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点文献
学习国学经典 提升人文素养
【关键词】 ;
【正文】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国学经典作为中华文明的主要载体,传诵着五千年的中华文化。它就像一条纽带,将形形色色、方方面面的中华文明之珠串联在一起,滋润着中华文化、展现着民族精神,使中华民族以特有的品质和风貌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其优秀的思想成为传之千古、播之四海的人类共有文明和智慧结晶。国学经典魅力无穷,通过学习国学经典,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陶冶学生高雅情操。
诵读中华经典,对学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国学经典有许多篇章讲了做人做事应该遵守的规范,学生通过口诵心记,久熏成习,久习成性,其文化修养与品质养成就能达到一定高度。古有“半部《论语》治天下”之说,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时至今日仍具有极强的生命力。例如其“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的人生观,“见贤而思齐,见不贤而内自省也”的处世观,“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以及“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学习态度,“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待人方式等,这些思想深入地影响着我们的民族心理和民族精神。还有脍炙人口的《弟子规》,也是一部规范青少年道德行为的书,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此外,经典诗文中优美的行文、韵味以及从经典中散发出的人与自然的和谐,也正是美育所必不可少的。总而言之,诵读经典是费时少、投入低、收效高的方法,在全面推行素质教育的今天,其意义更加深远。让学生诵读中华经典,对开启学生智慧、塑造完美的人格,增强人文素养,无疑是十分有效的路径。
二、改善学生性格,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阅读经典本身就是一个入静的过程,对一些生性好动的孩子,能有效的改善其多动的性格。天天坚持诵读国学经典,慢慢就能培养孩子爱学习的习惯,而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养成,对孩子一生的成长,将会具有深远的影响。
发挥经典的育人功能,使学生自觉培养良好行为习惯。感恩教育是当前创建和谐社会的一个核心内容,有了感恩的思想,人与人之间才能和睦相处,社会才会得以和谐。如通过诵读《弟子规》中的“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冬则温,夏则凊;晨则省,昏则定;出必告,反必面”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在家感谢父母兄妹之恩,出门感谢朋友之恩,在校感老师同学之恩,享受社会公益感党和政府之恩,受到批评感鞭策进步之恩。只有这样,懂得感谢父母的养育之恩,感谢老师的教导,感谢所有帮助过我们的人,将来才能更好的在社会上立足。通过活动课,引导学生亲自动手制作感恩卡片,写上感恩的经典名句,如“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鸦有反哺之义,羊知跪乳之恩”等,在特定的时间献给特定的人,如“三八节”送给妈妈、邻居的阿姨,老人节送给爷爷、奶奶或邻居老人等。这些活动的开展,拉动了学生感恩的心弦,懂得了“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的道理。
三、借助国学经典提高,提高写作能力。
如今不少学生感到作文难,往往出现审题偏差、思想苍白、见解平平,甚至出现语句不通,观点片面的情况,这多半是思想贫乏、缺乏语言积累所至。小学生诵读国学经典是积累语言的重要渠道。少年儿童正处于储备语言的最佳时期,多读、多背诵一些经典,不仅有利于培养小学生的记忆力,更有利于小学生积累知识,丰富语言,提高语文素养。如《唐诗三百首》中的诸多诗句,又何尝不是我们引导学生将词整合成文采绚丽、逻辑严谨、语言精粹句段的楷模呢?再如《论语》篇幅短小,语言简约,微言大义,发人深思,几乎篇篇可以直接引用到现代文章中给人以启迪。而语言精辟,简短也便于引用,或是用在文章开头引人深思,或是用在文中增强说服力,或是用在结尾点明文章主旨,耐人寻味。可以说学习国学经典既提高了学生的语文素养,又促进了语文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持之以恒的学习,学生在课堂发言时不仅语句通顺,引经据典,而且常有令人感叹的顿悟之言出现。课堂教学效率提高了,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去诵读经典。形成了良性循环。将诵读经典所获得的大量语言材料积累储存起来,运用到作文中,就能达到“出口成章”、“下笔成文”的美妙境地,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厚积薄发的境界。
四、加强学生思想品格教育。
大部分国学经典都有思想品德教育内容,如《三字经》中的励学片段“犬守夜,鸡司晨,苟不学,曷为人,蚕吐丝,蜂酿蜜,人不学,不如物”。朱子治家格言中:“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为艰”。《三字经》中“尔小生,宜立志。莹八岁,能咏诗。尔幼学,当效之。勤有功,戏无益。为人子,方少时。亲师友,习礼仪。”通过这些经典熏陶,可以帮助学生明白做人的道理、准则和方法,不断提升精神境界,有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人格优化。实践证明,“润物无声”的经典诵读是提升学生品性和修养的有效途径。在国学经典的浸染下,学生的性情变得平和了,审美情趣更浓了,想象创作能力更强了,胸怀更为广阔,富有个性,人格健全。可以说国学经典作品,为孩子的内心世界涂下亮丽的底色。
五、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礼仪习惯。
通过学习接人待物,为人处事的人生哲理教育,可以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礼仪习惯。如《弟子规》中“或饮食,或坐走,长者先,幼者后”,还有“人无远虑,必有近忧”,“人道谁无烦恼,风来浪也白头”等大量的名言警句,通俗易懂,使学生在日后的社会生活中能了解社会,懂得为人处事,接人待物的生存道理。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南宋著名理学家朱熹曾阐明蒙学教育的过程是习惯培养的训练,从一开始也许是强制性地要求童蒙朝夕刻意模仿、执守,然后“积久成熟”,从模仿转化为“自成方圆”。他编写的《童蒙须知》更是从童蒙的日常行为着手,将其分为“衣服冠履”、“言语步趋”、“洒扫涓流”、“读书识字”以及“杂细事宜”等五项,并对每项都做了细致的规定。朱熹认为童蒙只有在这些关于个人卫生、礼貌、读书、写字等良好习惯的学习中,才可明白“做人的样子”,不需用心就自然而然地不越矩。
六、借助国学经典发展学生的记忆力。
一个人的记忆力发展是自0岁开始,6-13岁则为一生中发展的黄金时期,至13岁则为一生中发展的高峰。背书,是孩子的拿手好戏。反复诵读,是儿童的自然喜好。在背诵的过程中,孩子的记忆力能得到了很好的开发和锻炼。早在古代,人们就用“四书”、“五经”开发孩子的智力,尤其是对记忆力增强的训练。
海纳百川,故能成其大。从小对学生进行经典的渗透和学习,让孩子们以一种轻松愉快、庄重严肃的心态走进经典,阅读经典,定能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让学生受益终身。
一、陶冶学生高雅情操。
诵读中华经典,对学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国学经典有许多篇章讲了做人做事应该遵守的规范,学生通过口诵心记,久熏成习,久习成性,其文化修养与品质养成就能达到一定高度。古有“半部《论语》治天下”之说,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时至今日仍具有极强的生命力。例如其“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的人生观,“见贤而思齐,见不贤而内自省也”的处世观,“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以及“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学习态度,“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待人方式等,这些思想深入地影响着我们的民族心理和民族精神。还有脍炙人口的《弟子规》,也是一部规范青少年道德行为的书,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此外,经典诗文中优美的行文、韵味以及从经典中散发出的人与自然的和谐,也正是美育所必不可少的。总而言之,诵读经典是费时少、投入低、收效高的方法,在全面推行素质教育的今天,其意义更加深远。让学生诵读中华经典,对开启学生智慧、塑造完美的人格,增强人文素养,无疑是十分有效的路径。
二、改善学生性格,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阅读经典本身就是一个入静的过程,对一些生性好动的孩子,能有效的改善其多动的性格。天天坚持诵读国学经典,慢慢就能培养孩子爱学习的习惯,而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养成,对孩子一生的成长,将会具有深远的影响。
发挥经典的育人功能,使学生自觉培养良好行为习惯。感恩教育是当前创建和谐社会的一个核心内容,有了感恩的思想,人与人之间才能和睦相处,社会才会得以和谐。如通过诵读《弟子规》中的“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冬则温,夏则凊;晨则省,昏则定;出必告,反必面”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在家感谢父母兄妹之恩,出门感谢朋友之恩,在校感老师同学之恩,享受社会公益感党和政府之恩,受到批评感鞭策进步之恩。只有这样,懂得感谢父母的养育之恩,感谢老师的教导,感谢所有帮助过我们的人,将来才能更好的在社会上立足。通过活动课,引导学生亲自动手制作感恩卡片,写上感恩的经典名句,如“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鸦有反哺之义,羊知跪乳之恩”等,在特定的时间献给特定的人,如“三八节”送给妈妈、邻居的阿姨,老人节送给爷爷、奶奶或邻居老人等。这些活动的开展,拉动了学生感恩的心弦,懂得了“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的道理。
三、借助国学经典提高,提高写作能力。
如今不少学生感到作文难,往往出现审题偏差、思想苍白、见解平平,甚至出现语句不通,观点片面的情况,这多半是思想贫乏、缺乏语言积累所至。小学生诵读国学经典是积累语言的重要渠道。少年儿童正处于储备语言的最佳时期,多读、多背诵一些经典,不仅有利于培养小学生的记忆力,更有利于小学生积累知识,丰富语言,提高语文素养。如《唐诗三百首》中的诸多诗句,又何尝不是我们引导学生将词整合成文采绚丽、逻辑严谨、语言精粹句段的楷模呢?再如《论语》篇幅短小,语言简约,微言大义,发人深思,几乎篇篇可以直接引用到现代文章中给人以启迪。而语言精辟,简短也便于引用,或是用在文章开头引人深思,或是用在文中增强说服力,或是用在结尾点明文章主旨,耐人寻味。可以说学习国学经典既提高了学生的语文素养,又促进了语文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持之以恒的学习,学生在课堂发言时不仅语句通顺,引经据典,而且常有令人感叹的顿悟之言出现。课堂教学效率提高了,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去诵读经典。形成了良性循环。将诵读经典所获得的大量语言材料积累储存起来,运用到作文中,就能达到“出口成章”、“下笔成文”的美妙境地,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厚积薄发的境界。
四、加强学生思想品格教育。
大部分国学经典都有思想品德教育内容,如《三字经》中的励学片段“犬守夜,鸡司晨,苟不学,曷为人,蚕吐丝,蜂酿蜜,人不学,不如物”。朱子治家格言中:“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为艰”。《三字经》中“尔小生,宜立志。莹八岁,能咏诗。尔幼学,当效之。勤有功,戏无益。为人子,方少时。亲师友,习礼仪。”通过这些经典熏陶,可以帮助学生明白做人的道理、准则和方法,不断提升精神境界,有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人格优化。实践证明,“润物无声”的经典诵读是提升学生品性和修养的有效途径。在国学经典的浸染下,学生的性情变得平和了,审美情趣更浓了,想象创作能力更强了,胸怀更为广阔,富有个性,人格健全。可以说国学经典作品,为孩子的内心世界涂下亮丽的底色。
五、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礼仪习惯。
通过学习接人待物,为人处事的人生哲理教育,可以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礼仪习惯。如《弟子规》中“或饮食,或坐走,长者先,幼者后”,还有“人无远虑,必有近忧”,“人道谁无烦恼,风来浪也白头”等大量的名言警句,通俗易懂,使学生在日后的社会生活中能了解社会,懂得为人处事,接人待物的生存道理。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南宋著名理学家朱熹曾阐明蒙学教育的过程是习惯培养的训练,从一开始也许是强制性地要求童蒙朝夕刻意模仿、执守,然后“积久成熟”,从模仿转化为“自成方圆”。他编写的《童蒙须知》更是从童蒙的日常行为着手,将其分为“衣服冠履”、“言语步趋”、“洒扫涓流”、“读书识字”以及“杂细事宜”等五项,并对每项都做了细致的规定。朱熹认为童蒙只有在这些关于个人卫生、礼貌、读书、写字等良好习惯的学习中,才可明白“做人的样子”,不需用心就自然而然地不越矩。
六、借助国学经典发展学生的记忆力。
一个人的记忆力发展是自0岁开始,6-13岁则为一生中发展的黄金时期,至13岁则为一生中发展的高峰。背书,是孩子的拿手好戏。反复诵读,是儿童的自然喜好。在背诵的过程中,孩子的记忆力能得到了很好的开发和锻炼。早在古代,人们就用“四书”、“五经”开发孩子的智力,尤其是对记忆力增强的训练。
海纳百川,故能成其大。从小对学生进行经典的渗透和学习,让孩子们以一种轻松愉快、庄重严肃的心态走进经典,阅读经典,定能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让学生受益终身。
- 【发布时间】2024/11/26 15:26:12
- 【点击频次】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