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手机也能上知网 上手机知网,随时随地畅游知识海洋!请手机访问:wap.cnki.net

手机知网客户端
知识出版物超市平台推广
辞书大典广告

节点文献

课内外整合阅读——语文阅读教学探讨

 

【作者】 王孟云

【机构】

【摘要】

【关键词】
【正文】一个不读书的人、不读书的民族,是没有希望的。读书决定一个人的修养和境界,关系一个民族的素质和力量。可是当今社会人心浮躁,物欲横流,网络、游戏充斥着人们的生活,有多少人有潜心阅读的习惯?大人如此,小孩也然。每个语文老师都在说:学生一遇到阅读题就喊做不起。他一遍都没有去读那篇短文,怎么会做得起呢?这就是我们的学生根本没有养成阅读的习惯,也无阅读的兴趣。
  针对当前阅读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如何使课内外阅读有机整合?如何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和阅读能力,提高语文教学的有效性?下面我就拓展课内外阅读来谈谈我的做法:
  一、加强对课外阅读的重视
  课改以后,教师的角色改变了,观点也改变了。由此,教师对学生的课外阅读的重要性及其深远意义更加明确了。教师启发学生,阅读是获得大量信息的学习活动,是我们在学习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精神粮食。我们要为需要而阅读,为获得信息而阅读,为实用而阅读,为兴趣而阅读。因此,我们要有序地指导学生将课堂上学到的阅读知识和阅读方法灵活地迁移到课外阅读中,使课外内阅读有机地结合起来。
  二、制定切实可行的阅读计划和加强对阅读方法的指导
  计划要具体详细,有可操作性。小学中高年级,每学年、每学期,甚至每周、每天都要有计划。引导学生严格执行计划,不可一曝十寒。号召学生挤时间阅读。其主要阅读内容由学生自由选择或教师推荐好书,提倡读文学作品、科普读物,尤其是名著及优秀作品,不主张读作文选、卡通漫画。根据课标的推荐依次展开。有条理,有程序,有阶段地展开阅读。要让学生逐步学会精读、略读和浏览,要逐步训练他们的阅读速度,还要提倡学生多进行有声朗读,要边读边想、细读精思,要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读书习惯,以圈、点、勾、批等多种方式,提高自身的领悟能力,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
  三、课内外阅读指导的具体做法
  (一)课前搜集信息
  感知是认识的第一步,丰富的感性认识是深化我们对客观事物理性认识的基础之一。对同一主题领域素材宽泛的阅读,有助于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有助于他们“建构属于自己的意义理解”。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文,为了让学生更好的理解人们对鲁迅先生的爱戴,更好的体会鲁迅先生“为别人想得多,为自己想得少”的伟大品格。就有必要让学生更贴近人物,对人物的生平有一定的认识。我在教学这一课前,布置学生们搜集有关鲁迅先生的资料,当这些资料汇到一处时,这些多个角度的不同信息,让学生们更完整地认识了一个有血有肉的伟大人物的形象。在这些丰富的感知认识之后,在学生心里留下的是对人物的充满个性化的理解,留下的是更想走近人物的兴趣冲动。以上是人物信息的搜集,如《毛主席在花山》、《凤辣子初见林黛玉》等课文都适合这样的搜集。做人物信息搜集,还有一则好处,就是能让学生觉着“英雄人物也是人,不是神!”。课前搜集让学生有了一定的知识储备,更接近事件、人物,由此走进课堂,学生就轻松了。
  (二)整合教材,设立专题
  “整合教材,设立专题”是教学成败的关键。教师在充分钻研教材的基础上,依据教材和学生发展的实际,重新整合课内外文章,使其形成一个相对完整、相对独立的“模块”;然后再从有利于提高学生语文能力和创新素质的角度,设计出能够促使学生认真研读“模块”所有文章的“专题”。整合要以课本文章为基础选配课外文章。课本文章可以是一篇,也可以是打破原来顺序重新整合的几篇文章;选配的文章可以是课外读物中的,也可以是已经从另外的角度学过的课本文章。在用足教材的基础上,课外我们选择与课内文体或内容、写作方法上比较相似的课外阅读材料进行整合,组织学生在课后用课内阅读的方法来阅读拓展性材料。再把课内所得之法,及时应用于课外阅读之中,以求化方法为能力,使课外阅读能力越来越强,又从广泛的课外阅读中学习知识,增长见闻,以求以课外促课内。这样,展现在学生面前的文本便不再是孤立的一棵树,而是一大片郁郁葱葱的森林。如在教学《草船借箭》一课时,为学生提供一篇《三国演义》中孔明借东风的课外材料。
  (三)汇报交流,归纳整理
  “汇报交流,归纳整理”是学生进一步理解信息、梳理信息的过程,是总结阅读方法、提高阅读能力、夯实语文基本功的非常重要的步骤,也是学生自主处理信息、进行创新的必不可少的环节。教师一定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好自己的主导作用。汇报交流可以全班进行,也可以以小组或同桌为单位进行;可以汇报学会的生字新词,可以汇报积累、背诵、品赏语言的情况,也可以汇报读书体会等。在这一过程中,很多学生会受到启发,有幡然醒悟之感。教师的点拨要恰到好处,要把学生的兴趣引导到文章中去,让他们明白,最完美的答案就在文章中,从而再去认真研读文章。
  (四)课后延伸,课内带到课外
  教师要善于选取相关的教学资料,把内容或形式上有一定联系的读物加以对比,使学生由此及彼、组合积累,实现类化、迁移。在比较阅读中,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提高阅读的效率,使学生认识到表达同一主题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切入,这也是学习写作方法、提高语言表达能力的有效途径。
  整合阅读理念下的课堂教学不是一个圆形的完整结构,学完了课文并不意味着学习的结束,而应该是学生学习新知的又一个开端。教师要有强烈的课程资源意识,一篇课文学完后,当学生意犹未尽,悬而未决的时候,教师要有针对性、有计划地向他们推荐相关的课外读物,将语文的视域打开,不局限于语文书这一方狭小的空间,对一些教学内容进行延伸,把语文学习从课堂延伸到课外,并及时地进行反馈、交流。
  学生语文能力的提高,靠的不是掌握了多少语文知识,而是大量的语言材料的积累和语文实践。我们反对以掌握读写知识为目的的阅读教学,反对支离破碎地分析文章,强调整体感悟,强调自由阅读,真正体现母语学习规律。
  良好阅读习惯养成,使学生终身受益不尽。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拓展延伸在“放出去”的时候还须“收回来”,只有紧扣文本作拓展,才能让阅读教学超越文本、反哺文本,回到文本的细节和血脉。语文教师一定要学会“放风筝”,拽好手中的“风筝线”,做到“收放自如”。阅读让人明理,阅读让人聪慧,阅读让人快乐。让学生享受阅读,受益于阅读,是我孜孜不倦追求的目标。
  • 【发布时间】2024/10/3 21:41:46
  • 【点击频次】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