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手机也能上知网 上手机知网,随时随地畅游知识海洋!请手机访问:wap.cnki.net

手机知网客户端
知识出版物超市平台推广
辞书大典广告

节点文献

科学课堂中珍爱生命教育之初探

 

【作者】 刘勇涛

【机构】 神木第四小学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科学课中经常会碰到这样的事儿:需要在课堂中研究活体植物和动物。怎样保护它们也是我们需要注意的问题。《科学课程标准》在总目标中明确指出:通过科学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亲近自然,珍爱生命,积极参与资源和环境的保护。同时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分目标中指出:珍爱并善待周围环境中的自然事物,初步形成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意识。由此可见珍爱生命的教育在科学课程中有着重要的地位。通过的教学实践,我总结了如下几种方法:
        一、 告诉学生:动植物都有生命,和我们一样。
        在三年级上学期第一章孩子们第一次接触科学课,观察大树与小草。这时就要让孩子们明白:小草也是有生命的,需要我们去爱护。对生命常怀敬畏之心。
  而在三年级下学期,我带领孩子们一起种凤仙花,通过孩子们的精心培植,凤仙花成长十分好,到总结的时候,我对孩子们说:“我们的凤仙花用茂盛的叶、鲜艳的花和丰硕的果回报我们的劳动和呵护,通过这段经历,你们觉得应该怎样对待其他的植物呢?”“我们应该象对凤仙花一样爱护他们”,“我们应该不随意去伤害植物”。孩子们的心灵是纯净的,他们可能不能接受保护环境的高深理论,但是只要让他们有亲身的体验,有感情和精力上的付出,他们完全能意识到要用自己的行动去呵护生命。
  二、运用情境教学,提高生命教育的效果
  从心理学上看,生动、自然、贴切的情境可以引起孩子们对认知对象的认同感,该教学内容赋予生命的意义,从而促进孩子们将自己的经验世界与认识对象发生互动,使“同化和顺应”过程得以顺利完成。
        设置一种情境,让孩子们在之中轻松地接受环境教育,也是一种有效的方式。在五年级上学期的《生物与环境》中的“田野里的食物网”中,我用课件出示了生活在田野的各种生物,包括植物——小麦、稻谷,动物——稻螟虫、蝗虫、青蛙、麻雀、田鼠、猫头鹰、蛇、老鹰、鹤、黄鼠狼等,让孩子们找出它们的食物关系。接着请同学来扮演每种生物,给每位扮演者挂好名称,然后让有食物关系的生物牵好手或者衣角,这样就形成了一个形象的“网”。这时,我用课件给孩子们讲述到:由于人类的大量捕杀,稻田里的蛇消失了。“这时会出现什么情况呢?”孩子们马上意识到,蛇的扮演者要退出,以蛇为食物的老鹰也不得不退出,而被蛇吃的麻雀和老鼠就更加活跃了。通过设置这样的情境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他们明白了一个区域里的生物要保持一种平衡。不能随意破坏,否则一定会伤及到人类自己。
  三、及时评价,增强学生的认同
  课堂中学生难免有时会将带来的蜗牛、蚯蚓等小动物照顾不善而死亡。这时要对细心照料,有耐心的孩子及时提出表扬。再反问没有照顾好小动物的孩子,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我们该怎么避免?
  心理学家赫洛克通过实验发现:对学习结果进行评价,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对学习有促进作用;适当的表扬的效果优于批评。
  在平时的教学中,我总是注意观察孩子们在对待动植物行为上的点点滴滴。记得有一个很文静且内向的女孩,在一次科学课后主动捡起了其他同学的蜗牛尸体,并且不是马上仍进垃圾桶而是包在纸里。我表扬了她,然后问她为什么这么做,一向不爱说话的她居然说出了让我至今还记忆犹新的话:小动物去世了,我们应该安葬它们。我再次当着全班同学的面介绍了她的行动并表扬了她。
  这就是我们科学教师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始终渗透着情感教育。教育孩子:热爱生命,关心他人。
  • 【发布时间】2024/10/3 22:26:01
  • 【点击频次】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