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手机也能上知网 上手机知网,随时随地畅游知识海洋!请手机访问:wap.cnki.net

手机知网客户端
知识出版物超市平台推广
辞书大典广告

节点文献

绘画在语文拓展阶段的运用

 

【作者】 吴美玲

【机构】 神木第四中学

【摘要】

【关键词】
【正文】摘   要:绘画是每个人都有的一种潜在的能力。在语文这种所具有的文字美、内涵深刻的学科,将绘画及时地引入,使文章的各种美具体形象地展现在学生的头脑中,能让学生更深入的理解文章的内涵,从而建立自己完整的认知结构。
  关键词:绘画、潜能、形象具体、拓展、丰富认知、深入内涵
  《初中语文新课标》要求:“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为了使学生达到这一要求,在教学中特意重视了拓展阶段的教学。拓展阶段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它是除教科书之外的更宽广的知识天地。我试图利用绘画这一每个人都有的潜在能力让学生将这一阶段的空间放大,让学生能在更大的知识天空自由翱翔。
  一、绘画使文章中写景部分的内容更丰富
  景是学生最能体会美的知识点。优美的词藻使文章增色不少,也是最直观的。其实我们也能在画中体会出更多的内容。如《桃花源记》在讲授完新课后,学生们对世外桃源有了初步的印象:风景优美、物产丰富、人们过着祥和幸福的生活。究竟这些词语给我们以怎样的体会呢?每个学生的理解不同。于是我要求学生们根据自己的理解将世外桃源人们的生活描绘出来。同学们纷纷拿起手中的画笔开始描绘。他们起初描绘的仅仅是美丽的景色,人们的物质等看得见的事物,这时我加以引导,那些给人以和谐的氛围也能用其它的事物来加以营造出来。于是美景中学生们又加上了在路边嬉戏的顽童、在树下乘凉的鹤发童颜的老人,就连鸡、狗都带上了欢喜的表情,最后将学生的作品展示并向全体同学介绍自己的作品。于是,世外桃源的美好的生活就具体全面地展示出来了。这样一来不仅充实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而且锻炼了学生的想象能力。加上学生的解说,还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学生有了自己的情感体验,说出自己的体验并领悟了作品的内涵。
  景物描写要确立好观察角度。观察景物的角度有三:一是定点观察的角度,有按照景物的客观位置依序而写,有分别从景物的总体角度和各部分的角度进行描绘,即先总后分或先分后总。比如朱自清先生的名作《荷塘月色》中对荷塘的描写就是典范之作。二是动点观察的角度,随着观察者的移动,景物描写也随之变化。这种方法叫移步换景法。采用这种方法写景,一定要交待清楚自己的行踪,否则就会犯观察点不清楚的毛病,景多而乱,不成文章。还有一种角度是“散点观察”。它是根据描写的需要,把景物最为精华的部分汇集于一起。镜头可远近推拉,跳跃观察,对某些景物还可以采用不同的方位和角度观察,写起来比较自由,然而“散”并不等于“乱”,它虽不受时间和空间的制约,但也要按照逻辑顺序,不能想写什么就写什么,乱写一气。朱自清先生的《春》是写春景的,他将春草、春花、春风、春雨等美景汇于一篇文章之中,不受空间限制,也不存在移步换景,但却有内在逻辑,散而不乱。
  二、绘画使文章中说明部分更形象
  语文新课程提倡“语文教学应重视过程与体验,强调教学随机性,主张目标动态性”,“注重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促进学生持续发展”,“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说明的语言特点是准确、简明、浅显、易懂,其中准确是前提。在这个前提下,语言风格可以是平实的,也可以是生动活泼的。这里通过绘画可以将文章内容的体会更深刻。
  三、绘画使文章中说理部分更明确
  如《中国石拱桥》中体现桥的设计完全合乎科学原理,施工技术更是巧妙绝伦。说到了这座桥的四大特点是:(一)利于交通。“全桥只有一个大拱,桥洞不是普通半圆形,而是像一张弓,因而大拱上面的道路没有陡坡,便于车马上下” 。(二)不仅省料而且排水效果好。“大拱的两肩上,各有两个小拱。这是创造性的设计,不但节约了石料,减轻了桥身的重量,而且在河水暴涨的时候,还可以增加桥洞的过水量,减轻洪水对桥身的冲击。同时,拱上加拱,桥身也更美观”。(三)坚固耐用。“大拱由28道拱圈拼成,就像这么多同样形状的弓合拢在一起,作成了一个弧形的桥洞。每道拱圈都能独立支撑上面的重量,一道坏了,其他各道不致受到影响”。(四)结构优美。“全桥结构匀称,和四周景色配合得十分和谐;桥上的石栏石板也雕刻得古朴美观。
  其实这种设计的桥在农村是很常见的,要把它画出来很容易,但是就像唐朝张嘉贞说的 “人不知其所以为”。都认为太老土了。我让学生们把它画下来,结合自己身边的桥衬上周围充满色彩的环境,这种仅有石料的灰突突的桥更显它的高雅与魅力。也真正发现了他的设计水平之高,艺术价值之不朽,同学们也更加佩服我国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力量。达到了“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的目的。
  绘画是每个人都有的一种潜在的能力。在语文这种所具有的文字美、内涵深刻的学科,将绘画及时地引入,使文章的各种美具体形象地展现在学生的头脑中,能让学生更深入的理解文章的内涵,从而建立自己完整的认知结构。
  绘画是每个儿童都具有的能力,随着成长,这种能力好像在学生们的生活中逐渐淡去,再次激起他们的绘画欲是很容易的。无论画的好与坏,让学生们体会文章内容,在生活中发现知识,使学生有自己的情感体验,能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目的就达到了。“小画笔大世界”,让画笔将语文的世界描绘的更加绚丽。
  参考文献:
  1.《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2001年,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方明.陶行知教育名篇[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
  3.于漪.语文教学谈艺录[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7.
  • 【发布时间】2024/10/3 21:27:53
  • 【点击频次】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