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点文献
浅谈学生化学学习兴趣的培养
【关键词】 ;
【正文】 摘 要:实现以学生主动学习为主,改变学科知识与社会、生活脱节的现状,以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发展是新课改背景下教师的首要职责。化学本来是理科中最简单的学科,但是现在越来越多的学生讨厌学习化学了,我们化学老师是看在眼里,急在心里。
关键词:化学、趣味实验、生活应用
老师用枯燥的语言 讲述着枯燥的课程
每一种空洞的教条 要重复讲十几分钟
所谓的化学规律 是这样的一些规律
这样的一类规律 特点有这样一些
特点有这样一些 就是化学规律
请原谅学生用这么没有逻辑的诗来形容化学,化学是一门趣味性和实用性都很强的学科,大多数中学生刚接触化学这一门陌生而新鲜又极具魅力的课程,开始时还有浓厚的兴趣,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不少学生感到化学学习困难,逐渐由主动转为被动,甚至不少学生失去学习化学的兴趣和热情。如何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呢?关键是让枯燥的化学课堂生动起来。一是增加化学课堂的趣味性实验;二是将化学知识和生活实践联系起来。
一、趣味化学在培养学习兴趣的应用:
教学中如能巧妙设计一些“现象课本外,原理课本内”的趣味实验,可使学生好奇的心扉砰然开启,激活他们的求知欲,使其以饱满的热情和积极主动的态度投入学习。
1.用趣味实验引入新课
教师在引入新课时,如能根据教学内容设计一些新奇玄妙的趣味实验 ,可使学生在惊讶与疑惑间将分散的注意力迅速集中,对即将学习的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也可以培养学生的唯物科学观。例如,在高中讲三价铁离子的检验时,先给学生表演一个电视中经常出现的“神汉捉鬼”的把戏。事先用滤纸剪一个“纸人”,然后用三氯化铁溶液浸透,在通风处晾干。上课表演时,手拿“纸人”,口中念念有词,并说把某某鬼拘到了“纸人”上,然后用事先蘸上硫氰化钾溶液的“宝剑”劈“纸鬼”,刀口立即流出殷红的“鬼血”。此时,学生感到很迷惘,因为亲眼目睹的这一现象与以往的认知相矛盾,所以迫切希望找到问题的答案,思维处于高度集中的状态。接着教师提问,难道世上真的有鬼吗?我们来一起亲自把这只“鬼”给捉出来,这样就很自然地引入了新课。
贴近生活生产的趣味实验让学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我们不仅培养了学生运用化学知识解决生活实际的能力,还高效的完成了课堂上知识的教学任务。这样的课堂真是一举多得!
2.用趣味实验活跃课堂气氛。
课堂教学过程,本质上体现的是教与学的有效互动过程。要使这个过程保持一种和蔼的、积极、互动、有效的状态,科学把握教学的节奏是至关重要的。“一张一弛,相得益彰”。在一堂化学课上,在适当的教学环节上,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学习状态,设计一个“趣味实验”,是教师教学机智的体现。它有助于保持学生的积极思维,使学生的思维得到一种积极的休息,可以激发饱满的学习情绪,使学生在辛劳的学习活动中忘记疲劳,产生视辛劳为快乐的情感体验,提高教学效果。
二、将化学和生活实践紧密相连:
我们学知识的终极目的就是将所学的理论知识应用到生活生产中来并且能够用我们所学的知识去解释生活中的一些常见现象。既与新课程倡导的理念:培养具有科学素养的人相吻合,也同样增加了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并且牢牢的将所学的知识掌握。
1、在教授初中化学二氧化碳的性质的时候,我先会给学生讲这样一个惨痛的教训:在凉山州,有个村民家里的猪不慎掉到粪坑里去了,为了救那头猪,先是户主跳进粪坑,再也没有起来。为了救人,户主的侄儿和邻居以及邻居的妻子相继跳进粪坑,不幸全部丧命。我们在感叹他们命运不幸的同时,我们也应该从化学的角度进行反思。只要具备初中化学的知识,我们就应该很清楚,大量的排泄物、废弃物如果在一个相对比较密闭的空间,长时间就会发酵,产生大量的不供给呼吸的二氧化碳、甲烷气体和剧毒气体硫化氢。人一旦进入那样的环境,九死一生,这就是典型的化学和生活的联系。这样既让学生掌握了二氧化碳不能供给呼吸的性质,更重要的学会了化学知识在生活中的运用,以免重蹈覆辙。
2、在讲述浓硝酸的性质的时候,我会讲述这样一个故事:玻尔是丹麦著名的物理学家,曾获得诺贝尔奖。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玻尔被迫离开将要被德国占领的祖国。为了表示他一定要返回祖国的决心,他决定将诺贝尔金质奖章溶解在一种溶液里,装于玻璃瓶中,然后将它放在柜面上。后来,纳粹分子窜进玻尔的住宅,那瓶溶有奖章的溶液就在眼皮底下,他们却一无所知。这是一个多么聪明的办法啊!战争结束后,玻尔又从溶液中还原提取出金,并重新铸成奖章。新铸成的奖章显得更加灿烂夺目,因为,它凝聚着玻尔对祖国无限的热爱和无穷的智慧。
那么,玻尔是用什么溶液使金质奖章溶解呢?原来他用的溶液叫王水。王水是浓硝酸和浓盐酸按1:3的体积比配制成的的混和溶液。
由于王水中含有硝酸。氯气和氯化亚硝酰等一系列强氧化剂,同时还有高浓度的氯离子。因此,王水的氧化能力比硝酸强,不溶于硝酸的金,却可以溶解在王水中。这是因为高浓度的氯离子与金离子形成稳定的络离子[AuCl4]-,从而使金的标准电极电位减少,有利于反应向金溶解的方向进行,而使金溶解。
学生既学会了课本要求我们掌握的知识,又将理论知识和生活生产紧密联系起来,有一种原来如此的感觉,让学生对化学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爱因施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化学趣味实验能以简单的操作、鲜明的现象对学生产生极大的吸引力,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让学生对化学产生高度的兴趣,促使学生积极地参与化学教学活动,改变老师做实验,学生看实验;老师提出问题,老师引导学生解决问题,学生往往处于被动地位的状况。“学而有用”,有用的东西才能激发持续性学习的兴趣。老师应该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去设计有趣的实验,用实验去解决生活中的化学问题,让学生明白化学是一门实用性的学科。
参考文献:
1、 孙建民、孔凡升主编《初中化学课堂教学艺术》 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5.
2、 杨连青、王钢主编《导入》 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关键词:化学、趣味实验、生活应用
老师用枯燥的语言 讲述着枯燥的课程
每一种空洞的教条 要重复讲十几分钟
所谓的化学规律 是这样的一些规律
这样的一类规律 特点有这样一些
特点有这样一些 就是化学规律
请原谅学生用这么没有逻辑的诗来形容化学,化学是一门趣味性和实用性都很强的学科,大多数中学生刚接触化学这一门陌生而新鲜又极具魅力的课程,开始时还有浓厚的兴趣,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不少学生感到化学学习困难,逐渐由主动转为被动,甚至不少学生失去学习化学的兴趣和热情。如何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呢?关键是让枯燥的化学课堂生动起来。一是增加化学课堂的趣味性实验;二是将化学知识和生活实践联系起来。
一、趣味化学在培养学习兴趣的应用:
教学中如能巧妙设计一些“现象课本外,原理课本内”的趣味实验,可使学生好奇的心扉砰然开启,激活他们的求知欲,使其以饱满的热情和积极主动的态度投入学习。
1.用趣味实验引入新课
教师在引入新课时,如能根据教学内容设计一些新奇玄妙的趣味实验 ,可使学生在惊讶与疑惑间将分散的注意力迅速集中,对即将学习的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也可以培养学生的唯物科学观。例如,在高中讲三价铁离子的检验时,先给学生表演一个电视中经常出现的“神汉捉鬼”的把戏。事先用滤纸剪一个“纸人”,然后用三氯化铁溶液浸透,在通风处晾干。上课表演时,手拿“纸人”,口中念念有词,并说把某某鬼拘到了“纸人”上,然后用事先蘸上硫氰化钾溶液的“宝剑”劈“纸鬼”,刀口立即流出殷红的“鬼血”。此时,学生感到很迷惘,因为亲眼目睹的这一现象与以往的认知相矛盾,所以迫切希望找到问题的答案,思维处于高度集中的状态。接着教师提问,难道世上真的有鬼吗?我们来一起亲自把这只“鬼”给捉出来,这样就很自然地引入了新课。
贴近生活生产的趣味实验让学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我们不仅培养了学生运用化学知识解决生活实际的能力,还高效的完成了课堂上知识的教学任务。这样的课堂真是一举多得!
2.用趣味实验活跃课堂气氛。
课堂教学过程,本质上体现的是教与学的有效互动过程。要使这个过程保持一种和蔼的、积极、互动、有效的状态,科学把握教学的节奏是至关重要的。“一张一弛,相得益彰”。在一堂化学课上,在适当的教学环节上,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学习状态,设计一个“趣味实验”,是教师教学机智的体现。它有助于保持学生的积极思维,使学生的思维得到一种积极的休息,可以激发饱满的学习情绪,使学生在辛劳的学习活动中忘记疲劳,产生视辛劳为快乐的情感体验,提高教学效果。
二、将化学和生活实践紧密相连:
我们学知识的终极目的就是将所学的理论知识应用到生活生产中来并且能够用我们所学的知识去解释生活中的一些常见现象。既与新课程倡导的理念:培养具有科学素养的人相吻合,也同样增加了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并且牢牢的将所学的知识掌握。
1、在教授初中化学二氧化碳的性质的时候,我先会给学生讲这样一个惨痛的教训:在凉山州,有个村民家里的猪不慎掉到粪坑里去了,为了救那头猪,先是户主跳进粪坑,再也没有起来。为了救人,户主的侄儿和邻居以及邻居的妻子相继跳进粪坑,不幸全部丧命。我们在感叹他们命运不幸的同时,我们也应该从化学的角度进行反思。只要具备初中化学的知识,我们就应该很清楚,大量的排泄物、废弃物如果在一个相对比较密闭的空间,长时间就会发酵,产生大量的不供给呼吸的二氧化碳、甲烷气体和剧毒气体硫化氢。人一旦进入那样的环境,九死一生,这就是典型的化学和生活的联系。这样既让学生掌握了二氧化碳不能供给呼吸的性质,更重要的学会了化学知识在生活中的运用,以免重蹈覆辙。
2、在讲述浓硝酸的性质的时候,我会讲述这样一个故事:玻尔是丹麦著名的物理学家,曾获得诺贝尔奖。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玻尔被迫离开将要被德国占领的祖国。为了表示他一定要返回祖国的决心,他决定将诺贝尔金质奖章溶解在一种溶液里,装于玻璃瓶中,然后将它放在柜面上。后来,纳粹分子窜进玻尔的住宅,那瓶溶有奖章的溶液就在眼皮底下,他们却一无所知。这是一个多么聪明的办法啊!战争结束后,玻尔又从溶液中还原提取出金,并重新铸成奖章。新铸成的奖章显得更加灿烂夺目,因为,它凝聚着玻尔对祖国无限的热爱和无穷的智慧。
那么,玻尔是用什么溶液使金质奖章溶解呢?原来他用的溶液叫王水。王水是浓硝酸和浓盐酸按1:3的体积比配制成的的混和溶液。
由于王水中含有硝酸。氯气和氯化亚硝酰等一系列强氧化剂,同时还有高浓度的氯离子。因此,王水的氧化能力比硝酸强,不溶于硝酸的金,却可以溶解在王水中。这是因为高浓度的氯离子与金离子形成稳定的络离子[AuCl4]-,从而使金的标准电极电位减少,有利于反应向金溶解的方向进行,而使金溶解。
学生既学会了课本要求我们掌握的知识,又将理论知识和生活生产紧密联系起来,有一种原来如此的感觉,让学生对化学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爱因施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化学趣味实验能以简单的操作、鲜明的现象对学生产生极大的吸引力,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让学生对化学产生高度的兴趣,促使学生积极地参与化学教学活动,改变老师做实验,学生看实验;老师提出问题,老师引导学生解决问题,学生往往处于被动地位的状况。“学而有用”,有用的东西才能激发持续性学习的兴趣。老师应该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去设计有趣的实验,用实验去解决生活中的化学问题,让学生明白化学是一门实用性的学科。
参考文献:
1、 孙建民、孔凡升主编《初中化学课堂教学艺术》 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5.
2、 杨连青、王钢主编《导入》 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 【发布时间】2024/10/3 21:28:47
- 【点击频次】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