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手机也能上知网 上手机知网,随时随地畅游知识海洋!请手机访问:wap.cnki.net

手机知网客户端
知识出版物超市平台推广
辞书大典广告

节点文献

语文教学应贴近生活

 

【作者】 朱晓敏

【机构】 胜利小学

【摘要】

【关键词】
【正文】21世纪教育的四大支柱是“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学会发展”。江泽民主席在《关于教育问题的谈话》中也提出“不能整天把青少年禁锢在书本上和屋子里,要让他们参加一些社会实践,打开他们的视野,增长他们的社会经验。”
  由此可见,语文教学的改革,关键在贴近学生生活,这是“根”。语文从生命开始,与生活同行。生活是语文学习的源头活水。语文与生活是血肉相连的。我们语文教师要引导学生利用课堂上的“知”到生活中去广泛地应用,在用中学,在学中用,以此提高学生语文学习的兴趣,提高语文教学的效率,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一、语文教学“生活化”
  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语文只根植于生活的土壤才会枝繁叶茂。鉴于此,语文教学要努力营造大语文环境,面向学生广泛的现实生活世界,让语文教学“生活化”。语文教学“生活化”,就是强调教师在传授语文知识和训练语文能力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注入生活内容与“时代的活水”,巧妙地把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进到语文学习中来。让学生在学习语文的同时,学习生活并磨砺人生。
  1、有生活才有能力
  《课程标准》强调“综合性”学习。开展综合性学习,既能挖掘语文与其它课程之间的共享资源,又能综合利用各科知识技能,推动学生走向社会,在社会的大课堂里学语文、用语文、丰富阅历,增长才干。
  如我在教了《家乡的秋口梨》后,我向孩子们提问:我们家乡的特产是什么?——举起的小手寥寥无几!于是,我就在思考:如何把课堂延伸,扩大知识面,拓展视野,获得实践能力,培养主动探究发现和创新的意识和精神?为此,我组织了一次研究性学习活动。
  (1)一开始,同学们想知识自己家乡有哪些特产,我就让他们回家问问父母。
  (2)课堂上反馈后,我就设计了下列表格,让学生走出课堂、走出学校、走向社会,开展社会调查、现象观察,广泛收集信息,去发现问题,寻找问题的解决方法和答案,从而了解家乡特产的一些情况、现状。
  家乡特产的调查研究
  (一)家乡主要特产列表。







        (二)选择你最关心、最熟悉的某一特产进行调查。
  (三)主要方法:访问法、查找资料法、实地调查等。
  (3)用自己喜欢的形式汇报自己的研究成果。
  汇报课上,我发现有的学生写出了鲜活的小作文;有的对调查的土特产进行了分析。
  能对对时势向农家或政府部门提出自己独特的建议; 有的以广告的形式,将自己调查的土特产推荐给大家。
  2、有生活才有精彩
  “源于生活”是新课程的一大特点。贴近生活,让语文教学生活化,是重塑语文教学人文精神的重要途径。作文教学是语文课程中最具生命个性的教学层面,是具有个性的学习主体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学生放飞情感,表明态 度,实践人生价值的体现。新课标要求写作教学“要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鼓励”自由表达和创意的表达。基于这一理念,我们认为,作文教学要培养学生热爱生活、敢于表达的能力,要解除羁绊于学生作文情感的条条框框,为学生提供体验生活的机会。学生让学生在开放中放胆作文,弘扬人性,放飞情感,写真实的生活,述生动的情感。
  二、学生生活“语文化”
  生活,永远是语文学习的源头活水。
  1、日常生活“语文化”
  就是让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情不自禁地学习或运用语文。“生活处处皆语文”,报刊杂志要看,广播电视要听,中外名著要读,名胜古迹要赏,山用河流要游。从打电话到接待客人,从写留言条到写申请书,从看电视广告到看电器说明书,无一不是语文听说读写能力的运用。教师引导学生勤写生活随笔,努力把语文学习自然而然地出课堂扩展到生活天地。生活有多广阔,语文就有多广阔。
  家庭生活是日常生活重要的部分,家庭是小社会,在这其中学生品尝了成长过程中的苦乐酸甜,也体味到了亲情的可贵。然而,许多学生认为每天都和父母接触,实在没有什么让激动的事情。在这时,教师要采取多种形式,引导学生去细心观察、用心感受家庭中让学生动情的东西。
  2、班级生活“语文化”
  充分利用好语文课前的2分钟,对学习语文很有帮助。对小学生来说,从生龙活虎的课间活动过渡到紧张的学习活动,真是很难。因而老师大多要在讲课前进行组织教学。近几年来,我尝试着进行这样一种组织教学:既能提高语文水平又能达到收心的效果。这种组织的教学内容,是随着语文教学任务的不同而变化的。1、识字。二年级语文教学的任务主要是识字,于是,我设计了这样的组织教学:上课铃一响,就用田家路小黑板出示一个生字(带拼音),让学生边拼边书空。这样,学生既动口又动手,比静坐喜欢多了。再利用一点点时间读或锐字形,正确的奖给大红花。 学生的积极性很高。这样,每节课学生都能在愉悦的环境中额外记下一个或两个生字。一年下来,就记住了400到600个生字,大大提高了生字教学的效果,为阅读打好基础。2、说话。三年级作文的主要形式是看图写话,结合作文教学,我的组织教学内容也有了改变。有时,我着重训练学生的看图说话能力。一上课,就用投影仪打出一幅色彩鲜艳的图画,学生的注意力马上就被画画吸引,边观察边议论。观察了几秒钟后,就指名用一、二句话说说图意,用上好词好句的给予表扬。这样,既完成了组织教学,又训练了学生的观察能力、概括能力和表达能力,为说文章的主要内容,段落大意打下良好的基础。有时,我让学生进行词句积累。每节课,都在屏幕上打出一、两个好句子或一段词句优美的文字,让学生用一分钟识记,积累写作的“砖”和“瓦”。经过训练,发现许多好词好句已在学生的习作中出现,从而使文章生动起来。3、阅读。四五年级的学生,课外阅读能力提高了,并学会了做读书笔记。在每节课的组织教学时间里,我指名一、二位学生将课外书中抄录的好段落、好句子念或背给大家听。一个学期下来,明显收到了效果。一方面,更多的学生主动去阅读课外书,另一方面,写作水平有了较大提高。第二学期,配合写事作文的教学,就轮流让学生利用一分钟说说新鲜事。这新鲜事来源广泛,生活、广播、电视皆可。目的在于拓宽学生的视野,做生活的有心人,并为写作提供素材。渐渐的,学生在生活中养成了会听、会想、会说的习惯。
  3、社会生活“语文化”
  语文与社会生活密切相关,它源于社会生活,应用于社会生活,一旦离开了社会生活,也就丧失了其生命力。苏霍姆林斯基特别重视学生的社会实践,他一周两次把学生带到野外去,到“词的源泉”去施行,他把这称为“蓝天下快乐的学校”。面向社会的生活实践,是学生学好语文、增加积累、培养审美情趣的有效途径。因此,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观察、调查、参观访问等方式让学生关注本地的自然风光、文物古迹、风俗民情和国内外的重要事件等……在活生生的生活世界中,提高学生对生活的深刻理解和深入感悟,使他们不断领悟人生的意义。一个星期后,在班中交流,并向社会写倡议书,激起了学生乃至社会人士拯救地球的责任感。
  课堂小天地,生活大课堂。生活处处皆语文,语文无处不生活。让生活成为语文学习的动力和参照吧,同时让学生通过对语文的学习去关注生活,获得各色人生经验,品位各色别样人生。让我们“展开语文与生活的双翼,自由地飞翔”,在新课程指导下,使语文教学和生活双赢。
  • 【发布时间】2024/10/3 21:41:02
  • 【点击频次】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