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手机也能上知网 上手机知网,随时随地畅游知识海洋!请手机访问:wap.cnki.net

手机知网客户端
知识出版物超市平台推广
辞书大典广告

节点文献

创设情境 激发兴趣 促进感悟

 

【作者】 郭秀云

【机构】 定兴县第二实验小学

【摘要】

【关键词】
【正文】创设情境就是通过创设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情境,让学生进入情感领域,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凭借情境,把知识的教学、能力的培养、智力的发展以及道德情操的陶冶有机的结合起来,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皮亚杰指出:“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依赖于兴趣。”兴趣是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有效方法。新课程标准要求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培养学生的能力,要求从学生的实际需求和兴趣出发有效组织教学。 
  一、创设情境,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创设情境,就是教师运用描绘或其他形象化手段,把某种情形、状态或景象表现出来,这就要求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创设情境,调动学生的好奇心,保持对所学知识的浓厚兴趣。在新的课程标准下教学目标的设置已经发生了变化,变单一知识目标为多元目标,语文教学不应单纯要求学生掌握知识,而应在培养学生基本知识、基本能力和创新思维的同时,给学生以丰富的内心体验和个人感悟,变统一目标为多层目标,确保每一个学生都能在课堂上有所收获。因此,上课伊始,教师要实施导学,将学生散放的心吸引到课堂学习目标上来。积极创设情境,导入新课,使同学在身临其境的感觉中,迅速、自觉地进入到新课的学习。
  如游戏导入法:记得英国一位大教育家说:“只管学习不玩耍,聪明的孩子也变傻”。“玩”可以说是每个孩子的天性,在导入新课时,我根据学生爱玩的心理特点,采用游戏导入新课的方法,发挥他们好嬉戏、善表现的天性,使他们学得开心愉快,自然而然地走进新课,达到寓教寓乐的效果。
  歌曲导入法:歌曲就是流淌的艺术,不仅可以增长见闻,开拓眼界,抒发情怀,还可以和谐净化人的心灵,启迪心智。美好的音乐,让人心情舒畅,如沐春风,恰似一股清泉,流进我们的心田。在导入新课时,如果采用这种方法,让学生亲耳聆听相应的歌曲,可以达到入情入境的效果。如我在教《成功的路》这一课时,让学生听《相信自己》这首歌,那动听的歌声,那激人奋进的歌词;一下子激起学生努力学习,团结进步的决心。
  二、师生共演,进入情境,激发兴趣
  心理学上讲:“兴趣与需要有密切的联系。兴趣的发生以一定的需要为基础。当一个人有某种需要时,他必然会对有的事物优先地给予注意,并且对它有向往的心情。”这就是说:只有学生对所学的内容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感到所学的知识需要了解,需要掌握,学习起来才会兴趣盎然。因此,教师要挖掘教材,活化教材,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发展学生创新性学习,开发学生创新能力,塑造学生创新性人格。教师要设身处地地关、呵护,尊重学生的感受,引导学生运用科学的方法,自主学习和探究,给学生更广阔的学习空间。
  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合理创设和运用教学情境,能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把学生的情感活动与认知活动结合起来,使学生在生动和谐的氛围中充分地和老师、文本展开对话。在教学中,要结合文本和儿童的心理特征,要适时、适量地为学生创造各种情境,使教学变得更为有声有色,让学生真正快乐、轻松地学习语文,感受语言,培养语感,感悟生活。
  教师能参与学生的活动,成为学生更想活动的催化剂,苏霍姆林斯基说:“儿童是用表象、色彩、声音来思维的。”对有趣的情节、人物,学生们有很大的兴趣,教师的参与更让他们有了动力,在师生共演中,进入情境,实现交际能力的训练。记得教学《陶罐和铁罐》这课,我扮演陶罐,同学们扮演铁罐,我入情地朗读,读活了这个故事,生动的表演,演活了故事,最后让同学们想象,几百年后铁罐和陶罐的命运,通过师生表演,更深刻的领会了课文内容,在轻松、愉悦、活泼的气氛中诸多问题迎刃而解,学习了语文,也培养了能力。
  在教定语这个语法知识的时候,教师上课后走上讲台,说是上课要用报纸,但忘了拿,然后让课代表去办公室拿,学生犹豫了片刻,问取什么报纸,什么时间的报纸,老师均未明确回答,只是教学生去拿。结果学生向老师群起而攻之,批评老师只说一个报字太笼统,不具体。而后老师指出:在“报”字前面加上一句话,表明什么报纸。这些加在名词前一确定具体意思的话,在语法上叫做定语。学生恍然大悟,自己不知不觉中配合老师扮演了情境中的“角色”。
  三、在读文中,促进感悟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实践性、自主性和整体性。特别注重学生的积累、感悟、熏陶和感染,重视培养学生的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教学中不要把课文过多地分解得支离破碎,而要引导学生从整体出发,着力培养学生的语感。朗读课文的形式也是多种多样。有的教师大胆创新,在规定的时间里引导学生用喜欢的方式读自己喜欢的句子和段落。实践证明,这种方法学生喜欢,乐于采用,效果良好。
  对学生的朗读情况进行评价时,多数老师总喜欢提出哪些地方读错了,哪些地方读得不好。这是一种苛刻的、挑剔的、批判的眼光。在老师和同学长此以往的“揭发”、“批斗”之下,致使学生读课文的兴趣丧失殆尽。教师不妨换个角度,问学生哪些地方读得好,哪些地方如果改进一下会读得更好。首先肯定其成绩,如有问题大家共同帮助改进。这样,学生不仅受到激励,学到改进之法,而且学习的积极性得到进一步提高。
  在朗读中要“精读”,在读懂全篇的基础上,抓住课文精华读深。课文精华即绝妙之笔,或一段,或一节,或一词一句。多读精华之处,是体会教材思想感情,提高文字表达能力的重要环节;也是提高学生阅读能力、鉴赏水平的有效步骤。引导学生精读课文,主要做法是引导学生体会语感。读书也要能悟出文章中传神的字字语语。在精读阶段,要凭借所创设的情境,抓住教材传神之笔,让学生体会语感。文章的语感除了内含的神韵,还有可以通过声音和语调显示它的气势和节奏。学生通过自己的运动觉,发出声响,又传到听觉,多种感觉活动,对文章语感的体会就更深了一层。有些文章的精华所在,不一定都适合比较,但诵读吟味总是不可缺少的。这往往需要凭借情境,在学生情绪被激起,利用学生的联想与想象,指导他们轻声地有感情地朗读,形成“视象”,课文描写的情境仿佛就在他们眼前。
  兴趣虽然属于非智力图素,却是学好语文的先决条件。因此,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是提高语文教学质量不可忽视的问题。孔子说得好:“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一旦学生的兴趣激发出来,语文教学就会达到事半功倍之效。
  • 【发布时间】2025/2/23 21:45:15
  • 【点击频次】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