,了解当地美术发展的基本状况和实地分析,拉近艺术作品与学生的欣赏距离,更加贴近生活,享受艺术带给学生的直观美感,将美术欣赏与现实生活相互结合,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
  (五)课前主题幻灯作业,激发学生的自主能动性
  教师在欣赏课程中,还应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自主地对知识全面系统的学习与掌握,通过每次课上的主题幻灯作业来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在巩固原有知识的基础上,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和视野。例如,教师在每次讲授新课之前,将上次课留下的主题作业由指定的几句学生在5-10分钟内示范,主题作业是由学生在课下业余时间完成的。学生按照教师的要求,能够相互合作,有的上网收集资料,有的整理文字材料,有的制作幻灯片,还有示范讲述,不同分工,同一目标,共同协作,虽然学生只有几分钟的展示机会,却需要课后精心的准备和制作,学生充分利用身边的多种信息资料和手段,如上网、查阅图书馆、制作幻灯、文字整理、图片采集等一系列活动,这对于高师美术欣赏课程的教育教学无疑增加了难度,但却提升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能动性,使学生学习更有兴趣,从而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综上所述,美术欣赏课程的教学是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所需要的高素质人才的必要环节,欣赏课程的教学模式需要教师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进行改革与创新,培养学生高雅的审美品位,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具有丰富的实践能力的创新精神,这对美术欣赏教学模式的发展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需要教师不断深化,共同努力,进一步完善美术欣赏课程的建设。
        注   释:
  1、《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美术教学大纲》(试用修订版)
        参考文献:
  [1]李新生编:《中西绘画鉴赏比较》,[M]文化艺术出版社,2004年版。
  [2]张道一著:《美术鉴赏》,[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
  [3]尹少淳著:《美术及其教育》,[M]湖南美术出版社,1995年版。
  • 【发布时间】2025/2/23 21:57:55
  • 【点击频次】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