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点文献
阅读学生 有效复习—— 《四则运算的整理与复习》教学案例
【关键词】 ;
【正文】 【背景分析】
一直以来,我们比较重视的是新授课,而对练习课和复习课教学的研究远远不及前两者。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只是把课本上的复习题或找一些比较新颖典型的练习题作为备课材料。课上只是一味地强调学习新知识时学生最容易出错的地方,不去用心阅读学生,不会理会学生的兴趣与感受。显然这样的复习课是不符合新课标理念的。
那复习课该怎么上?怎样才是一节好的复习课?“关注每一个学生”、 “不同的学生学习不同的数学”等新课程的新理念又如何在复习课中得以体现?下面我结合自己上的一节复习课谈一下几点体会。
【案例描述】
一、揭题
同学们,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复习第一单元所学习的知识:四则运算。
二、复习整理
回忆:
请同学们回忆一下,四则运算中都有哪些运算顺序?
生1:只有加法、减法或只有乘法、除法的算式按从左到右的顺序计算。
生2:既有加减法又有乘除法的算式先算乘除法,后算加减法。
师:这两个同学的记性可真好,还有吗?
生3:如果有小括号的,先算小括号里面的。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逐一板书)
师:刚才这几个同学的表现真棒,能把四则运算的顺序记得这么牢。下面请同学们继续回忆一下,在学习这部分知识时,那种运算伱最容易出错?是怎样出错的?
生4:既有加减法又有乘除法的算式最容易出错,我老是忘了先算乘除。
生5:只有加减的算式,减法在前,我也是先算了加法。
师:通过刚才的交流,计算时伱还会出错吗?
学生异口同声的说:“不会了”。
师:那老师现在就考一考你,有信心吗?(学生齐说:“有”)
三、巩固提高
教师在黑板上出示三道题:
55-23+14 72-4×6÷3 (59+21)×(96÷8)
(1)找三个学生板演,其余学生做在练习本上。(教师巡视,发现有一学生在做72-4×6÷3时,在72-4一步上加了小括号,让其把做法板演到黑板上)
(2)全班反馈:① 55-23+14
=32+14
=46
师:还有疑问吗?
刚开始,学生都说没有,之后班中的高鹏程站起来说:“55-23应该得33”,其他学生一致反对,我也微笑着问他:“是得33吗?以后做题要仔细点。”就接着让学生观察第二题。
② 72-4×6÷3
= 72-24÷3
=72-8
=63
这道题再订正时,我让学生先叙述了计算顺序,然后再让学生当老师检查了王烨的计算:
72-4×6÷3
=72-4×2
=72-8
=63
我指着题问大家(这个学生把在本子上的做法改了):这样做对吗?应该先算什么?学生回答完后,我只是问王烨:“知道先算什么了吗?以后做题要先观察运算顺序或用横线画出先算的一步。”说完,我在题中做了个示范。接着订正下一道题。
③第三题板演的高甲长同学竟然把59+21得数算成了79,我提高了声音:“这么简单的题目不应该算错的,以后要仔细啊!”
(3)总结:通过这三道题的计算,你想提醒同学们什么?
四、看书质疑:
要求学生自己看书上第一单元的知识,有不懂的可以问。(学生看了一会儿,没有说不懂的)
五、复习第二单元
1、学生看书,要求和上面一样。
2、做126页旳7题:先独立做,教师再演示做法……
【反思】
本节课力求突破传统复习课的教学模式,体现“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和“自主建构”的教学思想。课上我以学生为主体,引导学生主动而又全面地梳理“四则运算”的有关知识,起到了“查漏补缺”的效果。但课上还有处理欠妥的地方,仔细分析,有以下几点:
1、要学会阅读学生。
作为一个教师,在教学时不仅要起到主导的作用,还要学会阅读学生的语言、表情、作品,这样才能真正了解学生,读懂学生,进而对症下药,使复习落到实处。如课堂上,一是当高鹏站起来说:“老师,55-23应该等于22”时,作为教师不应该急于否定其做法,首先应该表扬这个学生敢于质疑的勇气,保护其学习的兴趣,然后再让他说一说为什么得22,对还是错,错了,是怎么算错的,让学生不仅知道错了,还要知其所以然。二是当王华在算72-4×6÷3 时,先算了6÷3或72-4外面加上小括号,不管哪种算法,教师都应该了解一下她当时真正的想法:是想算得快些,还是不知道运算顺序?而不是一句简单的带有生气味道的提醒:这道题能加括号吗?能先算6÷3吗?以后看清了运算顺序再算。这样做可能不会起到任何作用。
事后,我找来了这两个学生,心平气和地听他俩说做题时的想法。高鹏说:一看数字很小,计算很简单,犯了“粗心”的毛病;王华是在做题时受了第三单元简便计算的知识影响,一看6÷3很简单,就不管三七二十一,先算了6÷3。听完俩人的想法,我耐心地给他们指出了出错的原因,又让他们说了一遍改正的方法,并鼓励他们今后做题要细心、多动脑。当时从两个孩子的表情上,可以看得出他俩很诚恳的接受了老师的建议,真的,在以后的练习中,王华再也没有把简便计算和四则运算混淆过,高鹏的计算也仔细多了。由此可见课堂上学会阅读学生多么重要。
2、看书目的要明确。
在这节复习课中,学生有两次看书的机会,一是复习完了第一单元,让学生看书;二是先让学生自己看书上第二单元的知识。让学生学会看书质疑,这是一种好的学习方法,如果学生真正学会了看书质疑,会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但如果漫无目的的看,会适得其反,给学生创造了趁机乱说话的机会,时间长了,会养成自由散漫的习惯。这节课我在让学生看书时,没有给学生“看什么?怎么看?”这样的明确目标,只是让学生从第几页看到第几页,还有没有不懂的地方。于是有的学生就从这一页翻到下一页,甚至有些学生哗啦啦翻过来,又哗啦啦的翻过去,当作了一种好玩的游戏,这时的看书显然成了走过场。意识到这一点后,在第二节的复习课上我让学生看第四单元时,注重了对学生看书的指导,要求学生认真看每一例题讲的是什么?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学生有了目标就有了行动,此时的他们看的很认真,在交流汇报时连平时不爱发言的刘璐也悄然举起了小手。
3、驾驭课堂要灵活。
课堂上师生的学习是动态的,有时不可能完全按照伱设计好的教学思路走,当发生了意想不到的情况时,教师要及时调整思路,灵活驾驭课堂,尽量减少课堂遗憾。如当学生在计算72-4×6÷3时,王烨加上了小括号,使算式变成(72-4)×(6÷3),认为这样算简便,这时教师不要把问题一带而过,急于复习备好的第二单元,而是趁机引导学生想一想,简便计算的目的是什么?72-4×6÷3加上了小括号,原来的得数发生变化了吗?让学生出一道简便计算的题目对比复习,在对比中发现两者的区别,在对比中掌握正确的计算方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面对课堂上突发的问题,教师应学会灵活处理,千万不要死板硬套。
反思这节课的同时,我深深意识到,复习课的备课是多么的重要,只要以学生为本,精心钻研教材,创造性的教学,复习课同样会上的很精彩,那时想通过复习,达到“查缺补漏”的目的才会真正取得实效。
一直以来,我们比较重视的是新授课,而对练习课和复习课教学的研究远远不及前两者。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只是把课本上的复习题或找一些比较新颖典型的练习题作为备课材料。课上只是一味地强调学习新知识时学生最容易出错的地方,不去用心阅读学生,不会理会学生的兴趣与感受。显然这样的复习课是不符合新课标理念的。
那复习课该怎么上?怎样才是一节好的复习课?“关注每一个学生”、 “不同的学生学习不同的数学”等新课程的新理念又如何在复习课中得以体现?下面我结合自己上的一节复习课谈一下几点体会。
【案例描述】
一、揭题
同学们,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复习第一单元所学习的知识:四则运算。
二、复习整理
回忆:
请同学们回忆一下,四则运算中都有哪些运算顺序?
生1:只有加法、减法或只有乘法、除法的算式按从左到右的顺序计算。
生2:既有加减法又有乘除法的算式先算乘除法,后算加减法。
师:这两个同学的记性可真好,还有吗?
生3:如果有小括号的,先算小括号里面的。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逐一板书)
师:刚才这几个同学的表现真棒,能把四则运算的顺序记得这么牢。下面请同学们继续回忆一下,在学习这部分知识时,那种运算伱最容易出错?是怎样出错的?
生4:既有加减法又有乘除法的算式最容易出错,我老是忘了先算乘除。
生5:只有加减的算式,减法在前,我也是先算了加法。
师:通过刚才的交流,计算时伱还会出错吗?
学生异口同声的说:“不会了”。
师:那老师现在就考一考你,有信心吗?(学生齐说:“有”)
三、巩固提高
教师在黑板上出示三道题:
55-23+14 72-4×6÷3 (59+21)×(96÷8)
(1)找三个学生板演,其余学生做在练习本上。(教师巡视,发现有一学生在做72-4×6÷3时,在72-4一步上加了小括号,让其把做法板演到黑板上)
(2)全班反馈:① 55-23+14
=32+14
=46
师:还有疑问吗?
刚开始,学生都说没有,之后班中的高鹏程站起来说:“55-23应该得33”,其他学生一致反对,我也微笑着问他:“是得33吗?以后做题要仔细点。”就接着让学生观察第二题。
② 72-4×6÷3
= 72-24÷3
=72-8
=63
这道题再订正时,我让学生先叙述了计算顺序,然后再让学生当老师检查了王烨的计算:
72-4×6÷3
=72-4×2
=72-8
=63
我指着题问大家(这个学生把在本子上的做法改了):这样做对吗?应该先算什么?学生回答完后,我只是问王烨:“知道先算什么了吗?以后做题要先观察运算顺序或用横线画出先算的一步。”说完,我在题中做了个示范。接着订正下一道题。
③第三题板演的高甲长同学竟然把59+21得数算成了79,我提高了声音:“这么简单的题目不应该算错的,以后要仔细啊!”
(3)总结:通过这三道题的计算,你想提醒同学们什么?
四、看书质疑:
要求学生自己看书上第一单元的知识,有不懂的可以问。(学生看了一会儿,没有说不懂的)
五、复习第二单元
1、学生看书,要求和上面一样。
2、做126页旳7题:先独立做,教师再演示做法……
【反思】
本节课力求突破传统复习课的教学模式,体现“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和“自主建构”的教学思想。课上我以学生为主体,引导学生主动而又全面地梳理“四则运算”的有关知识,起到了“查漏补缺”的效果。但课上还有处理欠妥的地方,仔细分析,有以下几点:
1、要学会阅读学生。
作为一个教师,在教学时不仅要起到主导的作用,还要学会阅读学生的语言、表情、作品,这样才能真正了解学生,读懂学生,进而对症下药,使复习落到实处。如课堂上,一是当高鹏站起来说:“老师,55-23应该等于22”时,作为教师不应该急于否定其做法,首先应该表扬这个学生敢于质疑的勇气,保护其学习的兴趣,然后再让他说一说为什么得22,对还是错,错了,是怎么算错的,让学生不仅知道错了,还要知其所以然。二是当王华在算72-4×6÷3 时,先算了6÷3或72-4外面加上小括号,不管哪种算法,教师都应该了解一下她当时真正的想法:是想算得快些,还是不知道运算顺序?而不是一句简单的带有生气味道的提醒:这道题能加括号吗?能先算6÷3吗?以后看清了运算顺序再算。这样做可能不会起到任何作用。
事后,我找来了这两个学生,心平气和地听他俩说做题时的想法。高鹏说:一看数字很小,计算很简单,犯了“粗心”的毛病;王华是在做题时受了第三单元简便计算的知识影响,一看6÷3很简单,就不管三七二十一,先算了6÷3。听完俩人的想法,我耐心地给他们指出了出错的原因,又让他们说了一遍改正的方法,并鼓励他们今后做题要细心、多动脑。当时从两个孩子的表情上,可以看得出他俩很诚恳的接受了老师的建议,真的,在以后的练习中,王华再也没有把简便计算和四则运算混淆过,高鹏的计算也仔细多了。由此可见课堂上学会阅读学生多么重要。
2、看书目的要明确。
在这节复习课中,学生有两次看书的机会,一是复习完了第一单元,让学生看书;二是先让学生自己看书上第二单元的知识。让学生学会看书质疑,这是一种好的学习方法,如果学生真正学会了看书质疑,会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但如果漫无目的的看,会适得其反,给学生创造了趁机乱说话的机会,时间长了,会养成自由散漫的习惯。这节课我在让学生看书时,没有给学生“看什么?怎么看?”这样的明确目标,只是让学生从第几页看到第几页,还有没有不懂的地方。于是有的学生就从这一页翻到下一页,甚至有些学生哗啦啦翻过来,又哗啦啦的翻过去,当作了一种好玩的游戏,这时的看书显然成了走过场。意识到这一点后,在第二节的复习课上我让学生看第四单元时,注重了对学生看书的指导,要求学生认真看每一例题讲的是什么?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学生有了目标就有了行动,此时的他们看的很认真,在交流汇报时连平时不爱发言的刘璐也悄然举起了小手。
3、驾驭课堂要灵活。
课堂上师生的学习是动态的,有时不可能完全按照伱设计好的教学思路走,当发生了意想不到的情况时,教师要及时调整思路,灵活驾驭课堂,尽量减少课堂遗憾。如当学生在计算72-4×6÷3时,王烨加上了小括号,使算式变成(72-4)×(6÷3),认为这样算简便,这时教师不要把问题一带而过,急于复习备好的第二单元,而是趁机引导学生想一想,简便计算的目的是什么?72-4×6÷3加上了小括号,原来的得数发生变化了吗?让学生出一道简便计算的题目对比复习,在对比中发现两者的区别,在对比中掌握正确的计算方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面对课堂上突发的问题,教师应学会灵活处理,千万不要死板硬套。
反思这节课的同时,我深深意识到,复习课的备课是多么的重要,只要以学生为本,精心钻研教材,创造性的教学,复习课同样会上的很精彩,那时想通过复习,达到“查缺补漏”的目的才会真正取得实效。
- 【发布时间】2024/10/3 21:39:59
- 【点击频次】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