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手机也能上知网 上手机知网,随时随地畅游知识海洋!请手机访问:wap.cnki.net

手机知网客户端
知识出版物超市平台推广
辞书大典广告

节点文献

新课程改革中语文教学的情感教育

 

【作者】 杨 静

【机构】

【摘要】

【关键词】
【正文】摘   要:学工作是引导学生披文而知“道”,披文而入“情”的工作,而“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情动而“理”也易明。因此,在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强调情感教育、情感激发是十分必要的。可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善于运用情感教育。新课标明确指出:在语文教学中,应“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感情、社会主义道德品质,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价值观,提高文化品味和审美情趣”,“培植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具有独立阅读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本文作者就“新课程背景下如何在语文教学中渗透情感教育”这一问题谈谈自己的见解。
  关键词:语文教学  新课程改革  情感教育
  前苏联教育家赞可夫说:“教学一旦触及学生的情感和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便能发挥其高度有效的作用。”心理学的研究也表明,儿童的情感易于被激发,且儿童的认识活动一旦有情感参与,他们认识世界更生动,更丰富,更深刻。小学语文课本中的文章大多是名家名篇,不仅语言优美,而且包含了丰富的思想情感,即使是一些说明文,也写得趣味盎然,引人入胜,隐含着作者的审美情趣。如何能使学生身临其境,受到感染,拨动情感之弦,使抽象语言文字的学习变得情趣盎然呢?
  一、语文学科的特点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语文学科的特点就在于以形象思维和情感思维为先导。语文课程蕴含着丰富的人文内容,对人们的精神领域产生着深广的影响,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学生随时受到语文材料的熏陶感染,并产生独特的体验。人文性和情感性决定了我们语文教师在课堂上要努力营造出动人的教学情境与氛围。情感是语文学习中理解和表达的心理基础。只有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才能准确地理解课文的思想感情和写法,才能细致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才能美化情怀完善人格。因此,语文教学必须重视情感教育,在教学活动中充分开发利用情感因素,扩宽学生的精神空间。
  二、情感的含义
  1、情感的含义。情感是指人在认识客观事物的过程中所引起的人对客观事物的某种态度的体验或感受。这是人对客观事物所产生的心理与态度上的反映。人们在与任何事物的接触中,总是会产生多种多样的情感。并非无动于衷,常常会产生满意或不满意,愉快或不愉快,热爱或厌恶,欣赏或遗憾等态度体验。
  2、情感对语文教学的意义。情感是人们对客观事物是否适合个人需要和社会需求而产生的态度体验。列宁说:“缺乏情感的认识便失去了认识的深入,人的思想只有被浓厚的情感渗透时,才能得到力量,引起积极的注意记忆和思维。”语文教学是情感性很强的工作,可以说,情感是教学中的润滑剂、催化剂,只有调动情感,学生才能乐于理解、接受、记忆和运用。语文教学的特殊性决定了我们教师有必要也有可能调动学生的情感。调动了学生的情感,必将有利于提高教学效果,也有利于学生晓之于理,动之于情,陶冶情操,从而提高语文水平。教学活动是具有强烈情感因素的行为,学生的情感、教师的情感都滲透其中,特别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情感因素扮演着相当重要的角色,我们教师能否发挥情感因素对于教学效果的好坏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所以我们要重视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也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学生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由于语文学科的特点,总会产生各种的情感。道德情感,即学生对祖国的自豪感和尊严感,对阶级的和民族的敌人的仇恨感,对社会的义务感、责任感,对朋友的友谊感等等;理智感,学生主要表现为对语文课程的兴趣、爱好和好奇心,并能体验到一种获得知识的乐趣。美感,即学生对事物的美丑所产生迷恋、欣赏、向往、害怕、逃避、厌恶等情绪。在语文教学中调动和利用情感因素的作用,激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将有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和感情素质,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增加对于所教内容的理解,从而达到提高教学效果的目的。
  三、当前语文教学存在的问题
  1、忽视情感教育,注重语文知识技能的传授。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要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必然首先要求教师钻研教材,对课文有深切的感悟,才可能将课文分析透彻。然而当我们把这些知识在课堂上落实时,却要面临另一种考验,我们语文教师可以讲授课文时语言思路清晰,教学过程有条不紊,然而往往我们看到的是学生提不起精神,课堂气氛不活跃。怎样才能激起学生的兴趣呢?怎样才能看到学生求知的热情呢?情感在此时实际就构成了我们语文课堂教学的基础。我们语文教师只有充分挖掘情感在教学中的感染作用,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引起他们对生命的领悟、触动学生的心灵,才会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
  2、教学手段与教学方法的单一,影响着情感教育的实施。有时我们教师为了完成教学任务和知识技巧的灌输,而没有及时调整教学手段与教学方法,这样无疑影响着发挥情感的感染作用。要挖掘教学中的情感,离不开结合教材的内容,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灵活运用多种多样的教学手段与教学方法,激起学生的情感。
  四、在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
  1、语言感染。人的情感是具有感染性的。在一定条件下,人的情感可以感染、相互影响,从而产生相同的情绪体验。
  2、音乐渲染。将音乐恰当地引入课堂也是拨动学生情感之弦的好方法。
  3、画面渲染。小学语文课文中的画面内容非常广泛,涉及到日月星辰,山川月流,花鸟鱼虫,林海雪原,古今建筑,风土人情,人文故事,童话故事等方面,它们无一不是经过精心挑选的珍品。
  4、实物演示。一幅幅画面吸引着学生,如果把生活中的事物拿给学生观察,就更能激发学生的情感。
  5、表演体验。体验指的是少年儿童通过自身的经历和实践,获得知识和能力的过程。语文课堂中尤其是作文教学中引进体验教学思想,有利于学生敞开心扉,倾吐真言。
  五、从发挥以情动人看对语文教师素质的要求
  1、语文教师要注重自身的情感影响,形成正确的教学观念。
  2、语文教师要加强教研能力,运用多种的教学手段与教学方法,充分挖掘教材中的情感因素,引导学生领悟情。
  3、语文教师要加强语言功底,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充分发挥语言的激情作用。
  总之,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情感教育是不容忽视的,这对语文教师的素质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使学生有情,首先就要语文教师自己有情,让学生从教(下转第44页)(上接第46页)师身上处处感受到一种无处不在的情绪感染,语文教师还必须在教学中以深厚的教育教学理论不断武装自己的思想头脑,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提高自己的教学语言水平,向学生传达出丰富的教学情感。语文教师将在情感这片天地中迎接更大的挑战。
  参考文献:
  1.汪潮;《试论语文教学中情感交流的基本理念》,中国小学语文教学论坛.
  2.陈家耀、杨宗义;《和小学教师谈儿童心理》,四川教育出版社.
  3.申继亮;《当代儿童青少年心理学的进展》,浙江教育出版社.
  4.彭小明;《“新课标”视野下的语文活动》,当代教育论坛.
  • 【发布时间】2024/6/28 15:54:35
  • 【点击频次】3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