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手机也能上知网 上手机知网,随时随地畅游知识海洋!请手机访问:wap.cnki.net

手机知网客户端
知识出版物超市平台推广
辞书大典广告

节点文献

智者问得巧——浅探数学课堂有效提问的艺术性与实效性

 

【作者】 王小梅

【机构】 八滩中学

【摘要】

【关键词】
【正文】数学教育家波利亚曾说过:“问题是数学的心脏”。课堂提问是课堂教学的重要手段之一,也是师生进行交流的方式之一。它不仅能有效地实现师生互动,而且能激发学生积极的思维。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说“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问题提得恰当,可以启发学生思考、想象,引导学生前进。如果问题提得不当,不仅浪费时间,而且还会影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然而,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如果没有使用好提问的艺术,就会出现提问的误区。怎样才算是有效的课堂提问呢?
  一、设计的问题要有针对性、科学性和适度性
  设计的问题太易,不能提起学生的兴趣;而太难则会使学生丧失信心,这样会使提问失去价值。有经验的老师提出的问题能牵一发而动全身,恰当的问题对学生数学思维有起到启发作用,能激发学生主动的探求新知。设计有效的课堂提问要紧扣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即我们要对教材进行分析,抓住本节课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使设计的提问能反映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同时还要进行学情分析,了解学生的已有知识水平和能力。对于难点问题,要设计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的一系列提问,使学生通过回答问题,逐步突破难点。
  二、创设合适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兴趣是学习动机中最活跃最现实的成分,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数学教学中,我们要创设问题情境,把学生的思维带入新的学习背景中,让他们感到学习是解决新问题的需要,从而诱发学生探究的意识,激活探究的思维。
  课堂问题的设计应根据教学内容作合理的安排,并根据学生实际水平设计相关的问题情境。例如:在教学“排列组合”时,我就设计生活中的情境:由a村去b村的道路有3条,由b村去c村的道路有2条。从a村经b村去c村,共有多少种不同的走法?作图从a村到b村有3种不同的走法,按这3种走法中的每一种走法到达b村后,再从b村到c村又有2种不同的走法。所以,从a村经b村去c村共有3×2=6种不同的走法。进而得出结论:做一件事,完成它需要分成n个步骤,做第一步有m1种不同的方法,做第二步有m2种不同的方法,……,做第n步有mn种不同的方法。那么完成这件事共有n=m1m2…mn种不同的方法。只要选择合适的角度,就能引导学生顺利进入到问题情景中,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 提问的语言要浅显易懂
        学生因为常识水平尤其是文学基本的限制,对我们所提问题的理解往往达不到期望值。此时,学生对问题是什么意思都弄不清,更别说若何回答问题了,所以,我们的提问必需通俗易懂,例如,对于“是否存在实数k,使关于x的不等式x2-kx-1>0恒成立?”这样一个看似简单的问题,有些学生却不知若何下手,此时,我对其作解释:“存在”是指“至少有一个”,“恒成立”是指“永远成立”,再连系一元二次方程、二次函数图像等描述,学生就较轻易解决上述问题。
  四、及时作出适当评价,
  苏霍姆林斯基说“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每一个学生都渴望获得成功,都想要证明自己的价值。如何让学生在学习中成为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究者,这就需要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为学生提供充分自由表达、质疑、探究、讨论问题的机会,激发学生根据提问进行积极思考,为学生创造思考和探索问题的条件,通过正确地评价让学生的自尊心、自信心和进取心得到保护,激发学生发展和创新的活力,给予学生机会去感受成功的喜悦。
  教师的评价对学生来说极为重要,它能保持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及时地了解自己的学习状况。但是怎样才算是有效的评价呢?我们在提问后要注重对学生回答的评价,在评价时应带着浓浓的情感,从不同的角度给予肯定。回答正确的要肯定和表扬,而对于回答不够全面的同学,我们也要给予充分的肯定,并进一步启发学生全面地考虑问题。比如“你真行!”“你的想法和老师想的一样!”如果回答错了,要明确指出其回答是错误的,但我们要考虑到不能伤害学生的自尊心,所以评价时要注意语言的艺术性,注意方式和方法。我们可以鼓励:“没关系,爱动脑筋的习惯很好。”对回答正确又有独到见解的学生,我们应给予充分的肯定和表扬。如果答得很有创意,我们更可以大加表扬:“真棒!!”“比老师还厉害!”切不可对学生的回答不作表示,让学生认为回答与否都一样的感觉,大大降低了老师提问的收效。总之,一定要进行评价,并且要做到评价的有效性。
  总而言之,课堂提问是一种重要的教学方法,更是一门教学艺术,要掌握好这门艺术,我们就应勤于思考、善于分析,努力优化课堂教学中的“问”,“问”出学生的思维,“问”出学生的激情,“问”出学生的创造性。只有这样,才能提高我们的教学效率,优化课堂效果。
  • 【发布时间】2024/11/26 15:34:59
  • 【点击频次】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