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手机也能上知网 上手机知网,随时随地畅游知识海洋!请手机访问:wap.cnki.net

手机知网客户端
知识出版物超市平台推广
辞书大典广告

节点文献

浅谈中学数学教学与学生反思习惯培养之探析

 

【作者】 高崇君

【机构】 龙口市第五中学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摘 要:在数学教学中引导学生自我提问,自我总结,自我评价,使反思伴随着自身的学习活动的常规化而逐渐自动化,不断提高学习效率和反思能力。
        关键词:反思 习惯 依据 自我总结 自我评价
        著名学者周士渊说:世界上最可怕的力量是习惯,世界上最富贵的力量也是习惯。在教学中,我们可以发现造成学生成绩层次不同的主要原因是学习习惯不同,学习习惯与学习成绩有密切的关系,相辅相成。提高数学学习效率,教师必须加强正确的解题思想教育,使学生养成反思的习惯;在课堂教学中应鼓励学生对解题过程、学习状态等进行及时反思,以培养学生的反思能力。
        一、反思习惯培养的理论依据
  《新课标》指出:“人们在学习数学和运用数学解决问题时,不断地经历直观感知,反思与建构等思维过程,这些过程是数学思维能力的具体体现,有助于学生对客观事物中蕴涵的数学模式进行思考和做出判断。”同时提出,评价应关注学生“能否不断反思自己的数学学习过程,并改进学习方法。”著名数学教育家波利亚也说,“如果没有了反思,他们就错过了解题的一次重要而有效益的方面。”通过反思,可以深化对问题的理解,优化思维过程,揭示问题本质,探索一般规律;通过反思,可以沟通知识间的相互联系,从而促进知识的同化和迁移,产生新的发现。
        二、培养学生反思的习惯
  (一)在课呇上进行学习反思方法的指导。针对学生在课堂上学习的常规活动的内容及程序,教师可分下列几个阶段活动的内容及程序,教师可分下列几个阶段为学生创设反思的机会。
  1、学习新知识前反思。学习新知识前反思指向于未来学习,是对准备学习新知识进行的反思。它是建立在对前一阶段学习的分析和评价以及对学习结果的归纳总结的基础上的。让学生根据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来反思课题,主动地寻找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明确学习目标,是培养反思能力的第一步,让学生看到课题后能主动自我提问:“课题与以前学过的哪些知识有联系?我能回忆起这些知识吗?”“本节课我们应掌握哪几个方面的知识呢?”。一般来说,学生看到课题总是能想到些什么的,但学生的联想可能有很大的随意性,但老师应慢慢地引导他们有目的地进行联想。
  2、学习新知识反思。学习新知识反思指向于当前学习,是对学习过程本身的反思,包括知识的形成过程、学习方法、操作程序以及获得的结论等。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反思能力,其实质量让学生了解“教”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再反思“学”的过程,从而实现学教统一,使学生和老师在情感和信息交流中达到高度的协调,达到教学相长的目的。在课堂教学中例题的选择要有代表性,要舍得花时间让学生充分思考,充分讨论。如在不等式证明中可以选择下面例题:
  已知a、b是不相等的正数且a3-b3=a2-b2,求证:1<a+b<■。
  由a3-b3=a2-b2a2+ab+b2=a+b这个式子绝大部分同学都得到,但不知往下怎么解,此时教师不能急于告诉学生如何解,而是引导学生观察分析,明确已知与求证。
  分析一:证明不等式基本做法是比较法(引导学生自问自答)
  要比较a+b与1、的大小,关键从已知条件把1表示成a,b的代数式,而a3-b3=a2-b2a2+ab+b2=a+b=1,代入上式即可。解不出在于目标意识不强。
        分析二:由a3-b3=a2-b2a2+ab+b2=a+b,等式中a+b,ab,结论中只有a+b,(怎么办?)可以用基本不等式换元。还是要求学生有较强的目标意识和转化意识。
        分析三:由a3-b3=a2-b2a2+ab+b2=a+b,若令a+b=t,则ab=t2-t,从而a,b是方程的两个不等正根,从而可以用韦达定理解决。这是从数学结构形式上引导学生观察联想。
  3、学习新知识后反思。学习新知后反思指向于过去学习,对学习经验和学习结果进行反思,包括对自己在课堂上的表现和学习方法、学习收获进行评估,对学习的成功与不足进行分析。在学完一节课后,老师应引导学生自我总结,反思自己一堂课的学习结果。可引导学生自我提问:(1)这节课的重点难点是什么?我有什么不懂的地方?我能完成有关练习吗?(2)这节课的知识和以前学过的哪些知识有联系?有什么样的联系?(3)我能提几个问题吗?我还想知道什么?认知心理学认为:在学习过程中,不论是难以理解的还是掌握的事实、概念、原理和理论,学习者都能够对其产生一个整合的、符合常识的表征或者解释系统。因此,数学课堂上,在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探究知识的形成,使反思伴随着自身的学习活动的常规化而逐渐自动化,不断提高学习效率和反思能力。
  (二)引导学生对自己错题的反思。利用作业订正,引导学生分析自己这道题解错或解不出的原因并以文字形式写在错题旁边,促进加强反思,知其然还知其所以然。帮助学生从基本概念、基础知识的角度来剖析作业错误的原因,使学生通过反思更加深刻地理解基本概念和基础知识。众所周知,概括是思维的基础,并且概括是有层次的、逐步深入的。数学理论的学习需要在不同层次上经历多次概括过程。只有使深造的认识从抽象上升到(理性的)具体,才能达到对数学理论的深刻认识,只有在理论的运用过程中不断对理论的实质,作用等进行反省,才能使抽象理论建立在丰富的具体背景上。如果在获得正确答案后就此终止,不对解题过程进行回顾和反思,那么解题活动就有可能停留在经验水平上,事倍功半;如果在每一次解题以后都以对自己的思路作自我评价,探讨成功的经验或失败的教训,那么学生的思维就会在更高的层次上进行再概括,并促使学生的思维进入理性认识阶段,事半功倍。
  (三)引导反思学习成效,学会自我调控。对学生学习成效的检测有当堂检测,单元检测等内容,有试卷、实践操作、试验报告等多种形式。检测的目的不仅仅是了解每个学生的学习状况,更重要的是通过检测分析、引导学生进行反思,发挥检测评价在提高学生学业成绩上的帮助和改进的功能。
  我把每天的数学独立作业当成当堂检测。一个旧作业本用完后,总是引导学生统计获得各种等级的次数,把我每一次有多种解法和主动做了选作题的同学记上“☆”,还要求学生数一数你一共得了多少个“☆”。就这样引导学生对自己的平时的学习状况进行小结。
  (四)提高学生对反思的认识。通过一段时间课内课外的不断反思强化,学生对解题后反思也有了自己的体会,他们这样说解后反思:1、可让做过的题变得简单;2、能避免错误;3、可以巩固所学过的解题方法和概念;4、能反思出多种解法。
  反思是一种很好的学习习惯,是学与思的结合,一个人从接受知识到运用知识的过程,实际就是一个记与识,学与思的过程。学是思的基础,思是学的深化,这两者是紧扣的两环,缺一不可,只有学而思之才能将所学知识融会贯通举一反三。
        三、对反思习惯培养后的反思
  (一)反思习惯的培养是非常必要的。教学实践告诉我们:把目光盯在成绩上,是近视的,学习成绩是一时的,这次考得好,下次未必考得好;而学习习惯的形成是终生受益的,它对人的影响是广泛的、深远的;而且习惯和学习成绩是联系在一起的,学生有好的学习习惯,必定促进学习成绩的提高,二者是密不可分的,是磨刀下不误砍柴工的关系。我们要在教学中注重学生习惯的培养,力争使数学教学真正达到以知识为载体育人为目的。
  (二)习惯形成过程也是能力的提高过程。习惯强化到一定程度就变成了人格。学生在具有了一定的反思习惯后,其他的好习惯也会逐渐被培养起来,如独立思考的习惯就会得到培养;逐渐就会对自己充满信心。有些以前特别不自信,不能够大胆说出自己的见解的同学,现在已经能够比较大胆地说出自己的见解,坚持自己的见解,自信心也比以前好了许多。
  解题后反思就是对问题本质的重新剖析,将思维由个别推向一般的过程,使问题层层深入,思维深化。从题后反思,到一组题后反思,到章后反思,再到学期后的反思。从方法的总结,到规律的发现等。学生在反思自己学习行为中,自己说服自己,自己战胜自己,从他律走向自律,从自律走向自觉,进而走向成功。
        参考文献:
        [1]《问题解决中的元认知研究》董世斌、张庆林
        [2]《新课程 新理念》陈旭远主编
        [3]《建构主义——革新传统教学的理论基础》
  • 【发布时间】2024/10/3 22:22:09
  • 【点击频次】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