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点文献
再现诗意境 提高审美素质
【关键词】 ;
【正文】在古诗文教学中进行审美教育,也应潜移默化,在不知不觉中激发学生的审美情感。如何在古诗教学过程中让学生潜移默化地受到审美教育呢?在教学时,教师应针对小学阶段的实际,采取多种形式,开启美感之门,由浅入深地让学生用审美的眼光去发现美、感受美、欣赏美、创造美,进而提升古诗文学习的人文品位,提高审美鉴美能力。
一 、 陶冶学生道德情操
诗歌是美的化身,美的结晶,能陶冶情操,滋养人性 。优秀的诗歌,使人百读不厌,无形中受到感染和熏陶。如读到“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就不由得想起一幅静谧清幽的夜月松林图。读“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不禁心胸豁达。读“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自然会感到作者那种视富贵若浮云且以天下为己任的责任感。经典优秀的诗歌作品,往往包含丰富多彩的感情,精深博大的思想,幽杳深邃的意境,能使学生自然而然地受到熏陶,纯洁心灵。诗词教学有利于学生视野开阔,陶冶情操。诗歌教育能使学生获得诗文化的熏陶,让融汇于古诗中的中华民族的智慧、精神、胸怀以及健康的道德准则、人生信念,潜移默化地培植于青少年的心里,滋养学生的生命,培养出高素质的人才.多读古诗词,还有助于学生吸取中国传统文化的营养和精华,感受汉字的优美和魅力,培养热爱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思想感情
二、在反复诵读中,发现美
七分诗来三分读,可见在学习古诗时朗读是很重要的。古诗讲究押韵和节奏,所以读起来琅琅上口,听起来声声悦耳。古诗《春雨》中只有四行文字,但语言凝炼、节奏明快,每行都是五个字。教学时尽量通过教师的范读,再配上音乐与挂图,创设一种生动、形象的 “先入为主”的情境,使学生在和谐优美的语言情境中发现古诗的美。接着教师让学生自己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让学生感知到这是一首很美的诗。这种过程的教育可以“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地影响学生,让他们发现古诗中的美。
三、提高学生的审美素质。
审美是人们从美的角度对客观事物的一种判断评价。针对古诗的审美功能,我们也要不置可否的把它发挥出来,提高审美素质。
1、古诗的节奏、韵律美。节奏、韵律是诗歌要求的基本体现之一。古诗中的节奏、韵律基本上都得到了完美的体现。有了和谐的节奏和韵律,读起来就朗朗上口,给人一种美的享受。
2、古诗的内容美。内容美在古诗中可称之为意境美。如孟浩然的《春晓》,行云流水一样自然、悠眼浓厚、独臻妙境。那处处啼鸟,萧萧风雨,鸟声婉转,碉啾啼落,远近应和。在这春雨飘洒的夜晚,这一切都让人想见那如烟如梦般的凄迷意境和微雨的众卉新姿。作者寥寥几笔,把读者引向了广阔的大自然。
3、用语的独特,精妙之美。诗的语言在所有的文学体裁中可谓最独特、最精妙的。如杜甫的《绝句》,它的语言可谓精妙,精就精在一“含”字能把漫山遍野,终年不化的雪景描写的就像镶在窗户里似的,“妙”在不言而喻的导出诗人所站的方位,由内向远眺把浩瀚秀美的景色尽收眼底。
四、在表演入境中,感受美
认识美、感受美是唤醒学生潜在的审美意识,这种审美意识存在于学生的思维中。例如《清平乐村居》一词,描绘的是一幅田园生活图。为了让学生领悟词的意境,教师引导学生展开想象,补充情景,提出下面几个问题:读了这首词,我们仿佛来到了江西上饶的乡村,看到了怎样的优美的风景?又仿佛看到了恩恩爱爱的老两口在怎样的亲热地交谈?我们还看到了他们的三个儿子分别在干什么?通过想象,学生自然而然进入了角色,置身于词描写的意境之中,然后让学生分角色:“大儿”、“中儿”、“小儿”这些情景进行表演。学生通过想象和表演,领悟到了词中所蕴含的意境美。这样让学生通过动口、动手结合,在表演中感受到了词的动态美。
五、在复述中再现动画美。
内部言语的发展又是和儿童的智力发展水平,特别是思维水平密切联系的。一方面,内部言语的形成和发展是儿童智力活动,即抽象逻辑思维和独立思考能力发展的重要前提;另一方面,儿童智力活动的形成和发展又给内部言语提出更高的要求,促进内部言语不断向前发展。众所周知,学习越复杂,思维越复杂,就越需要复杂的内部言语活动。让孩子复述10几分钟左右看到的内容无疑对于低段孩子而言,要求是很高的,是有很大难度的,这样需要孩子在学习时高度的注意力集中。而运用电教媒体让孩子观看动画片,然后复述动画片的方式却有可能实现孩子投入并踊跃参与交流的良好愿景。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为动画片符合学生的内心享受欲望,即使让他们复述的方式是很有难度,学生仍然会有挑战的欲望。有了信心,有了良好的表达氛围,加上教师的耐心倾听,合理引导,相信这将进一步促进学生的内部言语发展,让孩子的思维从出生思维逐渐过渡到短时间的无声思维。
六、在品词析句中,欣赏美
语言美,是指古诗的语言凝炼、生动形象,常常运用夸张、比喻、象征等多种手法再现大自然的美、社会的美和艺术的美。如教学李白的《望庐山瀑布》时,在学生有了对古诗的初步的审美感知时,我紧接着出示一幅庐山瀑布的彩色图,图文结合,逐字逐句地品读,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意。,把学生带入诗创作的意境,让学生感知诗的意境美。使凝炼概括的字:一个“生”字,一个“挂”字,一个“落”字变成具体的语言形象。这样通过老师的点拨、引导,然后让学生图文结合,把紫银黄三种颜色交织在一起互相映衬,情调非常柔和。
又如在教学《清平乐村居》时,引导学生:此时此刻,你觉得被陶醉的仅仅是词中的老两口吗?诗人辛弃疾看到这样的情景,一定会怎样深情地吟道?我们读者也被陶醉了,我们该怎样读?
色彩的美,增加了诗的意境美,学生由直观到抽象的多层次的学习中,对诗中所表现的各部分画面均有了细致而清晰的印象,进一步进入情境,欣赏到语言美。
总之,发挥诗的审美功能,提高学生的审美素质,最重要的一点是理解全诗,才能体现诗中的美,体现美的同时又能使诗的教育功能得到再现。诗是社会人生经验的浓缩,是人类真善美情感的结晶,可以塑造学生美好的心灵,诗具有丰富的素质教育价值。诗教学走进课堂,给学生的素质培养提供了更好的机会,教师要引导学生在诗学习中陶冶性情,体验生命的快乐,提升生命的境界,使诗的精魂在学生的心灵深处生根,发芽,开花,结果,从而切实提升学生的道德,文化和审美素质。
一 、 陶冶学生道德情操
诗歌是美的化身,美的结晶,能陶冶情操,滋养人性 。优秀的诗歌,使人百读不厌,无形中受到感染和熏陶。如读到“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就不由得想起一幅静谧清幽的夜月松林图。读“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不禁心胸豁达。读“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自然会感到作者那种视富贵若浮云且以天下为己任的责任感。经典优秀的诗歌作品,往往包含丰富多彩的感情,精深博大的思想,幽杳深邃的意境,能使学生自然而然地受到熏陶,纯洁心灵。诗词教学有利于学生视野开阔,陶冶情操。诗歌教育能使学生获得诗文化的熏陶,让融汇于古诗中的中华民族的智慧、精神、胸怀以及健康的道德准则、人生信念,潜移默化地培植于青少年的心里,滋养学生的生命,培养出高素质的人才.多读古诗词,还有助于学生吸取中国传统文化的营养和精华,感受汉字的优美和魅力,培养热爱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思想感情
二、在反复诵读中,发现美
七分诗来三分读,可见在学习古诗时朗读是很重要的。古诗讲究押韵和节奏,所以读起来琅琅上口,听起来声声悦耳。古诗《春雨》中只有四行文字,但语言凝炼、节奏明快,每行都是五个字。教学时尽量通过教师的范读,再配上音乐与挂图,创设一种生动、形象的 “先入为主”的情境,使学生在和谐优美的语言情境中发现古诗的美。接着教师让学生自己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让学生感知到这是一首很美的诗。这种过程的教育可以“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地影响学生,让他们发现古诗中的美。
三、提高学生的审美素质。
审美是人们从美的角度对客观事物的一种判断评价。针对古诗的审美功能,我们也要不置可否的把它发挥出来,提高审美素质。
1、古诗的节奏、韵律美。节奏、韵律是诗歌要求的基本体现之一。古诗中的节奏、韵律基本上都得到了完美的体现。有了和谐的节奏和韵律,读起来就朗朗上口,给人一种美的享受。
2、古诗的内容美。内容美在古诗中可称之为意境美。如孟浩然的《春晓》,行云流水一样自然、悠眼浓厚、独臻妙境。那处处啼鸟,萧萧风雨,鸟声婉转,碉啾啼落,远近应和。在这春雨飘洒的夜晚,这一切都让人想见那如烟如梦般的凄迷意境和微雨的众卉新姿。作者寥寥几笔,把读者引向了广阔的大自然。
3、用语的独特,精妙之美。诗的语言在所有的文学体裁中可谓最独特、最精妙的。如杜甫的《绝句》,它的语言可谓精妙,精就精在一“含”字能把漫山遍野,终年不化的雪景描写的就像镶在窗户里似的,“妙”在不言而喻的导出诗人所站的方位,由内向远眺把浩瀚秀美的景色尽收眼底。
四、在表演入境中,感受美
认识美、感受美是唤醒学生潜在的审美意识,这种审美意识存在于学生的思维中。例如《清平乐村居》一词,描绘的是一幅田园生活图。为了让学生领悟词的意境,教师引导学生展开想象,补充情景,提出下面几个问题:读了这首词,我们仿佛来到了江西上饶的乡村,看到了怎样的优美的风景?又仿佛看到了恩恩爱爱的老两口在怎样的亲热地交谈?我们还看到了他们的三个儿子分别在干什么?通过想象,学生自然而然进入了角色,置身于词描写的意境之中,然后让学生分角色:“大儿”、“中儿”、“小儿”这些情景进行表演。学生通过想象和表演,领悟到了词中所蕴含的意境美。这样让学生通过动口、动手结合,在表演中感受到了词的动态美。
五、在复述中再现动画美。
内部言语的发展又是和儿童的智力发展水平,特别是思维水平密切联系的。一方面,内部言语的形成和发展是儿童智力活动,即抽象逻辑思维和独立思考能力发展的重要前提;另一方面,儿童智力活动的形成和发展又给内部言语提出更高的要求,促进内部言语不断向前发展。众所周知,学习越复杂,思维越复杂,就越需要复杂的内部言语活动。让孩子复述10几分钟左右看到的内容无疑对于低段孩子而言,要求是很高的,是有很大难度的,这样需要孩子在学习时高度的注意力集中。而运用电教媒体让孩子观看动画片,然后复述动画片的方式却有可能实现孩子投入并踊跃参与交流的良好愿景。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为动画片符合学生的内心享受欲望,即使让他们复述的方式是很有难度,学生仍然会有挑战的欲望。有了信心,有了良好的表达氛围,加上教师的耐心倾听,合理引导,相信这将进一步促进学生的内部言语发展,让孩子的思维从出生思维逐渐过渡到短时间的无声思维。
六、在品词析句中,欣赏美
语言美,是指古诗的语言凝炼、生动形象,常常运用夸张、比喻、象征等多种手法再现大自然的美、社会的美和艺术的美。如教学李白的《望庐山瀑布》时,在学生有了对古诗的初步的审美感知时,我紧接着出示一幅庐山瀑布的彩色图,图文结合,逐字逐句地品读,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意。,把学生带入诗创作的意境,让学生感知诗的意境美。使凝炼概括的字:一个“生”字,一个“挂”字,一个“落”字变成具体的语言形象。这样通过老师的点拨、引导,然后让学生图文结合,把紫银黄三种颜色交织在一起互相映衬,情调非常柔和。
又如在教学《清平乐村居》时,引导学生:此时此刻,你觉得被陶醉的仅仅是词中的老两口吗?诗人辛弃疾看到这样的情景,一定会怎样深情地吟道?我们读者也被陶醉了,我们该怎样读?
色彩的美,增加了诗的意境美,学生由直观到抽象的多层次的学习中,对诗中所表现的各部分画面均有了细致而清晰的印象,进一步进入情境,欣赏到语言美。
总之,发挥诗的审美功能,提高学生的审美素质,最重要的一点是理解全诗,才能体现诗中的美,体现美的同时又能使诗的教育功能得到再现。诗是社会人生经验的浓缩,是人类真善美情感的结晶,可以塑造学生美好的心灵,诗具有丰富的素质教育价值。诗教学走进课堂,给学生的素质培养提供了更好的机会,教师要引导学生在诗学习中陶冶性情,体验生命的快乐,提升生命的境界,使诗的精魂在学生的心灵深处生根,发芽,开花,结果,从而切实提升学生的道德,文化和审美素质。
- 【发布时间】2024/10/28 10:36:29
- 【点击频次】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