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点文献
浅谈科学活动中幼儿自主探究能力的培养方法
【关键词】 ;
【正文】 摘 要:幼儿园的科学活动教育的宗旨是对幼儿进行科学素质的早期培养,掌握一定的科学知识和技能、思维方式,以及运用科学知识、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意识。幼儿通过在科学活动中培养自主探究能力,不仅能丰富幼儿有关自然界的知识,也能激发对自然的兴趣和关心,促使幼儿形成对周围的人和事务的正确态度。本文就如何在科学活动中培养幼儿的自主探究能力,提出一些方法给教师参考。
关键词:自主探索;科学活动:能力;培养方法
幼师要统筹安排好符合幼儿兴趣爱好的各种科学活动,并且在活动中充分考虑到提高幼儿们的主观能动性,以幼儿的意愿为主导,在一次次的科学活动中培养幼儿的自主探索能力。通过自身的言传身教,在活跃的教学氛围中努力培养幼儿对科学的兴趣和探索欲望,加强幼儿的自主探索能力。
一、择贴近幼儿生活的科学内容,引导幼儿自主探究
科学教育应密切联系幼儿的实际生活进行,利用身边常见的事物与现象作为科学探索的对象。如“空气”这一科学活动,在引导幼儿找空气时,我为幼儿投放了塑料袋、气球、空瓶子等材料,引导幼儿用塑料袋装空气,捏紧袋口,摸一摸、压一压袋子,感觉空气的存在,对着脸放开吹满气的气球口,感觉气流的冲击力。幼儿的一日生活丰富多彩,其中包含了许多科学教育的素材。如在“太阳和影子”活动中,怎样使自己的影子变长?又怎样变短?怎样才能使自己的影子消失?幼儿对影子产生了兴趣,他们相互商量、讨论和试验着,最后发现身体往往和太阳方向相反的一边倾斜。可以使影子变长、变短,跑到没有太阳的地方影子就消失了。经过一天好几次的记录,幼儿有了一个能知道时间的“太阳钟”。当幼儿在探索过程中遇到了困难,向教师寻求帮助时,教师可以巧妙地将孩子抛来的球抛回孩子。适时地把球抛回孩子,更能激发幼儿自主探究的兴趣和热情。
二、充分利用各种材料,提高动手操作的能力
新《纲要》中指出:提供丰富的可操作的材料,为每一个幼儿都能运用多种感官,多种方式进行探索活动的条件。材料能引起幼儿探究的兴趣,使幼儿产生摸一摸,做一做的愿望,因此准备适合的材料是幼儿探究动手的前提。材料来自生活,一物多用科学探究的材料除了一些必要的精密工具、仪器之外,更多的应该是我们身边常见的易得的材料,且选择也不是用完即丢,而应是能反复利用,一物多用的材料。这样不仅能使幼儿通过操作获得相关的科学知识,还能从小培养幼儿勤俭节约的美德。如利用农村特有的资源豆豆、种子、果实、棉花等农作物与幼儿一起进行科学种植活动,并引导幼儿随时将自己的发现记录下来。此外,还可以用这些材料进行分类、比较感知它们的特征。尝试自己磨豆浆、米粉。在幼儿操作的过程中,学会创造,学会发掘,从而使材料的价值更大。
三、分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促进幼儿对科学的主动探索
首先,放开双手,给幼儿充分自由探索的空间。要让幼儿成为学习的主体,是主动学习的学习者,而不是被动的知识接受器。教师应该大胆放手让幼儿充分操作,反复感知。面对幼儿操作中的失败,教师不要急于纠正、指导。而是要相信他们有能力认识和纠正自己的错误。在不断尝试中获得成功的体验。
其次,讲究提问技巧,鼓励幼儿多角度发现。在科学活动中,能否充分激发引起幼儿探索兴趣和探索欲望,关键在于教师是否善于提问。教师的问题要有层次性、目的性,一步一步地激发幼儿自己去探索、发现。有的时候在提出问题后,幼儿们就会纷纷说出自己的答案,我们不要立刻给予肯定或否定,而是引导他们把好奇心转化为进一步探索的动力,鼓励他们从多角度发现,每一种材料都尝试一下,在充分感知操作经验之后,让幼儿共同验证自己的答案是否正确。良好的提问技巧,能有效促进科学活动的开展。
再次,引导幼儿形象记录科学探索活动,积累探索经验。幼儿的思维特点决定了他们很难从大量的操作活动中得出比较完整、准确的知识经验。为此,我引导他们用自己的方式来记录探索活动的过程和结果,如用图画、数字、符号等进行简单的记录。这样幼儿在进行互相交流、讨论、分享经验时就能借助这一记录资料来归纳经验。教师也能从幼儿总结经验的过程中发现幼儿在活动中存在的问题和发展水平的不一。
四、记录和交流,总结探究过程
在科学活动中,记录信息,表达交流是两个非常重要的环节。幼儿把实验中的现象和探究结果用自己的方式记录下来,向同伴汇报自己的探究过程,并就某些问题展开交流讨论.这对于幼儿总结自己及别人的经历非常有益的。幼儿的自我总结,有助于幼儿加深理解和认识.幼儿在总结时,需要不断回忆探究过程,这是幼儿对自己操作的总结.它可以促使幼儿进一步考虑。集体交流,有助于幼儿学会合作学习。集体交流可以生动地再现每一位幼儿的探究过程,使幼儿从同伴的活动中受到启发,学到有益的经历和方法。集体交流可以帮助幼儿反思自己是怎样解决问题的,而同伴又是怎样解决问题的。从而促进幼儿互相学习,拓宽解决问题的思路。
培养幼儿的探索精神是科学教育的重要目标,在平时工作中我们要注重保护幼儿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激发他们的探索兴趣,让他们具有探索的权利,帮助他们从小养成科学探索精神,这样将会推动他们在以后的工作学习中更加努力的认识世界,探索世界,促进自身的发展。
关键词:自主探索;科学活动:能力;培养方法
幼师要统筹安排好符合幼儿兴趣爱好的各种科学活动,并且在活动中充分考虑到提高幼儿们的主观能动性,以幼儿的意愿为主导,在一次次的科学活动中培养幼儿的自主探索能力。通过自身的言传身教,在活跃的教学氛围中努力培养幼儿对科学的兴趣和探索欲望,加强幼儿的自主探索能力。
一、择贴近幼儿生活的科学内容,引导幼儿自主探究
科学教育应密切联系幼儿的实际生活进行,利用身边常见的事物与现象作为科学探索的对象。如“空气”这一科学活动,在引导幼儿找空气时,我为幼儿投放了塑料袋、气球、空瓶子等材料,引导幼儿用塑料袋装空气,捏紧袋口,摸一摸、压一压袋子,感觉空气的存在,对着脸放开吹满气的气球口,感觉气流的冲击力。幼儿的一日生活丰富多彩,其中包含了许多科学教育的素材。如在“太阳和影子”活动中,怎样使自己的影子变长?又怎样变短?怎样才能使自己的影子消失?幼儿对影子产生了兴趣,他们相互商量、讨论和试验着,最后发现身体往往和太阳方向相反的一边倾斜。可以使影子变长、变短,跑到没有太阳的地方影子就消失了。经过一天好几次的记录,幼儿有了一个能知道时间的“太阳钟”。当幼儿在探索过程中遇到了困难,向教师寻求帮助时,教师可以巧妙地将孩子抛来的球抛回孩子。适时地把球抛回孩子,更能激发幼儿自主探究的兴趣和热情。
二、充分利用各种材料,提高动手操作的能力
新《纲要》中指出:提供丰富的可操作的材料,为每一个幼儿都能运用多种感官,多种方式进行探索活动的条件。材料能引起幼儿探究的兴趣,使幼儿产生摸一摸,做一做的愿望,因此准备适合的材料是幼儿探究动手的前提。材料来自生活,一物多用科学探究的材料除了一些必要的精密工具、仪器之外,更多的应该是我们身边常见的易得的材料,且选择也不是用完即丢,而应是能反复利用,一物多用的材料。这样不仅能使幼儿通过操作获得相关的科学知识,还能从小培养幼儿勤俭节约的美德。如利用农村特有的资源豆豆、种子、果实、棉花等农作物与幼儿一起进行科学种植活动,并引导幼儿随时将自己的发现记录下来。此外,还可以用这些材料进行分类、比较感知它们的特征。尝试自己磨豆浆、米粉。在幼儿操作的过程中,学会创造,学会发掘,从而使材料的价值更大。
三、分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促进幼儿对科学的主动探索
首先,放开双手,给幼儿充分自由探索的空间。要让幼儿成为学习的主体,是主动学习的学习者,而不是被动的知识接受器。教师应该大胆放手让幼儿充分操作,反复感知。面对幼儿操作中的失败,教师不要急于纠正、指导。而是要相信他们有能力认识和纠正自己的错误。在不断尝试中获得成功的体验。
其次,讲究提问技巧,鼓励幼儿多角度发现。在科学活动中,能否充分激发引起幼儿探索兴趣和探索欲望,关键在于教师是否善于提问。教师的问题要有层次性、目的性,一步一步地激发幼儿自己去探索、发现。有的时候在提出问题后,幼儿们就会纷纷说出自己的答案,我们不要立刻给予肯定或否定,而是引导他们把好奇心转化为进一步探索的动力,鼓励他们从多角度发现,每一种材料都尝试一下,在充分感知操作经验之后,让幼儿共同验证自己的答案是否正确。良好的提问技巧,能有效促进科学活动的开展。
再次,引导幼儿形象记录科学探索活动,积累探索经验。幼儿的思维特点决定了他们很难从大量的操作活动中得出比较完整、准确的知识经验。为此,我引导他们用自己的方式来记录探索活动的过程和结果,如用图画、数字、符号等进行简单的记录。这样幼儿在进行互相交流、讨论、分享经验时就能借助这一记录资料来归纳经验。教师也能从幼儿总结经验的过程中发现幼儿在活动中存在的问题和发展水平的不一。
四、记录和交流,总结探究过程
在科学活动中,记录信息,表达交流是两个非常重要的环节。幼儿把实验中的现象和探究结果用自己的方式记录下来,向同伴汇报自己的探究过程,并就某些问题展开交流讨论.这对于幼儿总结自己及别人的经历非常有益的。幼儿的自我总结,有助于幼儿加深理解和认识.幼儿在总结时,需要不断回忆探究过程,这是幼儿对自己操作的总结.它可以促使幼儿进一步考虑。集体交流,有助于幼儿学会合作学习。集体交流可以生动地再现每一位幼儿的探究过程,使幼儿从同伴的活动中受到启发,学到有益的经历和方法。集体交流可以帮助幼儿反思自己是怎样解决问题的,而同伴又是怎样解决问题的。从而促进幼儿互相学习,拓宽解决问题的思路。
培养幼儿的探索精神是科学教育的重要目标,在平时工作中我们要注重保护幼儿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激发他们的探索兴趣,让他们具有探索的权利,帮助他们从小养成科学探索精神,这样将会推动他们在以后的工作学习中更加努力的认识世界,探索世界,促进自身的发展。
- 【发布时间】2024/10/3 21:26:05
- 【点击频次】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