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点文献
小学科学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的思考
【关键词】 ;
【正文】 关键词:小学科学教学;小组合作学习;有效性
合作学习是新课程倡导的三大学习方式之一。小组合作则是合作学习中采用得较多的组织形式。特别是在以探究为核心的科学课学习过程中,小组合作更是我们经常采用的一种组织形式和教学策略,它有力地挑战了教师的“一言堂”,同时也在课堂上给了学生自主合作的机会。在自主、合作、交流中,重视培养科学素养,促进其全面发展。本文从小组合作学习的现状、小组合作学习的重要性、如何有效的开展小组合作学习三个方面进行了阐述。
一、新课程理念下的小组合作学习的现状。
新课程强调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强调自主、合作、探究,有的教师就认为所有的课都应该有学生的讨论,所有的知识都应该由学生自己发现,教师告知学生现成的知识就是与新课程理念相悖。因此新课程在提出改变学生学习方式的时候,非常强调合作学习,但是很多教师因为没有把握自主、合作、探究这种学习方式的真正要义和精髓,自主、合作、探究学习追求形式的多,实际效果差。目前我们所看到的小组合作学习现状是:常常是教师一宣布小组讨论,前排同学唰的回头,满教室都是嗡嗡声,谁也听不清在说什么。几分钟后,教师一声“停”,学生马上安静下来,就象被声控的机器。因此许多课从表面上看学生是动起来了,小组合作学习也开展起来了,学生也都参与了,课堂气氛也很活跃,但仔细观察便会发现,这些课只停留在形式上的热热闹闹,为活动而活动。学生的思维深度不够,学生缺乏实质性参与,合作学习的价值没有体现出来。导致的结果是传统的东西没有了,新的内容又没掌握。如果把自主、合作、探究形式化、绝对化,把探究变成一种模式,变成机械、刻板的操作。这样做实际上是把新课程的理念简单化,是机械套用。
二、合作学习的重要性
合作学习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个体为了实现共同目标而自愿结合在一起,通过相互间的配合和协作而实现共同目标,最终使个人和集体利益均获得满足的一种社会交往活动。英国教育家斯宾塞说过:“应该引导学生进行探讨,自己推论,对他们讲的应该少一些,而引导和让他们说出自己的发现尽量多一些。”它对促进学生认知发展,克服自我中心倾向,改善同伴关系,发展道德自律和提高社会交往技能等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三、如何有效的开展小组合作学习。
(一)科学分组是基础。
科学小组的合作学习应遵循“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对学生进行分组,组成合作学习小组。即:一是小组人数要合理,一般以4-6人为宜;二是遵循“组间同质,组内异质,优势互补”的原则,按照学生的知识基础、学习能力、性格特点、动手实践能力等方面的差异进行分组,让不同特质、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优化组合,以有利于学生间的优势互补,相互促进,为全班各小组之间的公平竞争打下基础;三是小组成员应是动态的,可互换或流动,可按活动主题的需要让学生进行自由组合,提高新鲜感和合作学习兴趣,给每个学生提供发展的机会。
(二)制定规则是保证
在科学课堂中,经常出现这种现象,教师提出一个问题后立即让学生讨论,或者教师提供实验器材未说明目标、就让学生分组实验,或许教室里马上就会出现一片热烈讨论或分组实验的场面,但只要稍加注意不难发现,这只是一种表面上的“假热闹”,实际上“活而无序”。有的小组场面混乱;有的小组只是个别学生主宰“合作”过程;有的小组汇报积极,但未能表达小组的意见;有的小组心不在焉,一言不发。充其量是各行其是罢了,小组合作学习似乎形同虚设。究其原因,主要是缺乏小组合作学习的规则。只有建立了一套“活而有序”的合作常规,并通过训练才能使之形成习惯。
1、合理分工,明确职责。小组内应设小组长、记录员、汇报员等。教师应根据不同活动的需要设立不同的角色,并要求小组成员既要积极承担个人责任,又要相互支持、密切配合,发挥团队精神,有效地完成小组学习任务。
2、建立有序的合作交流的常规。教师引导学生一起讨论制定出小组合作学习的合作规则,可以使学生在进行小组活动时愿意执行自己承诺过的规则。因为人们发现,由儿童自己制定的规则容易执行,而且执行这些规则对他们来说并不是一种负担,也不需要别人时常提醒,对于他们来讲,活动规则和活动本身就如同睡觉时要闭上眼睛一样自然。如果规则遭到破坏,他们也有大家都能理解和接受的处理办法。
3、培养良好的合作学习习惯。一是独立思考的习惯,以避免小组交流“人云亦云”盲目从众的现象;二是积极参与、踊跃发言的习惯;三是认真倾听的习惯;四是遵守课堂纪律和合作规则的习惯,避免不必要的争论和争吵。
(三)评价机制是导向
评价是小组合作学习不可缺少的一环,时下的许多科学课,我们经常可以见到这样的情形:不管学生回答得怎么样,理解得如何,教师对学生的回答都一味叫好,廉价表扬。在课堂教学中,当学生智慧的火花闪现时,教师要给予及时、充分的肯定。但是一味叫好,廉价表扬,这种做法是不可取的。科学课程的教学评价,其主要目的是为了解学生实际的学习和发展状况,以利于改进教学、促进学习,最终实现课程宗旨,即提高每个学生的科学素养。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我认为:首先,教师要善于挖掘孩子的闪光点,给予他们充分的鼓励和肯定,既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对于一些学生普遍能回答的问题,教师不要都给予表扬,应有选择地加以鼓励。学生回答错误时,教师一定要慎重评价,对有错误但又蕴含点滴创新的思路,在指出不足的同时,也要给予鼓励,保护这一难得的创新火花。其次,评价不能仅仅在学习过程结束后进行,而必须伴随于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随时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与反应,及时给予必要的、适当的鼓励性、指导性评价。同时还要注意评价的客观性,使学生在挫折中吸取教训,明确努力方向,因为只有这样才显得更有意义,才能真正地促进学生的学习和发展。第三,要重视个人评价和小组集体评价相结合,通过评价促进小组成员之间互学、互帮、互补、互促。能否用好评价机制,是小组合作成效高低的关键。
总之,小学科学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并不仅仅意味着安排小组坐在一起共同完成一个任务,它需要教师对小组活动过程的各个方面,尤其结合科学学科的特点给予认真的思考和关注。科学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动手能力的重要学习形式,也是促进学生学会学习,学会交往的重要形式,需要我们不断的探索研究,使这种学习形式更合理、更有效。
参考文献:
①《课程标准本体的研究》
②刘辉:《小学科学课程改革的理念及实施策略》,东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2003年第4期。
③张行涛、郭东歧主编:《新世纪教师素养》,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④钟启泉,崔允郭等主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⑤陈喜燕:《浅谈对学生科学探究习惯的培养》,小学教学参考,2007年第12期。
⑥[M]罗星凯,李萍昌,吴贤等译:《探究——小学科学教学的思想、观点与策略》,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28。
合作学习是新课程倡导的三大学习方式之一。小组合作则是合作学习中采用得较多的组织形式。特别是在以探究为核心的科学课学习过程中,小组合作更是我们经常采用的一种组织形式和教学策略,它有力地挑战了教师的“一言堂”,同时也在课堂上给了学生自主合作的机会。在自主、合作、交流中,重视培养科学素养,促进其全面发展。本文从小组合作学习的现状、小组合作学习的重要性、如何有效的开展小组合作学习三个方面进行了阐述。
一、新课程理念下的小组合作学习的现状。
新课程强调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强调自主、合作、探究,有的教师就认为所有的课都应该有学生的讨论,所有的知识都应该由学生自己发现,教师告知学生现成的知识就是与新课程理念相悖。因此新课程在提出改变学生学习方式的时候,非常强调合作学习,但是很多教师因为没有把握自主、合作、探究这种学习方式的真正要义和精髓,自主、合作、探究学习追求形式的多,实际效果差。目前我们所看到的小组合作学习现状是:常常是教师一宣布小组讨论,前排同学唰的回头,满教室都是嗡嗡声,谁也听不清在说什么。几分钟后,教师一声“停”,学生马上安静下来,就象被声控的机器。因此许多课从表面上看学生是动起来了,小组合作学习也开展起来了,学生也都参与了,课堂气氛也很活跃,但仔细观察便会发现,这些课只停留在形式上的热热闹闹,为活动而活动。学生的思维深度不够,学生缺乏实质性参与,合作学习的价值没有体现出来。导致的结果是传统的东西没有了,新的内容又没掌握。如果把自主、合作、探究形式化、绝对化,把探究变成一种模式,变成机械、刻板的操作。这样做实际上是把新课程的理念简单化,是机械套用。
二、合作学习的重要性
合作学习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个体为了实现共同目标而自愿结合在一起,通过相互间的配合和协作而实现共同目标,最终使个人和集体利益均获得满足的一种社会交往活动。英国教育家斯宾塞说过:“应该引导学生进行探讨,自己推论,对他们讲的应该少一些,而引导和让他们说出自己的发现尽量多一些。”它对促进学生认知发展,克服自我中心倾向,改善同伴关系,发展道德自律和提高社会交往技能等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三、如何有效的开展小组合作学习。
(一)科学分组是基础。
科学小组的合作学习应遵循“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对学生进行分组,组成合作学习小组。即:一是小组人数要合理,一般以4-6人为宜;二是遵循“组间同质,组内异质,优势互补”的原则,按照学生的知识基础、学习能力、性格特点、动手实践能力等方面的差异进行分组,让不同特质、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优化组合,以有利于学生间的优势互补,相互促进,为全班各小组之间的公平竞争打下基础;三是小组成员应是动态的,可互换或流动,可按活动主题的需要让学生进行自由组合,提高新鲜感和合作学习兴趣,给每个学生提供发展的机会。
(二)制定规则是保证
在科学课堂中,经常出现这种现象,教师提出一个问题后立即让学生讨论,或者教师提供实验器材未说明目标、就让学生分组实验,或许教室里马上就会出现一片热烈讨论或分组实验的场面,但只要稍加注意不难发现,这只是一种表面上的“假热闹”,实际上“活而无序”。有的小组场面混乱;有的小组只是个别学生主宰“合作”过程;有的小组汇报积极,但未能表达小组的意见;有的小组心不在焉,一言不发。充其量是各行其是罢了,小组合作学习似乎形同虚设。究其原因,主要是缺乏小组合作学习的规则。只有建立了一套“活而有序”的合作常规,并通过训练才能使之形成习惯。
1、合理分工,明确职责。小组内应设小组长、记录员、汇报员等。教师应根据不同活动的需要设立不同的角色,并要求小组成员既要积极承担个人责任,又要相互支持、密切配合,发挥团队精神,有效地完成小组学习任务。
2、建立有序的合作交流的常规。教师引导学生一起讨论制定出小组合作学习的合作规则,可以使学生在进行小组活动时愿意执行自己承诺过的规则。因为人们发现,由儿童自己制定的规则容易执行,而且执行这些规则对他们来说并不是一种负担,也不需要别人时常提醒,对于他们来讲,活动规则和活动本身就如同睡觉时要闭上眼睛一样自然。如果规则遭到破坏,他们也有大家都能理解和接受的处理办法。
3、培养良好的合作学习习惯。一是独立思考的习惯,以避免小组交流“人云亦云”盲目从众的现象;二是积极参与、踊跃发言的习惯;三是认真倾听的习惯;四是遵守课堂纪律和合作规则的习惯,避免不必要的争论和争吵。
(三)评价机制是导向
评价是小组合作学习不可缺少的一环,时下的许多科学课,我们经常可以见到这样的情形:不管学生回答得怎么样,理解得如何,教师对学生的回答都一味叫好,廉价表扬。在课堂教学中,当学生智慧的火花闪现时,教师要给予及时、充分的肯定。但是一味叫好,廉价表扬,这种做法是不可取的。科学课程的教学评价,其主要目的是为了解学生实际的学习和发展状况,以利于改进教学、促进学习,最终实现课程宗旨,即提高每个学生的科学素养。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我认为:首先,教师要善于挖掘孩子的闪光点,给予他们充分的鼓励和肯定,既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对于一些学生普遍能回答的问题,教师不要都给予表扬,应有选择地加以鼓励。学生回答错误时,教师一定要慎重评价,对有错误但又蕴含点滴创新的思路,在指出不足的同时,也要给予鼓励,保护这一难得的创新火花。其次,评价不能仅仅在学习过程结束后进行,而必须伴随于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随时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与反应,及时给予必要的、适当的鼓励性、指导性评价。同时还要注意评价的客观性,使学生在挫折中吸取教训,明确努力方向,因为只有这样才显得更有意义,才能真正地促进学生的学习和发展。第三,要重视个人评价和小组集体评价相结合,通过评价促进小组成员之间互学、互帮、互补、互促。能否用好评价机制,是小组合作成效高低的关键。
总之,小学科学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并不仅仅意味着安排小组坐在一起共同完成一个任务,它需要教师对小组活动过程的各个方面,尤其结合科学学科的特点给予认真的思考和关注。科学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动手能力的重要学习形式,也是促进学生学会学习,学会交往的重要形式,需要我们不断的探索研究,使这种学习形式更合理、更有效。
参考文献:
①《课程标准本体的研究》
②刘辉:《小学科学课程改革的理念及实施策略》,东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2003年第4期。
③张行涛、郭东歧主编:《新世纪教师素养》,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④钟启泉,崔允郭等主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⑤陈喜燕:《浅谈对学生科学探究习惯的培养》,小学教学参考,2007年第12期。
⑥[M]罗星凯,李萍昌,吴贤等译:《探究——小学科学教学的思想、观点与策略》,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28。
- 【发布时间】2024/10/28 10:43:08
- 【点击频次】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