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手机也能上知网 上手机知网,随时随地畅游知识海洋!请手机访问:wap.cnki.net

手机知网客户端
知识出版物超市平台推广
辞书大典广告

节点文献

以有效提问促进高效课堂——浅谈课堂技能之“提问技能”

 

【作者】 宋 霞

【机构】

【摘要】

【关键词】
【正文】摘   要:课堂提问,作为沟通教师、学生、教材三者之间密切联系的桥梁和媒介,是组成一堂课的重要元素。它在课堂上主要表现为师生之间的对话,是一个双向交流的活动,是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之间常用的一种相互交流的教学技能。
  关键词:课堂提问  关键处  质疑处  多样化  少而精
  课堂提问,作为沟通教师、学生、教材三者之间密切联系的桥梁和媒介,是组成一堂课的重要元素。它在课堂上主要表现为师生之间的对话,是一个双向交流的活动,是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之间常用的一种相互交流的教学技能。教师好的提问能激起学生的求知欲望,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也曾经指出“教学过程是一种提出问题与解决问题持续不断的过程”,由此可见课堂提问是传授知识的必要手段,是训练思维,激发情感的有效途径,而课堂教学中“重复提问”“低效提问”等弊端已明显阻碍了学生思维发展及教师专业技能的成长,如何提高课堂提问的实效推进高效课堂呢?我将从以下几方面浅谈一点看法。
  一、关键处提问,紧扣重点、简单准确。
  在教学过程的关键处,紧扣重点,问在知识的前后链接点与解决问题的支撑点上,帮助学生疏通思维脉络,引发学生的联想达到知识的迁移,进而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例如:教学圆柱的体积时,通过直观演示后,我问道:“这个圆柱经过分割拼摆成长方体后,长方体的体积、底面积、高和原来圆柱的体积、底面积和高有怎样的关系?”“你认为圆柱的体积和它的什么有关?”这样两个问题帮助学生理清思路,紧紧抓住两者体积、底面积、高的关系引发学生的联想、猜想,进而利用旧知推导出圆柱的体积公式,明确圆柱的体积和它的底面积、高有关系。
  二、质疑处提问,启发学生思维。
  学习过程中,学生的“质疑处”也往往是教学中的新的知识点,也是学生必须要掌握的,在学生困惑的地方提出问题能引起学生的探究兴趣,当问题一旦得到解决,学生会在精神上得到极大的满足,获得一定的情感体验,从而激发进一步学习的欲望,促进思维的发展。例如:教学《圆锥的体积》时,通过学生自己进行有趣的实验,得出初步结论:“圆锥的体积是圆柱体积的1/3”,我适时提出这样的一个问题:“所有的圆柱与圆锥之间都存在这样的3倍关系吗?”学生马上明确结论“等底等高的圆锥体积是圆柱体积的1/3,圆柱体积是圆锥体积的3倍”突破教学难点的同时,引发学生进一步的思考“等体积、等底面积时,它们的高之间又有怎样的3倍关系呢? ……”学生的探究、合作、讨论的热情随之而高涨,这样的课堂是记忆深刻的,学生的学习是快乐的、主动的。
  三、提问方式多样化、面积广。
  长期以来,我们习惯于教师提问,“师问生答”,导致学生跟着老师关注的问题走,学生的思维跟着老师的问题走,学生缺少自己提问的权利和机会。由于知识背景、兴趣爱好、价值取向、思考角度的差异,师生对问题的关注点不同,就是对同一问题的关注点也可能会迥然不同,造成课堂提问不能激发学生探求知识的欲望,因此,教学中教师要把提问的权利留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改变单一的“我来问,你来答”的提问方式,从学生自告奋勇地回答到学生之间相互问答,再到学生提问教师回答等方式问答,走出以往课堂上问答的局限,面向全体学生,每个学生都有事可做,积极参与。引起学生的注意力的同时,鼓励学生积极思考,营造活跃的课堂气氛;帮助教师及时了解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程度和可能存在的问题,了解学生的观点和态度。
  四、把握提问难易度,少而精、适合提问对象水平。
  课堂提问要想发挥良好的作用我们老师必须有问题的难易度上下功夫,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来设定问题,不要只提容易的,满足于学生都能回答,也不要提问难度越大越好,挫伤学生的积极性。提问要对学生具有一定挑战性,但又不是很难。刺激学生思考的同时让学生体会到学习数学的乐趣。要难易适中,深浅适度,让学生“跳一跳摘到桃子”,调协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其次问题的数量不宜过多。问题过多学生易反感,无从答起,滋生学生的懒惰性,过少又影响教学的效果,达不到教学目的。这就要求教师控制好问题的数量,在设计问题时力求精巧、精致不随意。另外提问要有层次性。提问要由易到难,由浅入深,步步深入,把学生的思维一步一个台阶地引向新的高度。设置的问题,环环相扣;解决问题,层层剥笋。让学生在接受新知识的过程中,感到清晰的层次感和条理性。
  五、提问后适当停顿,给予学生思考时间。
  数学课堂应该给孩子留下思考的时间我们看到许多老师在赛课、公开课的课堂上,老师刚提出一个问题,就立即喊学生回答,师生对答如流,但仔细一想,学生思考的时间空间在哪里?是不是大多数同学都能经过思考,能够主动恰当地回答问题?这样的机会往往都被所谓的“好学生”全全包揽,长期以往优等生堂而皇之地充当了学困生的代言人,而很多学生因得不到独立思考的机会,只能言听计从,致使他们在班级学习中获益越来越少,只成为“听众”的角色,长此以往,必然会导致一部分学生的学习兴趣丧失,造成“优者更优,差者更差”的严重两极分化后果,人为制造出更多的“差生”。
  六、 尊重学生差异,明确客观分析评价。
  有效教学的课堂应该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够自由地表达不同的声音,让不同的声音都有存在的空间和权力。有时候一个数学问题的答案并不是唯一的,不同的解法能反映学生不同的思维能力。教师在认真倾听学生的回答后,要认真地对待学生的回答,对给予不同解法的答案要充分肯定,对有创新的回答,应该给予赞扬;对于没完全答对的,甚至是完全错误的,也要分析其中的因素,给予适当的肯定和鼓励,让每一个学生感受到学习的乐趣及老师赋予学生学习数学的信心。
  总之,提问是教学过程中通过师生相互作用,检查学习、促进思维、巩固知识、运用知识、实现教学目标的一种教学行为方式,针对学生的实际和接受能力,根据教学内容设计有价值的问题,有启发性的问题,有阶梯性的问题,问题的提出能引起学生的思考、争议、讨论,就会比无问题意识的盲问、散问、细问、碎问的效果好得多,自然就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效果。只有我们从根本上形成对课堂提问的正确观念才能在实践中发挥课堂的灵活性和有效性,让课堂风生水起!
  • 【发布时间】2024/10/28 10:29:53
  • 【点击频次】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