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点文献
略谈任务驱动法在小学信息技术课中的应用
【关键词】 ;
【正文】 摘 要:“百看不如一练”,学生亲自上机动手实践远比听老师讲、看老师示范有效得多。任务驱动法体现了信息技术的学科特点,学生带着真实的任务在探索中学习,教师可在学生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完成教学任务。
关键词:任务驱动 贯穿 多样性 技巧性 拓宽
信息技术课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计算机教学中,应更多地侧重于培养学生的信息意识和计算机应用能力。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发现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按照从易到难,从简单到复杂的顺序循序渐进地进行教学,学生容易感到枯燥乏味。如果采用任务驱动模式教学,不仅教学效果好,而且非常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通过几年的教学实践,下面谈谈自己的一些看法和体会:
一、技巧性任务 以情入境
在信息技术课教学过程中,创设与当前学习主题相关的一些学习情景,引导学习者带着真实的“任务”进入学习,可以激发学生的的创作热情。 在教授“花香满园”时,我就先播放春天的景色:柳绿花红莺歌燕舞,让学生先在春天美丽的景色里陶醉一番,再出示一个公园:春天来了,公园里的小树却是光秃秃的,小花也没开放……问:谁来给公园添上美丽的色彩?小朋友们都很感兴趣,马上兴致勃勃地投入到创作中。在教授《自选图形》时,出示一只缺鼻子少眼睛的小猪,猪妈妈很焦急,谁来帮助它?激起了小学生爱帮助人的天性,再一步一步地引入任务。这样的任务提出无疑会极大地调动学生的兴趣,使学生乐于完成。因此,在信息技术课要充分发挥多媒体的图形、图像、动画、及声音等多种信息的功能,在这些情境中提出任务,解决任务激发学生联想、创作,从而加深对知识技能的理解掌握。儿童不是单纯接受知识的机器,他们天真活泼、感情丰富。情动才能心动,入情才能入心。
二、多样性任务 灵活机动
任务驱动法就是让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在计算机教学中,“任务”的设计至关重要。单一呆板的任务有时反而会令学生感到厌烦。因此在任务设计中因考虑以下几方面:
1、任务设计要符合学生特点。“任务”设计时要注意学生特点、知识接受能力的差异。不同年龄段的学生,甚至同一年龄段的学生,他们接受知识的能力往往会有很大的差异。我认为,教师进行“任务”设计时,应把握学科特色从学生实际出发,按照学生的水平将他们分成几个不同的等级,对上课的内容也分成不同层次的要求,设计不同等级的任务,让学生以完成任务为目的,课堂上以学生自己操作为主,教师给予适当的指导和帮助。
2、任务设计要具有可操作性。信息技术课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课程。常言道“百闻不如一见”,在信息技术课中则可谓“百看不如一练”,用“纸上谈兵”的方法教学是不可行的。学生亲自上机动手实践远比听老师讲、看老师示范要有效得多。通常,教师对知识进行讲解、演示后,关键的一步就是让学生动手实践,让学生在实践中遇到问题、解决问题,这样学生才会学有所得。所以教师在进行“任务”设计时,一定要注重“任务”的可操作性,要设计出只有通过上机操作才能完成“任务”。
3、任务要具有灵活性。灵活多变的任务可以引发学生无穷的创造力。在制作贺卡这节课上,我设计的教学是不限定贺卡的形式和内容,仅仅提供完成任务所需的素材,这就为学生发挥想像力和自由创作留下了充分的余地。从学生的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没有雷同的作品中,反映出他们不但掌握了教师要求掌握的内容和方法,而且在很多操作细节上还能灵活变化、自由发挥,真正实现教师“授人以渔”,鼓励学生大胆创新的教学目标。
三、深化拓展 任务与生活接轨
计算机学科是开放性的、知识更新极快的学科,计算机教学如果仅仅局限于教材所指定的软件,是远远不能满足学生对计算机知识的求知欲的,也是不能跟上计算机发展的需要的。在教学中,学生常有这样的疑问:“现在计算机发展这么快,为什么我们一定要学教材中指定的内容呢?”在课堂上不可能将所有的知识都学到,所经在设计任务时,任务内容也应把教材内容相应地深化拓宽一些,学生为了完成具体任务,一方面会认真学习教材内容,另一方面,当发现有些任务本节课所讲的知识不能全部解决时,就会尝试着寻求其它知识来帮助解决问题。教学文档中插入图片这一课时,有时要用到剪贴画中没有的图片时,有些学生就会琢磨能否将自己画的图或网上下载的图片插入文档中,在任务的驱动下学生就会积极的去学习、去探索、去创作。这样,就把计算机的学习内容从教材内延伸到教材外。学生在探索其它知识的学习过程中,能直观地感受到课本内所没有的知识,学生学习的内容就会更多、更深,知识面更广了。在画图中设计用“画笔”进行美术创作任务,用录音机录歌曲来整合音乐知识,还有用Excel分析班级成绩等等,这些活动既有利于完成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任务,又拓宽了教学内容,巩固了相关知识和技能,有效提高了应运已有知识进行创造和规划的能力,深受学生喜爱,有利于开发学生智力、促进学生主动发展。
信息技术课还应让学生走出校门,融入社会,让学生接触社会,了解社会,教师要善于把生活中的一些情况,通过开展社会调查、社会宣传、社会服务等方式,在信息技术课堂上体现出来。在教学《做个调查员》《小小宣传员》等几课时,因为我们学校周边道路狭窄,人车混合,环境燥杂。课堂上我就布置了一个任务,要求学生去调查学校周边环境,分析原因和对策。把课堂和生活结合起来。实践证明,学生在完成一个与他们的实际生活与学习密切相关而且比较有趣的“任务”时,他们会非常专心致志,乐此不疲。
总之,计算机课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法,其优势是明显的,但任务驱动教学法不一定适应每一节课,应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而设计,这就要求教师在设计教学时应在各个方面注意精心设计,使学生愿学、爱学、乐学。
参考文献:
[1]祝智庭. 谈信息技术教育中的若干问题 网络科技时代,2002,6.
[2]姜振安;“任务驱动”教学法与学生实践能力培养[J];职教通讯;2003年07期.
关键词:任务驱动 贯穿 多样性 技巧性 拓宽
信息技术课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计算机教学中,应更多地侧重于培养学生的信息意识和计算机应用能力。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发现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按照从易到难,从简单到复杂的顺序循序渐进地进行教学,学生容易感到枯燥乏味。如果采用任务驱动模式教学,不仅教学效果好,而且非常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通过几年的教学实践,下面谈谈自己的一些看法和体会:
一、技巧性任务 以情入境
在信息技术课教学过程中,创设与当前学习主题相关的一些学习情景,引导学习者带着真实的“任务”进入学习,可以激发学生的的创作热情。 在教授“花香满园”时,我就先播放春天的景色:柳绿花红莺歌燕舞,让学生先在春天美丽的景色里陶醉一番,再出示一个公园:春天来了,公园里的小树却是光秃秃的,小花也没开放……问:谁来给公园添上美丽的色彩?小朋友们都很感兴趣,马上兴致勃勃地投入到创作中。在教授《自选图形》时,出示一只缺鼻子少眼睛的小猪,猪妈妈很焦急,谁来帮助它?激起了小学生爱帮助人的天性,再一步一步地引入任务。这样的任务提出无疑会极大地调动学生的兴趣,使学生乐于完成。因此,在信息技术课要充分发挥多媒体的图形、图像、动画、及声音等多种信息的功能,在这些情境中提出任务,解决任务激发学生联想、创作,从而加深对知识技能的理解掌握。儿童不是单纯接受知识的机器,他们天真活泼、感情丰富。情动才能心动,入情才能入心。
二、多样性任务 灵活机动
任务驱动法就是让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在计算机教学中,“任务”的设计至关重要。单一呆板的任务有时反而会令学生感到厌烦。因此在任务设计中因考虑以下几方面:
1、任务设计要符合学生特点。“任务”设计时要注意学生特点、知识接受能力的差异。不同年龄段的学生,甚至同一年龄段的学生,他们接受知识的能力往往会有很大的差异。我认为,教师进行“任务”设计时,应把握学科特色从学生实际出发,按照学生的水平将他们分成几个不同的等级,对上课的内容也分成不同层次的要求,设计不同等级的任务,让学生以完成任务为目的,课堂上以学生自己操作为主,教师给予适当的指导和帮助。
2、任务设计要具有可操作性。信息技术课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课程。常言道“百闻不如一见”,在信息技术课中则可谓“百看不如一练”,用“纸上谈兵”的方法教学是不可行的。学生亲自上机动手实践远比听老师讲、看老师示范要有效得多。通常,教师对知识进行讲解、演示后,关键的一步就是让学生动手实践,让学生在实践中遇到问题、解决问题,这样学生才会学有所得。所以教师在进行“任务”设计时,一定要注重“任务”的可操作性,要设计出只有通过上机操作才能完成“任务”。
3、任务要具有灵活性。灵活多变的任务可以引发学生无穷的创造力。在制作贺卡这节课上,我设计的教学是不限定贺卡的形式和内容,仅仅提供完成任务所需的素材,这就为学生发挥想像力和自由创作留下了充分的余地。从学生的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没有雷同的作品中,反映出他们不但掌握了教师要求掌握的内容和方法,而且在很多操作细节上还能灵活变化、自由发挥,真正实现教师“授人以渔”,鼓励学生大胆创新的教学目标。
三、深化拓展 任务与生活接轨
计算机学科是开放性的、知识更新极快的学科,计算机教学如果仅仅局限于教材所指定的软件,是远远不能满足学生对计算机知识的求知欲的,也是不能跟上计算机发展的需要的。在教学中,学生常有这样的疑问:“现在计算机发展这么快,为什么我们一定要学教材中指定的内容呢?”在课堂上不可能将所有的知识都学到,所经在设计任务时,任务内容也应把教材内容相应地深化拓宽一些,学生为了完成具体任务,一方面会认真学习教材内容,另一方面,当发现有些任务本节课所讲的知识不能全部解决时,就会尝试着寻求其它知识来帮助解决问题。教学文档中插入图片这一课时,有时要用到剪贴画中没有的图片时,有些学生就会琢磨能否将自己画的图或网上下载的图片插入文档中,在任务的驱动下学生就会积极的去学习、去探索、去创作。这样,就把计算机的学习内容从教材内延伸到教材外。学生在探索其它知识的学习过程中,能直观地感受到课本内所没有的知识,学生学习的内容就会更多、更深,知识面更广了。在画图中设计用“画笔”进行美术创作任务,用录音机录歌曲来整合音乐知识,还有用Excel分析班级成绩等等,这些活动既有利于完成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任务,又拓宽了教学内容,巩固了相关知识和技能,有效提高了应运已有知识进行创造和规划的能力,深受学生喜爱,有利于开发学生智力、促进学生主动发展。
信息技术课还应让学生走出校门,融入社会,让学生接触社会,了解社会,教师要善于把生活中的一些情况,通过开展社会调查、社会宣传、社会服务等方式,在信息技术课堂上体现出来。在教学《做个调查员》《小小宣传员》等几课时,因为我们学校周边道路狭窄,人车混合,环境燥杂。课堂上我就布置了一个任务,要求学生去调查学校周边环境,分析原因和对策。把课堂和生活结合起来。实践证明,学生在完成一个与他们的实际生活与学习密切相关而且比较有趣的“任务”时,他们会非常专心致志,乐此不疲。
总之,计算机课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法,其优势是明显的,但任务驱动教学法不一定适应每一节课,应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而设计,这就要求教师在设计教学时应在各个方面注意精心设计,使学生愿学、爱学、乐学。
参考文献:
[1]祝智庭. 谈信息技术教育中的若干问题 网络科技时代,2002,6.
[2]姜振安;“任务驱动”教学法与学生实践能力培养[J];职教通讯;2003年07期.
- 【发布时间】2024/10/3 21:29:14
- 【点击频次】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