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手机也能上知网 上手机知网,随时随地畅游知识海洋!请手机访问:wap.cnki.net

手机知网客户端
知识出版物超市平台推广
辞书大典广告

节点文献

关于高中美术欣赏教学的几点思考

 

【作者】 杨 军

【机构】 神木第一中学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中学美术教育正在飞速发展,出现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繁荣景象。随着素质教育越来越深入人心和新课程改革的深入,高中美术欣赏教学日益凸显其重要性。笔者作为长期从事高中美术教学的一员和同事一起探讨的过程中,对当前的美术教学进行了一些反思。
        一、关于学科特征的思考
        众所周知,美术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校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的主要途径之一。有许多美术教师在学科教学过程中,将美术课上成了历史课、语文课、政治课或其他课。在教学中把握不住教学的重点或难点,只是一味地突出美术学科的德育功能,而忽视了美术学科的主要功能,即新课标中所阐述的美术课是对学生进行美育的重要途径;而辅德只是美术教育的一小部分。如果过多地渲染它的辅德功能,也就失去了美术教育的学科特点,迷失了美术教学的方向。课标中规定美术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形象记忆能力、想象能力和创造能力。如果一堂美术课失去了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和诸多能力的培养,就会使美术课走入美术教育的歧途。如:有的教师在美术欣赏课中过分地介绍历史背景,以及表现内容或者是作者私生活花絮。使一堂美术欣赏课,上成了历史课或是看图作文课等。甚至欣赏一幅风景画或静物都要阐释一番微言大义。有的教师甚至完全部知道怎么上欣赏课,一味的引导学生去领略画家的美术技法甚至还反复展示这些技法,使一堂欣赏课变成了一堂绘画课或者其他的门类的技法教学课,匠气十足。这些都忽视了艺术作品本身所具有的审美功能,造成喧宾夺主,失去了欣赏学科的特点。
        二、关于“艺术”与“文化”的思考
        当前的美术欣赏教学中,很多的教师为欣赏而欣赏,把美术欣赏引入了一个狭隘的学科死胡同割裂了艺术与文化、生活的关系。众所周知,艺术是人类文化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是民族文化大树上的一片叶子。撇开文化谈美术欣赏就变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失之鲜活、难于理解。什么样的文化就产生了什么样的艺术。东方文化是一种味觉与触觉的文化,所以东方艺术的审美就显得含蓄而内在。比如:我们在欣赏画的过程叫品画,喝茶叫品茶,看待人就看人品,谈论一幅画优劣就是画品高否,有没有层次就叫品位,这就是味觉文化的一种表现。又来看触觉,我们在意物我间的交流,在绘画中一条线从纸上划过,东方人总追求线条的婀娜多姿,这就形成了中国画的108描。诸如铁线描、颤笔等。味觉与触觉是一种物我交流的文化,是一种入世的文化,反映在建筑上东方建筑给人一种亲切平和的感觉,而西方古代的巨石建筑如哥特式峻拔飞升超凡脱俗,两者截然不同,文化的不同造成了审美的不同。遍观全球,古希腊文化、基督教文化等一直影响着艺术,在这母体上诞生了各自不同的艺术,形成了万紫千红的局面。我们在教学中,应该时时把握住文化的脉搏,作为教师也应该在这方面加强修养。
        三、关于价值取向的思考
        艺术作品是艺术家的精神生活和内心世界的写照,是源于生活情景交融物我统一的产物,是艺术家娴熟的艺术技巧和作品内容独创性的反映。所以说艺术品是不能用卖多少钱来衡量其艺术价值的。但是一些美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为了说明艺术品的价值,总是举一些不恰当的例子来说明作品的艺术价值,如:凡高的油画每幅都在几千万美元以上,傅抱石的《丽人行》也拍出中国画的天价等,甚至个别老师沾沾自喜地告诉学生,我的一幅也卖出多少钱。来诱惑学生的兴趣,使他们产生一个错误的判断,即卖的钱越多也就是艺术价值越高。然而常言道:艺术无价。艺术品拍卖,是商业经营活动。如果美术课上用商品价格来说明艺术品的价值,无疑是一种误导。马克思曾指出:“珠宝商只看到珠宝的商业价值,却看不到它的美和特质。”讲卖钱多少,绝不可能引起学生的美感,甚至可能引起学生的反感,认为老师很铜臭反而对这个学科嗤之以鼻,不利于开展审美教学。
        四、关于标准答案的思考
        美术学科与其它学科不同,其它学科都有一个标准答案,像数、理、化等学科只有唯一答案。而美术学科却难有标准答案,如:文学鉴赏中“一千个人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欣赏美术作品,同样也只能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所以,学生在对美术作品欣赏中每一次获得的审美体念,都是审美的一次次逾越和深入都应该予以肯定,即使有些见解不符合审美共性也应该尽可能地尊重和包容。而教师在学生回答问题时,提供给学生的是美术学科中的普遍的认识与理解,严格说是参考性的材料,目的帮助学生正确理解。同时,教师应耐心听取学生意见和看法,只有这样才能做到教学相长,才有助于我们的课堂教学。但是教师如果是一言堂,而且一惯地固执己见,把自己的见解强加给学生,收效甚微甚至挫伤学生积极性。在素质教学中教师是主导、学生为主体,如何引导学生创造性地学习,开发学生求异思维和发散思维能力,鼓励学生发表不同见解,努力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是我们每一个教育工作者都应努力探索的方向。而美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确立标准答案或唯一答案,这不仅不符合美术教学的规律,而且不利学生创造力的培养。
        五、关于“意会”与“言传”的思考
        “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美术欣赏引导学生“意会”,是必要的、是主要的。但老师声称“不可言传”,其实大多是不会言传。做为一名教师,碰到自己表达不出的事物时,动辄“只可意会不可言传”,那还用我们当教师的做什么?是不负责任的。即使让学生意会,也重在教师来引导,引导就必须用到语言。语言是人类交流感情传达信息的重要工具,更是教师的基本功。如果教师一味的用“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话来搪塞学生,那只能表明这位教师的教学水平太差。做为一名合格的教师,不但业务知识应该过硬,而且在“传道、授业、解惑”的语言功夫上更该高人一筹。这就需要教师大力加强文化修养和语言表达能力。做到善于言传。
  • 【发布时间】2024/11/26 15:18:59
  • 【点击频次】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