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手机也能上知网 上手机知网,随时随地畅游知识海洋!请手机访问:wap.cnki.net

手机知网客户端
知识出版物超市平台推广
辞书大典广告

节点文献

浅谈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拓展阅读的策略

 

【作者】 章小蔓

【机构】

【摘要】

【关键词】
【正文】摘   要:在新课程改革十年之际,静下心来对当前小学语文课堂拓展阅读作一番审视,发现在教学中无效拓展、貌似拓展、过度拓展的现象时有发生。那么,如何使课堂拓展阅读更加有效呢?本文中,笔者从精选拓展内容、抓准拓展时机、巧用拓展方面等三个教学策略来探讨课堂拓展阅读的有效性。
  关键词: 拓展阅读    有效    策略
  新课程理念强调:在加大思维容量的同时,扩大有效信息量的传递,课文阅读与课外阅读要紧密结合;要指导学生到更广阔的阅读天地中获取信息,丰富知识,陶冶情操,要变“教教材”为“用教材”。在这样的背景下,课堂拓展应运而生,而且渐渐地成了一种自觉追求。那么,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如何运用科学的教学策略,提高教学效果呢?下面结合教学实践,谈谈自己的几点认识。
  一、“精”——精选拓展阅读的内容
  小学语文教材是重要的课程资源,但是,“教材无非是例子”,我们应该紧扣教材,但又不能拘泥于教材。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教材,为了拓宽学生的视野,为了打开学生的思维通道,必要时,必要处,我们要善于结合教材进行适当的联系和拓宽,精选拓展阅读的内容,让教材成为一个个最佳的资源生长点。
  1.活用资料袋
  人教版小学语文实验教科书许多课文的后面都安排了“资料袋”,资料袋不是“单纯的资料”,而是课文学习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很好的拓展阅读内容。教师研读教材之后,分析每一个资料袋的作用,将资料袋的使用与课文的学习结合起来,引导学生用好资料袋,使其“物尽其用”。 如执教《那片绿绿的爬山虎》一课时,充分利用资料袋中《一幅画像》的修改文,引导学生阅读,让学生更加深刻地体会到叶老堪称楷模的人品,效果颇佳;教学了《卡罗纳》一课后,结合课后的“资料袋”,指导学生去读《爱的教育》,并专门安排一节课,进行交流活动,学生踊跃发言,畅谈读书感受。资料袋的拓展阅读,其目的在于引导学生更加主动地了解与课文有关的信息,拓展学生的视野,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同时也增强学习的趣味性。用好资料袋,是开启阅读之门的一把金钥匙。
  2.重视课外书屋
  人教版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在高年段配合单元专题设立“课外书屋”这一栏目,其着力推荐的书,大都来自课标“关于课外读物的建议”中所推荐的书目,是适合学生儿童阅读年龄、阅读层次、阅读兴趣的书。其目的在于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使学生养成课外阅读的好习惯。我们可以巧妙地利用“课外书屋”中推荐的儿童文学名著,有效地牵引孩子阅读经典名著。如十二册教材“课外书屋”中郑重推荐的书目是加拿大女作家蒙哥玛丽的《绿山墙的安妮》。
  3.关注写作背景
  小学语文课本中的课文文质兼美,不乏名家名篇。学生正是在品味语文魅力的同时,与作家进行着亲密的接触。从《母鸡》中认识作家老舍,从《穷人》中初识俄国作家列夫?托尔斯泰。从《鸟的天堂》中熟识巴金爷爷……这些丰富的资源为学生深入了解古今中外的名家奠定了基础。每一个作家成功的背后都有许多动人心弦的故事,催人奋进。教师在学文的基础上要进一步引领学生拓展阅读作者传记以及作者其他作品,让名家名作在孩子们的脑海中扎根。
  二、“准”——找准拓展阅读的时机
  对文本的拓展应该是原有文本的拓展和延伸,这决定了拓展教学只能是阅读教学中的一种“辅助环节”。它应该融合在课堂教学的每一个环节中并服务于文本的解读,所以要求我们在进行拓展阅读时能根据教学的需要、学生的实际找准能进行拓展的时机。基于此,教师可选择如下时机进行拓展: 
  1.课前拓展:心理学研究发现,“当教学内容能够用多种信息来呈现时,学生会学得更好。”课前让学生搜集相关资料,了解课文的写作背景,了解作者的相关信息,阅读与课文内容相关的知识,有利于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为更好地学习课文储备能量。
  2.课中拓展:阅读教学过程中,学生经常会遇到疑难,教师如果适时地利用拓展性阅读材料,能够很好地帮助学生走进文本,与作者进行心灵的对话,从而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3.课后拓展:“大语文”理念下的课堂教学不是一个圆形的完整结构,学完了课文并不意味着知识学习的结束。教师要有强烈的课程资源意识,一篇课文学完后,当学生意犹未尽、悬而未决的时候,教师要有针对性、有计划地向他们推荐相关的课外读物,使阅读向课外、课后延伸,并及时地进行反馈、交流,如学完《花的勇气》可推荐学生阅读《维也纳春天的三个画面》。这样,有利于最大限度地去开发课程资源,促进课内外学习和运用的结合,调动学生学习运用语文的积极性,并不断扩大语文学习的视野。
  三、“巧”——巧用拓展阅读的方法
  1.以人为本,激发兴趣
  拓展阅读教学是为了增强学生的文本体验,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优化学生学习的环境,训练学生的思维品质,提高阅读教学的效率。首先,方法的选择上要做到“以人为本”,在“巧”字上下功夫。要充分考虑到小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及其特点,有针对性地进行拓展。具体说就是立足于学生情感上喜欢、感兴趣、可接受、乐于主动参与的拓展点来进行拓展,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激发他们的主动学习、独立拓展、积极思考、勇于表达、努力创造的热情。
  2.以“本”为本,适度拓展
  教材是“本”,任何拓展都应是在教材基础上的拓展,任何拓展都不能背离教材的“规定”, 即“以本为本”。要求教师在带领学生进行拓展时,要深挖教材,紧扣课本,以教材、课本为中心,向四处辐射、发散,以教材,课本为基础,求高、求新、求深。切忌抛开教材和课本,去进行漫无目的的、梦游式的、放风筝式的瞎拓展。以“本”为本,适度拓展,在教学中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课改的今天,我觉得作为年轻教师应遵循一句话“语文学习的广阔天地在课外,但语文教学的圣坛无疑在课内。”在小学语文拓展阅读教学中精选拓展内容,抓准拓展时机,巧用拓展方法,落实拓展载体,抓住教材与课外读物中存在的联系点,全面辐射,巧妙拓展,让学生发育在课内,得益于课外,以“外”养“内”让拓展阅读真正走在语文的路上,那么,语文阅读的课堂一定会充满着生机,洋溢着智慧的火花。
  参考文献:
  [1]吕相金.为课堂锦上添花——小学语文课堂拓展性阅读探微[J],素质教育论坛, 2008,(1).
      [2]江春妹.浅谈小学语文课堂拓展阅读的误区及对策[J],小学教学参考,2010,(12).
  • 【发布时间】2024/6/28 15:53:36
  • 【点击频次】3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