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手机也能上知网 上手机知网,随时随地畅游知识海洋!请手机访问:wap.cnki.net

手机知网客户端
知识出版物超市平台推广
辞书大典广告

节点文献

呼唤爱心 温暖孩子

 

【作者】 毛玉梅

【机构】 神木第二小学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摘   要:爱是教育的基础,是教育成功的基本条件。爱学生是教师的天职。爱在教育过程中发挥着其他教育因素和力量所不能发挥的作用。
  关键词:呼唤、 爱心、 奉献
  时常听到有的老师概叹:“现在的学生真不听话,真难教,也真难管。”于是,工作上产生了困惑,表现出力不从心的心态。仔细分析现在的学生难教难管的原因之一是当今的小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在家里娇生惯养,长期养成自私、懒惰、任性等不良习惯;原因之二是作为教师没能很好地研究当代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仍沿用陈旧的教学方法。《合作教育学》一书中指出的“儿童每天到学校并不是纯粹的学生——致力于学习的人——的面貌出现的,他们是形形色色的个性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每一个儿童来到学校的时候除了获得知识以外,还带来了他们自己的情感和感受世界”。也就是说学生的学习过程并不是单纯的知识接受或技能训练而是伴随着交往、创造、追求、选择、意志努力、喜、怒、哀、乐等的综合过程,是学生整个内心世界的全面参与。所以教师应从人的整体性上来理解、对待学生。
  爱是教育的基础,是教育成功的基本条件。爱学生是教师的天职。爱在教育过程中发挥着其他教育因素和力量所不能发挥的作用。教师对学生的爱,比起父母对子女的爱,具有更大的社会价值。学生把教师对自己的爱,当作社会评价自己的一面镜子。一个被教师爱的学生,由于感受到社会对他的肯定,而充满了信心,积极向上。教师对学生提出的要求,所灌输的思想要能转化成为学生本身的要求和思想,需要有感情的过滤和催化,爱正是这种过滤和催化的条件。它是一把打开学生心灵大门的钥匙。而且爱是师生信任的基础,因为爱的感情不会总是朝着一个方向流动的,它会发生交流,教师爱学生,终究会赢得学生对教师的爱。那么,教师怎样把爱奉献给孩子呢?
  首先,要爱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由于新异事物所起的注意和对新异刺激作出的探究反映,这是人所共有的好奇心。好奇心和求知欲是相联系的,前者是后者的启蒙,后者是前者的延伸。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者乃觉悟之机。一番觉悟,一番长进。好奇提问,可以使一个肯用思想的人去用一番思想,如果不是好问,无知就会使人变成一种愚蠢的动物。要爱护学生的好奇心,并诱导它使其升华为自觉的求知欲,使好奇心中含的求知火花燃烧为永不熄灭的探求真理的火焰。
  爱因斯坦说过:“我没有特别的天赋,我只有强烈的好奇心。”这是经验之谈。任何一个人在成为科学家之前,如果他缺乏好奇心,就不会发现和探索自然现象或社会现象中存在的重要问题,因而是不可能作出发明创造的。为了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为了培养具有探究热情和创造精神的新一代,我安排了一定的时间让学生接触学科课程以外的重要信息,这个任务只能由活动课程来承担。小学生在活动课程里吸取新信息的过程中,可培养学生多方面的兴趣,从而以强烈的好奇心为动力去进行发现式的学习。
  其次,用爱的力量,感化学生。
  “爱”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一名教师,如果不给予学生爱,也就没有教育,更不会出教学成果。因此,教师必须肩负着培养和造就后继人才的神圣职责,应赋予“爱”以新的时代内容。教师要有热爱学生的慈母心,不仅要用爱去关心学生的学习,还要用爱关心他们的衣、食、住、行。当然,爱护学生也要讲究方式,把握火候,根据学生年龄特征掌握好尺度。要做到全方位去爱,可说大到生病住院,小到问寒问暖,促膝聊天。总之,老师心里必须时刻“装”着学生,尤其是差生,如果你能用“爱”去关心、爱护他们,那么“爱”就真正起到了一种催化剂作用。老师要随时热爱学生,对学生寄予厚望,学生在心里上就会得到满足,从而乐于接受你的教育,所谓“亲其师才能信其道”。爱是无声的语言,它既能叩响学生的心扉,又能鼓起学生向前发展的风帆。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有人认为师应高高在上,生应惟师是从,殊不知现代社会,孩子是家庭中的宠儿,是温室花,许多孩子天不怕,地不怕,惟独怕教师。在这种情况下,如有时处理不当,学生就会敬而远之,甚至出现逆反心理。所以,我要放下架子,主动亲近学生,想办法深入到学生中去,和他们谈天说地,做游戏,为他们解决生活、学习中的难题,师生关系融洽了,学生自然是“亲其师,而信其道”。正因为我对学生极为宽容和豁达,班上原先爱“惹事生非”的学生开始慢慢地发生着变化,也正因为我对班上特困生极为关心,设法帮助他们战胜困难,使他们得以完成学业。还正因为我对成绩差的学生抱有期望,给他们提供科学的学习方法,并让学习好的同学帮助他们,结果他们常常如我所希望的那样有所进步。
  第三,发掘后进生心灵深处潜在的向上力。也要求我们教师深沉的爱和同情。
  爱好学生容易,爱有毛病的后进生就难了。但他们更需要爱,在思想上有各种创伤的学生,由于他们心灵中的理想和希望接近于零度,表现出对前途冷淡,缺乏学习的动力。但是他们仍然具有可塑性。他们内心深处仍然有人性、有爱、有自尊心。他们常常因为得不到爱而恨,他们心上已有了创伤,我们不能只是责备、咒骂,在他们的伤疤上再挖一块肉,而要用真正的爱和美德去修补他们的心灵。一颗凝固了的心,有时也会迸出一星闪烁的火花,教师的任务就是点燃他心中自尊的火焰,把他身上的污渍化为灰烬。当然,教师对学生爱之深,求之切,既要严格要求,又要循循善诱。“恨铁不成钢”不行,一“恨”就容易急躁,容易办违背教育规律的事。要使学生从心里上接受知识和教导,就应该使他保持一种澄清的情绪,正同不能在一张震动的纸上写出平正的文字一样,不能在战栗的心里上记下教诲。老师们,请用爱去鞭策我们的学生吧!
  总之,教师只要把真诚的爱,具体的爱奉献给学生,才可以潜移默化出一种感情相通,心心相印,好学上进,朝气蓬勃的力量,佛去学生心灵上的污垢,试亮孩子的心灵,从而实现教育的目的。也可避免歧视、体罚学生的问题发生。愿广大的从事教育工作的园丁们,让我们携手共进,努力更新教育观念,大胆探索教学规律,以母亲般的诚挚胸怀,把自己的爱心无私奉献给孩子们吧!
  • 【发布时间】2024/11/26 15:22:19
  • 【点击频次】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