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点文献
在音乐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关键词】 ;
【正文】音乐是积聚灵感、催发情感、激活想象的艺术。它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和实施美育的主要途径,不仅能陶冶情操、提高素养,而且有助于开发智力,特别是在激活学生创新潜能方面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传统音乐教育以教师为中心,把音乐教育禁锢在固定的区域内,使学生常常处于被动地位,创新的意识和热情受到极大的抑制。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我们这个时代的必然要求,那么,我们应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呢?我想,应当从想象、创造、表现等几方面上去培养和开发诱导,这样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现将我在教学实践中的一些做法介绍如下:
一、创建民主、自由、宽松、和谐的环境
让音乐成为师生沟通的情感桥梁。在音乐教学中,教师应营造一种民主、自由、轻松、愉快的氛围,创设良好的师生关系。教师大多数时间可以走到学生中间,缩短和学生的距离。教师是导演,有序地领着孩子走进音乐的殿堂,不断给孩子新的内容,让他们有新的发展;教师又是演员,与孩子们一起欢歌跳跃。教育心理学认为,如果教师与学生之间能形成友好信赖的关系,那学生就可能更愿意和教师相处,接受教师的教诲。同时在这种平等、和谐、热烈的氛围中,能更好地激发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和创造的积极性。我在课堂上经常鼓励那些比较内向的学生大胆说、大胆想、大胆唱、大胆演。这种鼓励支持的态度,期望性、肯定性的语言,能树立学生进步的信心,让学生在宽松友好的学习氛围里感受美、体验美,从而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二、创设有趣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音乐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兴趣,学生有了兴趣才会喜爱音乐,乐于学习音乐。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创设良好的情境,使音乐教学灵活多样,生动活泼,从而激发学生的兴趣。只有学生亲身参与了,才能获得体验,得到收获,才能达到教学目的。例如,欣赏,《在钟表店里》一课时,学生通过听三角铁、碰钟等打击乐发出的声音和欢快的音乐,一方面想象到各种钟表滴答滴答行走的姿态,一方面想象到钟表师修理钟表那种专心致志地愉快心情,这样不仅培养学生热爱劳动的思想品质,更能培养审美的艺术情操。通过学生的想象,不仅提高了学生的感受性,还启发了学生的思维能力,也激发了学生的创作欲和学习的主动性和参与性。
三、让学生积极动手实践,培养创新能力
音乐是表演的艺术,在我们的教学中,很多环节必须通过“动”去体现。无论是歌舞、游戏、演奏等都需要表演,通过表演加强音乐的实践活动,这一切正与孩子们的表现欲望相吻合,所以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运用激发学生表现的这一方法,去调动学生的兴趣积极性,从而进一步的培养学生的创新创造能力的提高。在低年级的教学中,根据儿童好动的特征和心理特点,让他们在音乐的过程中,根据节奏、音高、力度、速度等。用身体动作表达孩子对旋律、和声织体的想象与体验,培养学生的表现能力。例如:在欣赏《龟兔赛跑》一课时,让学生听音乐之后,把学生分成不同的角色,按照自己的角色,根据音高、节奏、长短等表现乌龟和兔子的比赛。对这种表演,学生有着浓厚的兴趣,强烈的表现欲。有的扮演乌龟慢吞吞的,有的扮演兔子蹦蹦跳跳的,有的扮演别的小动物为他们加油。再分别请同学表演的同时,学生的表现能力也得到了提高。
手的活动对培养学生的自信心,无畏精神和坚定到底的意志品质都有帮助。苏霍姆林斯苍认为:“儿童的创造力在他们的手指上”。这充分说明动手实践是创造力培养的关键。传统的音乐教学多是动口不动手,这是限制学生创新能力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因而,要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就必须让学生养成动口又动手的好习惯。在教学中,为了让学生的手有足够的活动空间,要尽可能地让学生站立起来学习。并引导他们根据对歌曲的认识,用手打节拍;根据自己对歌曲的想象理解用手表达情感;有时,还要制作一些乐器给歌曲配乐、配节奏。这些动手的活动,都不失为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值得一提的是:十个手指演奏乐器的过程就是一个创造美,完善美的过程,无论是管乐器、弦乐器、还是打击乐器都离不开双手的实践训练。即使是同一首曲子,也可以因为手的指法,手指移动快慢不同而产生不同的效果,学生在训练中就尝到了创造的乐趣。
在音乐活动中,我把学生分成若干组,让他们自由设计活动内容。如《小鹿,小鹿》是一首深受小朋友喜欢的儿童歌曲,歌词内容贴近学生的生活,他们对小动物天生就有一种特殊的情感。在教学中,有个小朋友说:“老师我想把歌词内容改一改,因为我有一只可爱的小狗,行吗?我还能画给大家看呢。”听了孩子真诚而幼稚的话语,我欣喜地笑了:“怎么不行,大家都可以画一画、改一改。”于是,课堂气氛活跃了,或三人一组,或五人一组,纷纷当起了小小音乐家,画的画、唱的唱、奏的奏、演的演,学生情绪达到了极点。在教师的鼓励下,学生敢干对已有知识提出质疑和修改,从而引导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
四、 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课堂教学过程实质上是信息传输与反馈的过程,在教学中运用现代教学媒体实现了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学生与媒体之间多方面互动的立体教学模式,给学生提供了多样化的刺激,调动了学生在课堂上动脑思索,动口表达等方面参与学习,激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例如,在学习《小雨沙沙 》一课时,教师用二维动画制作成可爱的动画片,配上优美的音乐,给学生以全新的感觉,使学生兴趣和联想,激发学生的创造能力,使学生创造表现种子发芽的各种各样的姿态,以及太阳、风、云、雨等一些既抽象,又有一定表现力的动作,充分的表现了种子发芽的全过程,使人明显的懂得种子生长离不开雨水的科学道理。但在音乐教学中要合理的运用多媒体,因为音乐课上还有节奏练习、视唱练习、听音练习等,所以不能让多媒体限制了学生和老师的思路,喧宾夺主,要根据课堂实际情况,合理、适度的安排多媒体辅助教学。
总之,没有创新就没有未来,21世纪的学生必须敢于实践,勇于创新。教师在教学时要遵循教学规律,不断钻研教材,充分利用教材内容,指导学生自行探索,灵活应用所学的音乐知识,使其真切感受到主动参与教学的乐趣。只有发挥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作用,才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使音乐课真正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一、创建民主、自由、宽松、和谐的环境
让音乐成为师生沟通的情感桥梁。在音乐教学中,教师应营造一种民主、自由、轻松、愉快的氛围,创设良好的师生关系。教师大多数时间可以走到学生中间,缩短和学生的距离。教师是导演,有序地领着孩子走进音乐的殿堂,不断给孩子新的内容,让他们有新的发展;教师又是演员,与孩子们一起欢歌跳跃。教育心理学认为,如果教师与学生之间能形成友好信赖的关系,那学生就可能更愿意和教师相处,接受教师的教诲。同时在这种平等、和谐、热烈的氛围中,能更好地激发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和创造的积极性。我在课堂上经常鼓励那些比较内向的学生大胆说、大胆想、大胆唱、大胆演。这种鼓励支持的态度,期望性、肯定性的语言,能树立学生进步的信心,让学生在宽松友好的学习氛围里感受美、体验美,从而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二、创设有趣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音乐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兴趣,学生有了兴趣才会喜爱音乐,乐于学习音乐。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创设良好的情境,使音乐教学灵活多样,生动活泼,从而激发学生的兴趣。只有学生亲身参与了,才能获得体验,得到收获,才能达到教学目的。例如,欣赏,《在钟表店里》一课时,学生通过听三角铁、碰钟等打击乐发出的声音和欢快的音乐,一方面想象到各种钟表滴答滴答行走的姿态,一方面想象到钟表师修理钟表那种专心致志地愉快心情,这样不仅培养学生热爱劳动的思想品质,更能培养审美的艺术情操。通过学生的想象,不仅提高了学生的感受性,还启发了学生的思维能力,也激发了学生的创作欲和学习的主动性和参与性。
三、让学生积极动手实践,培养创新能力
音乐是表演的艺术,在我们的教学中,很多环节必须通过“动”去体现。无论是歌舞、游戏、演奏等都需要表演,通过表演加强音乐的实践活动,这一切正与孩子们的表现欲望相吻合,所以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运用激发学生表现的这一方法,去调动学生的兴趣积极性,从而进一步的培养学生的创新创造能力的提高。在低年级的教学中,根据儿童好动的特征和心理特点,让他们在音乐的过程中,根据节奏、音高、力度、速度等。用身体动作表达孩子对旋律、和声织体的想象与体验,培养学生的表现能力。例如:在欣赏《龟兔赛跑》一课时,让学生听音乐之后,把学生分成不同的角色,按照自己的角色,根据音高、节奏、长短等表现乌龟和兔子的比赛。对这种表演,学生有着浓厚的兴趣,强烈的表现欲。有的扮演乌龟慢吞吞的,有的扮演兔子蹦蹦跳跳的,有的扮演别的小动物为他们加油。再分别请同学表演的同时,学生的表现能力也得到了提高。
手的活动对培养学生的自信心,无畏精神和坚定到底的意志品质都有帮助。苏霍姆林斯苍认为:“儿童的创造力在他们的手指上”。这充分说明动手实践是创造力培养的关键。传统的音乐教学多是动口不动手,这是限制学生创新能力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因而,要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就必须让学生养成动口又动手的好习惯。在教学中,为了让学生的手有足够的活动空间,要尽可能地让学生站立起来学习。并引导他们根据对歌曲的认识,用手打节拍;根据自己对歌曲的想象理解用手表达情感;有时,还要制作一些乐器给歌曲配乐、配节奏。这些动手的活动,都不失为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值得一提的是:十个手指演奏乐器的过程就是一个创造美,完善美的过程,无论是管乐器、弦乐器、还是打击乐器都离不开双手的实践训练。即使是同一首曲子,也可以因为手的指法,手指移动快慢不同而产生不同的效果,学生在训练中就尝到了创造的乐趣。
在音乐活动中,我把学生分成若干组,让他们自由设计活动内容。如《小鹿,小鹿》是一首深受小朋友喜欢的儿童歌曲,歌词内容贴近学生的生活,他们对小动物天生就有一种特殊的情感。在教学中,有个小朋友说:“老师我想把歌词内容改一改,因为我有一只可爱的小狗,行吗?我还能画给大家看呢。”听了孩子真诚而幼稚的话语,我欣喜地笑了:“怎么不行,大家都可以画一画、改一改。”于是,课堂气氛活跃了,或三人一组,或五人一组,纷纷当起了小小音乐家,画的画、唱的唱、奏的奏、演的演,学生情绪达到了极点。在教师的鼓励下,学生敢干对已有知识提出质疑和修改,从而引导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
四、 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课堂教学过程实质上是信息传输与反馈的过程,在教学中运用现代教学媒体实现了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学生与媒体之间多方面互动的立体教学模式,给学生提供了多样化的刺激,调动了学生在课堂上动脑思索,动口表达等方面参与学习,激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例如,在学习《小雨沙沙 》一课时,教师用二维动画制作成可爱的动画片,配上优美的音乐,给学生以全新的感觉,使学生兴趣和联想,激发学生的创造能力,使学生创造表现种子发芽的各种各样的姿态,以及太阳、风、云、雨等一些既抽象,又有一定表现力的动作,充分的表现了种子发芽的全过程,使人明显的懂得种子生长离不开雨水的科学道理。但在音乐教学中要合理的运用多媒体,因为音乐课上还有节奏练习、视唱练习、听音练习等,所以不能让多媒体限制了学生和老师的思路,喧宾夺主,要根据课堂实际情况,合理、适度的安排多媒体辅助教学。
总之,没有创新就没有未来,21世纪的学生必须敢于实践,勇于创新。教师在教学时要遵循教学规律,不断钻研教材,充分利用教材内容,指导学生自行探索,灵活应用所学的音乐知识,使其真切感受到主动参与教学的乐趣。只有发挥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作用,才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使音乐课真正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 【发布时间】2024/11/26 15:17:04
- 【点击频次】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