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手机也能上知网 上手机知网,随时随地畅游知识海洋!请手机访问:wap.cnki.net

手机知网客户端
知识出版物超市平台推广
辞书大典广告

节点文献

浅谈小学数学迁移性教学策略

 

【作者】 张 毅

【机构】

【摘要】

【关键词】
【正文】迁移是指一种学习影响另一种学习,也是指学得的经验(包括概念、原理、技能、态度、方法等)运用到新的情境中去。近年来,人们在教学中越来越认识到学习迁移的重要性,纷纷提出要“为迁移而教”。现代认知心理学家们认为,迁移是学习中普遍的现象,是检验我们在教学中是否培养了能力、发展了智力的一个最可靠的指标。小学生的迁移能力较差,特别是学习方法、思维方法、学习态度的迁移,更需要教师有意识的悉心指导。笔者认为,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可以采用以下策略进行迁移性教学:
  一、引导“反思”,培养“悟”性,提高学生的迁移能力
  布鲁纳指出:掌握基本的数学思想和方法能使数学更易于理解和更易于记忆,领会基本的数学思想和方法是通向“迁移大道”的光明之路。数学思想、方法内化到学生的认知结构中,是学生具备数学素质的前提。而数学思想、方法的学习更多的是需要学生的“悟”性。教师的作用就是要引导学生对数学思想、方法的领悟。实践证明,在数学中抓住时机对学生进行“反思”教学指导,让学生在数学探究活动后,对数学问题的答案和探究过程本身进行反思、评价,会提高学生的“悟”性,有利于学生掌握数学思想和方法,是提高学生数学迁移能力的有效之举。
  反思是立足于自我之外的批判地考察自己行动及情境的能力。作为小学数学问题解决的基本过程之一——反思,主要指学生主体对数学问题的答案及思维过程进行检验和反省,分析评价所选择的解题过程是否最简捷,推理是否严谨,方法是否能推广,并从中领悟基本的数学思想和方法,从而增强所学知识的迁移能力。如教学“9加几的加法”,师生以计算“盒子里有9只杯子,盒子外有3只杯子,一共有几只杯子?”为原型,经过操作、观察、分析和综合、概括,得出数学模型:9 + 3  = 12, 然后引导学生反思,要求学生用数学语言来表述思维过程,即“看到9,想到1,把3分成1和2,9加1等于10,10再加2等于12。”当学生领悟了这种“凑十法”的思维模型后,就可以迁移到“8加几”、“7加几”……大大发展了学生学习数学的认知能力,提高了学习效率。
  二、创设情境,学以致用,提高学生的迁移能力
  数学是人们对客观世界定性把握和定量刻画、逐渐抽象概括、形成方法和理论,并进行广泛应用的过程。研究表明,如果教学情境与日后运用知识的情境相类似,那学生学到的知识就更容易迁移。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帮助学生尽量多获得一些“实况性”的学习机会,即“生活问题数学化”和“数学问题生活化”。
  加强数学和生活的联系,把“生活问题数学化”和“数学问题生活化”,不仅能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而且能使学生在运用知识的过程中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举一个最简单的例子,如学习圆柱表面积和体积的计算公式时,不仅要求学生能解答那些书本上已抽象为平面图形的圆柱形图形,而且要引导学生在看到一个实实在在的圆柱形物体时,能自觉地想到它的表面积及体积的计算公式,并能求出它的表面积和体积。解决这样的问题与解决书本上的平面图形问题不仅在感知上有些不同,而且在思维方式上也有一定的差异。再如,教学统计初步后,教师可以公布全班同学的立定跳远成绩,要求学生制成统计表,并从中求出合格率、优秀率、平均成绩等问题。学生在解决这些问题之前,必须思考可以根据哪些知识来求、怎样求,从而把生活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学生若能经常把学习情境与解决问题的情境统一起来,那么所学更能致用,并在用的基础上促进数学能力的迁移。
  三、“巧”用负迁移,发现问题,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
  《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的基础上。”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对新知的学习有着正迁移或负迁移,教师在教学中经常的做法是:促进正迁移,防止负迁移。然而“负迁移”往往是防不胜防的。因此,对于“负迁移”,更好的做法是“巧用”。即:利用负迁移,创设问题情景,由学生自己在解决问题的活动中发现隐含着的新问题,从而激发起学习的积极性,自主投入到数学探究活动中。
  例如,在教学稍复杂分数除法应用题时,对于“某班有男生20人,比女生多 ,女生有多少人?”这类题目,有相当一部分同学把“男生比女生多 ”理解为“女生比男生少 ”。造成错误的原因主要是旧知识对学习新知识的干扰,即负迁移。有一位教师在教学这个内容时,巧妙地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背景,让学生用自己的思维方式,进行开放性、创造性的思维活动,尝试计算出如下结论:20-20× =13 。学生自己对尝试中算得的女生人数“13 ”产生怀疑:错误的原因到底在哪里呢?“男生比女生多 ”能否理解为“女生比男生少 呢?”女生到底比男生少几分之几呢?……然后引导学生合作探究,讨论交流,得出正确答案。
  在上述教学过程中,一系列的疑问都是由学生自己产生的,学生对这些问题特别感兴趣,思维的积极性很高。各种不同水平的学生又都积极参与探究“产生问题的原因和解决问题的方法”的学习活动,并由浅入深地作出回答,进一步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获得了自主学习成功的体验。可见,数学学习中,若能“巧妙”地运用负迁移创设问题情境,能提高学生的质疑、探究能力,而由学生自己发现、提出的问题,则更能贴近学生的思维实际,更能激起学生探求的欲望。
  • 【发布时间】2024/10/3 22:23:03
  • 【点击频次】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