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点文献
浅谈初中语文古诗词学习方法之探析
【关键词】 ;
【正文】 摘 要:唐诗宋词是中华民族近千年文化的积淀,博大精深,意味深远。欣赏古诗词,学好古诗词是每一个热爱祖国的公民的历史使命,也是初中学生美感教育的基础,所以我们都应认真地学好古诗词。
关键词:古诗词 学习方法 体验 感悟 致用
在新的《初中语文课程标准》中,古诗词的数量占了相当大的比重,一册语文书本两个单元,一单元五到六首诗词,整个初中阶段共六册语文书本,就是六十来首古诗词。这些古诗司涉及的内容很多,其中的语言美、画面美、意境美融为一体,诗人的情感蕴涵其中。教师如何把短小精悍的古诗词教好,让古诗词的语文课堂不枯燥无味而焕发生机,成了摆在语文教师面前的新课题。学习古诗司,就是要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所以古诗词的学习,不能只停留在识记、诗义背诵、默写三部曲上,而应按新课标的要求,把古诗词的教学变成学生的自主学习。让学生在熏陶感染、潜移默化中理解能力,并起到举一反三的作用,学以致用。下面本人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古诗词教学的几点看法。
一、创设意境,感受体验
初中阶段古诗词的容量不大,大多数篇目都是短小精悍的,但是古诗词中的语言美、画面美、意境美融为一体。正如许多专家所言,诗歌虽然短小,但并不好教,教得不好就如同嚼蜡,索然无味;教得好则能激发学生的想像力,引起共鸣,从中得到思想的启迪,情感的满足和美的享受。所以在讲古诗词之前,先在学生面前创设诗歌所蕴涵的意境,让学生有所感悟体验。在接触古诗之前,可先运用直观的教学手段如多媒体技术,展现诗歌中所出现的人、物、景、象,让学生进入诗歌所蕴涵的意境中来。如学习古诗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和无名氏的《送别》这两首送别诗时,可选取长亭外、古道边,杨柳吹拂,芳草碧连天,夕阳山外山的画面,配以歌曲李叔同的《送别》让学生们从视听方面感受分别时刻友人之间依依不舍、执手相看泪眼的感人氛围。接着教师在这种情境下可直接引导学生:同学们有没有和亲人朋友离别的经历呢?离别时你的心情是怎样的?你对他们说了什么?做了什么?然后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绘当时的画面,抒发当时的感受,并结合这两首诗歌的内容,体验诗人在诗中蕴涵的离别深情。总之,我们除了运用多媒体技术外,还可把一些直观的物品如扇子、伞、杨柳枝、土壤等暗含思亲的实物拿到课堂上让学生感受睹物思亲的氛围。通过创设模拟各种生活主,创造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场景、氛围,使学生在一种虚拟而又真实的生活空间中得到最深切的情感体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
二、反复诵读,积累感悟
中国的古典诗词用语精炼含蓄,辞断意属,跳跃性强,这就需要学生去补充、拓展、丰富诗歌的意境。古诗词中的措辞用字及句式在很大程度上不为今天的学生所掌握,单凭工具书、课本注释疏通诗意去欣赏古诗是远远不够的。所以要想真正欣赏古诗词,就要加强诵读,使学生在不同形式的诵读中理解诗意,提高学生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意趣。朗读背诵,是学生学习巩固语文知识的必要途径,也是学生识记能力的主要标志。熟读成诵是中国人传统的学习方法,唐代大诗人杜甫就有“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的名句,即所谓“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我们在教学实践中,从“熟读”到“会吟”地转化过程中,朗读背诵起到了关键的作用。朗读背诵的过程,既是识记的过程,也是知识积累的过程。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佳作,使之潜移默化、融会贯通,成为自身的知识积累,将受用终生。教师应尝试让学生通过不同形式的读法,如:朗读、吟读、速读、默读、说读等等各种诵读活动,让学生不仅记住文章本身,而且为学生理解诗歌涵义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学生感受诗歌意境后,让学生自己朗读,教师可范读或听录音,对诗歌有一个整体认知,然后吟读,读出诗味,然后进行说读。再把诗歌的语言美、画面美、意境美融为一体,引导学生去补充、拓展,丰富诗歌的意象。最后可通过小组比赛的方式进行背诵比赛,速读、默读齐上阵,强化学生的识记能力,提高学生的领悟力。
三、启发联想,学以致用
在教学实践中,启发学生的联想和想像,让学生在古诗词的学习中,想像出生动形象的画面,拓展诗词的意蕴,进行创造性思维,丰富学生的社会知识和生活经验,让学生通过课堂的学习去链接生活、提炼生活、服务生活。所谓“诗言情”“言为心声”,同样是抒写送别的诗歌,抒发的感情是否相同呢?异在哪里?同在何处?有的诗歌表达的是朋友间依依不舍的深情;有的是表达诗人强烈的乡关之思;有的则是恋人间“一日不见,如隔三秋”的缠绵……通过学生的鉴别比较,体会不同意境下不同感受的离别之情,学生的想像力得到一定程度的拓展、积累、延伸……我们学过的有关离别这一主题的诗词还有哪些呢?学生们畅所欲言:“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柳条折尺花飞尽,借问别人归不归”“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此外,教师还可适时地推荐几首有名的送别诗让学生积累。课本内的知识如何转化为学生自身的知识积淀,成为服务生活的最佳工具呢?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如教授送别类诗词时就可引导学生 :假如你现在要写几句临别赠言送给即将远行的朋友,你会选哪几句呢?假如你的亲人已离开你一段时间了,你该如何向远方的亲人倾诉你的思念呢?总之,让学生把这些诗句运用到现实生活中,去丰富自己的生活体验,感受生活中的真、善、美。
综上所述,在初中古诗词的学习中,我们要让学生聆听美的声音,欣赏美的画面,感受美的形象,激发学生的思维拓展能力,鼓励学生大胆的表现欲,让学生充分地掌握古诗词的学习方法,记住诗词,也记住用诗词去美化我们的生活,服务我们的生活。一句话:学好诗词,享受诗,运用诗词,为我所用。
关键词:古诗词 学习方法 体验 感悟 致用
在新的《初中语文课程标准》中,古诗词的数量占了相当大的比重,一册语文书本两个单元,一单元五到六首诗词,整个初中阶段共六册语文书本,就是六十来首古诗词。这些古诗司涉及的内容很多,其中的语言美、画面美、意境美融为一体,诗人的情感蕴涵其中。教师如何把短小精悍的古诗词教好,让古诗词的语文课堂不枯燥无味而焕发生机,成了摆在语文教师面前的新课题。学习古诗司,就是要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所以古诗词的学习,不能只停留在识记、诗义背诵、默写三部曲上,而应按新课标的要求,把古诗词的教学变成学生的自主学习。让学生在熏陶感染、潜移默化中理解能力,并起到举一反三的作用,学以致用。下面本人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古诗词教学的几点看法。
一、创设意境,感受体验
初中阶段古诗词的容量不大,大多数篇目都是短小精悍的,但是古诗词中的语言美、画面美、意境美融为一体。正如许多专家所言,诗歌虽然短小,但并不好教,教得不好就如同嚼蜡,索然无味;教得好则能激发学生的想像力,引起共鸣,从中得到思想的启迪,情感的满足和美的享受。所以在讲古诗词之前,先在学生面前创设诗歌所蕴涵的意境,让学生有所感悟体验。在接触古诗之前,可先运用直观的教学手段如多媒体技术,展现诗歌中所出现的人、物、景、象,让学生进入诗歌所蕴涵的意境中来。如学习古诗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和无名氏的《送别》这两首送别诗时,可选取长亭外、古道边,杨柳吹拂,芳草碧连天,夕阳山外山的画面,配以歌曲李叔同的《送别》让学生们从视听方面感受分别时刻友人之间依依不舍、执手相看泪眼的感人氛围。接着教师在这种情境下可直接引导学生:同学们有没有和亲人朋友离别的经历呢?离别时你的心情是怎样的?你对他们说了什么?做了什么?然后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绘当时的画面,抒发当时的感受,并结合这两首诗歌的内容,体验诗人在诗中蕴涵的离别深情。总之,我们除了运用多媒体技术外,还可把一些直观的物品如扇子、伞、杨柳枝、土壤等暗含思亲的实物拿到课堂上让学生感受睹物思亲的氛围。通过创设模拟各种生活主,创造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场景、氛围,使学生在一种虚拟而又真实的生活空间中得到最深切的情感体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
二、反复诵读,积累感悟
中国的古典诗词用语精炼含蓄,辞断意属,跳跃性强,这就需要学生去补充、拓展、丰富诗歌的意境。古诗词中的措辞用字及句式在很大程度上不为今天的学生所掌握,单凭工具书、课本注释疏通诗意去欣赏古诗是远远不够的。所以要想真正欣赏古诗词,就要加强诵读,使学生在不同形式的诵读中理解诗意,提高学生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意趣。朗读背诵,是学生学习巩固语文知识的必要途径,也是学生识记能力的主要标志。熟读成诵是中国人传统的学习方法,唐代大诗人杜甫就有“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的名句,即所谓“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我们在教学实践中,从“熟读”到“会吟”地转化过程中,朗读背诵起到了关键的作用。朗读背诵的过程,既是识记的过程,也是知识积累的过程。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佳作,使之潜移默化、融会贯通,成为自身的知识积累,将受用终生。教师应尝试让学生通过不同形式的读法,如:朗读、吟读、速读、默读、说读等等各种诵读活动,让学生不仅记住文章本身,而且为学生理解诗歌涵义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学生感受诗歌意境后,让学生自己朗读,教师可范读或听录音,对诗歌有一个整体认知,然后吟读,读出诗味,然后进行说读。再把诗歌的语言美、画面美、意境美融为一体,引导学生去补充、拓展,丰富诗歌的意象。最后可通过小组比赛的方式进行背诵比赛,速读、默读齐上阵,强化学生的识记能力,提高学生的领悟力。
三、启发联想,学以致用
在教学实践中,启发学生的联想和想像,让学生在古诗词的学习中,想像出生动形象的画面,拓展诗词的意蕴,进行创造性思维,丰富学生的社会知识和生活经验,让学生通过课堂的学习去链接生活、提炼生活、服务生活。所谓“诗言情”“言为心声”,同样是抒写送别的诗歌,抒发的感情是否相同呢?异在哪里?同在何处?有的诗歌表达的是朋友间依依不舍的深情;有的是表达诗人强烈的乡关之思;有的则是恋人间“一日不见,如隔三秋”的缠绵……通过学生的鉴别比较,体会不同意境下不同感受的离别之情,学生的想像力得到一定程度的拓展、积累、延伸……我们学过的有关离别这一主题的诗词还有哪些呢?学生们畅所欲言:“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柳条折尺花飞尽,借问别人归不归”“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此外,教师还可适时地推荐几首有名的送别诗让学生积累。课本内的知识如何转化为学生自身的知识积淀,成为服务生活的最佳工具呢?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如教授送别类诗词时就可引导学生 :假如你现在要写几句临别赠言送给即将远行的朋友,你会选哪几句呢?假如你的亲人已离开你一段时间了,你该如何向远方的亲人倾诉你的思念呢?总之,让学生把这些诗句运用到现实生活中,去丰富自己的生活体验,感受生活中的真、善、美。
综上所述,在初中古诗词的学习中,我们要让学生聆听美的声音,欣赏美的画面,感受美的形象,激发学生的思维拓展能力,鼓励学生大胆的表现欲,让学生充分地掌握古诗词的学习方法,记住诗词,也记住用诗词去美化我们的生活,服务我们的生活。一句话:学好诗词,享受诗,运用诗词,为我所用。
- 【发布时间】2025/2/23 21:48:51
- 【点击频次】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