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点文献
课有“度”,才出彩
【关键词】 ;
【正文】好课如海鲜,烹海鲜时,火过了,鱼会焦;火不过,鱼不熟。盐多太咸,盐少太淡。椒多则辣,椒少无味。只有高明的厨师,才能做出色香味俱全的美味。
上课亦然,一个优秀的教师,也只有把握好课的“度”,才能上出一堂堂色香味俱全的好课来。
一、课堂引领有“度”
《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但在课堂教学中,“平等对话”并不是一种容易把握的情形。如在《一夜的工作》一课的教学中,有一位教师是这样引领的:
老师先引导学生朗诵课文,边读边思考,再用一个词语来概括:在自己心目中总理的这一夜,是( )的一夜?
反馈时,学生们谈了各自的感受,有认为这是一个劳苦的夜,简朴的夜,繁忙的一夜,为国为民的一夜,不辞辛苦的一夜,认真负责的一夜,艰苦朴素的一夜,任劳任怨的一夜,极其简单的一夜……学生从文中找出相关的句子读给同学们听,教师随机点拨,并一一板书。
在此基础上,教师用富有感染力的过渡语引导学生感受文本,用波浪线画出感触特别深的词句,再一次走进总理的一夜。
没有空洞的说教,没有强制的牵引,课堂里有的只是真切的对话,深切的感悟。文字的滋味,学生自己咀嚼;作品的情思美感,学生自己感受;人物品质的高大,学生自己体验。教师只是作为“平等中的首席”,对学生的回答进行评价点拨,把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入。
一个优秀的引领者,首先应该扮演好“平等中的首席”这一角色,把握好“牵引”和“对话”之间的度,这样才能在课堂上展开热烈对话,在无形中引领。
二、文本再现有“度”
《再见了,亲人》的教学在继续,孩子们的情感在激荡,听课者的泪花在泛起。不是煽情,而是动心。
窦老师的语言是动人的,但她的课堂组织更是精彩,让我们不妨重温其中的一个片段:
师:你们这边(指左边同学)是志愿军,这边(指右边同学)是朝鲜人民;你们就这样一句接着一句不停地向对方诵别。你们(指左边同学)读课文的最后三个自然段,你们(指右边同学)就读课件中的三段。
(教师指挥,学生扮演不同角色互相对读,此起彼伏,气氛感人。)
师:(课件播放火车开动的情景)车轮滚滚,列车在走,情却不走,心里想的还是亲人!一边是志愿军,一边还是朝鲜人民,他们的告别一声叠过一声,千言万语化作了一句话——
生:再见了!再见了!
师:(指刚才扮演的两组)一边还是志愿军,一边还是朝鲜人民,你们的告别声叠叠起伏,一浪高过一浪。(教师用手势指挥。两组学生在“再见了,亲人”的声音重叠中,在火车声的渐渐远去中,在老师的指挥中,声音越来越弱……听课教师掌声响起)
师:历史的车轮走过,但最终沉淀在我们心中,让我们永远铭记的是这声音——
生:亲人!
师:带着刚才的体会,把志愿军和朝鲜人民的深厚友谊再来读一读。(读略)
窦老师就如一位高明的指挥,又似一名出色的导演,她运筹帷幄,调动并调节着全体“演员”(学生)的情感,步步深入又分寸准确地体验并演绎着文本丰富的深层信息,把文本再现的度把握的分毫不差。整个教学呈现一种规律性的变化,构成了美妙的节奏感。既有舒缓的“散板”,又有激奋的“快板”,叫人全身心沉浸。这种无意识状态下的全力投入正是我们要努力寻觅的课堂生活!
三、现场生成有“度”
精彩的课堂离不开“预设”,也不能没有“生成”。“生成”“对话”是新课标实行以来,用来描述课堂教学的两个高频词。尤其是“生成”,更是成了检验课堂教学有无创新的一个重要指标。
但“生成”又像一把双刃剑,把握不好可能会伤了自己。在有些课堂上,教师盲目追求“生成”,竟让一些不着边际的高谈阔论成了香饽饽。这是对课堂生成的一种误解。事实上,并不是所有的“生成”的苗头都值得教师大书特书,而是要老师有一双慧眼,有一颗睿智的心,去捕捉那瞬间有价值的闪亮点。
教学《渔歌子》这首诗,在课快要结束的时候,孩子们提出了一个出人意料的问题:平常下了雨,人们都是急着往家赶,可作者为什么却说“斜风细雨不须归”呢?仔细一想,这个问题的确让人有些费解,因为作者的行为太不合常理。可自己的备课中,也没有涉及到这方面的内容。我决定让孩子们联系上面的诗句,自己去探寻问题的答案。
这下教室里可热闹了,孩子们你一言我一语地发表起意见来。
“依我看,”王佳成慢条斯理地开口了,“他肯定是被这里的美景吸引住了。你瞧,西塞山、白鹭、桃花、流水,这是多美的景色呀!”
“有道理!面对如此的美景,还怕这点儿小雨?”我称赞道。
“我不同意!”一个小男孩站了起来,“作者不是说得很明白吗?‘桃花流水鳜鱼肥’,这充分说明,这个渔翁嘴巴特别馋,他是想吃那鲜美的鳜鱼呢!想吃鱼,他就肯定不怕下雨。”
我频频点头说:“理由充分。看来,这诗中蕴含的意思还有许多呢!”
“我还有不同的想法,说不定,作者并不是真的想吃鱼,而是他本身就很喜欢钓鱼。当你喜欢一样东西的时候,你还在乎下雨吗?就比如我,特别爱读书,有时连饭也顾不上吃,这和钓鱼是一个道理。”
“大家还记得那个‘姜太公钓鱼’的故事吗?姜太公用直钩钓鱼,目的就是想引起别人的注意,希望得到别人的赏识、重用。说不定,作者也是出于这个目的在雨中钓鱼呢!说想吃鳜鱼,只是一个借口罢了!”
……
精彩的“生成”,看似“信手捏来”,实际上是一个老师综合素质的显现!面对课堂瞬间即逝的“生成性”资源,我们既不能弃之不理,也不能信马由缰,而要精心筛选,合理点化,才能使细沙变黄铜。
四、课外拓展有“度”
语文的外延是社会生活,教师在教学中要有意识地调动学生的生活体验和阅读经验,自觉开发和利用语文课程资源,把语文的触角延伸到课外。
拓展的本质是指导学生进行大量的课外读写。但语文课堂里的延伸必须适度,应该把主要精力放在深入理解和把握课文上。
学生在课外收集的资料,并不是一定要在课堂上交流的。这时教师的整合和引领就显得非常重要,是画蛇添足还是画龙点睛,就在此一举。
有位教师执教《四个太阳》一课,结课时是这样拓展延伸的:
(师播放课件《种太阳》并深情地描述《种太阳》的歌词:我有一个美丽的愿望,长大后播种……让我们一起拍手感受美好的心愿吧!)
师:我想我们小朋友也一定有美好的愿望!你想画个怎样的太阳送给谁?为什么要送给他?
课件出示:“我想画个——的太阳,送给 ——,让 —— 。”
生:我想画个快乐的太阳,送给我们自己,让我们永远快活.......
课程资源的有效开发和利用,课内外的适度延伸拓展,可以让语文充盈而丰富!案例中教师恰到好处的引领延伸,学生情真意切的发言,不是让课堂变得更加美妙么?
“刻舟求剑,固而不通;胶栓鼓瑟,拘而不化。”再好的东西,如果把握不好度,就会适得其反。因此,只有把握好课堂教学中的“度”,才能绽放出绚烂的光彩。
上课亦然,一个优秀的教师,也只有把握好课的“度”,才能上出一堂堂色香味俱全的好课来。
一、课堂引领有“度”
《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但在课堂教学中,“平等对话”并不是一种容易把握的情形。如在《一夜的工作》一课的教学中,有一位教师是这样引领的:
老师先引导学生朗诵课文,边读边思考,再用一个词语来概括:在自己心目中总理的这一夜,是( )的一夜?
反馈时,学生们谈了各自的感受,有认为这是一个劳苦的夜,简朴的夜,繁忙的一夜,为国为民的一夜,不辞辛苦的一夜,认真负责的一夜,艰苦朴素的一夜,任劳任怨的一夜,极其简单的一夜……学生从文中找出相关的句子读给同学们听,教师随机点拨,并一一板书。
在此基础上,教师用富有感染力的过渡语引导学生感受文本,用波浪线画出感触特别深的词句,再一次走进总理的一夜。
没有空洞的说教,没有强制的牵引,课堂里有的只是真切的对话,深切的感悟。文字的滋味,学生自己咀嚼;作品的情思美感,学生自己感受;人物品质的高大,学生自己体验。教师只是作为“平等中的首席”,对学生的回答进行评价点拨,把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入。
一个优秀的引领者,首先应该扮演好“平等中的首席”这一角色,把握好“牵引”和“对话”之间的度,这样才能在课堂上展开热烈对话,在无形中引领。
二、文本再现有“度”
《再见了,亲人》的教学在继续,孩子们的情感在激荡,听课者的泪花在泛起。不是煽情,而是动心。
窦老师的语言是动人的,但她的课堂组织更是精彩,让我们不妨重温其中的一个片段:
师:你们这边(指左边同学)是志愿军,这边(指右边同学)是朝鲜人民;你们就这样一句接着一句不停地向对方诵别。你们(指左边同学)读课文的最后三个自然段,你们(指右边同学)就读课件中的三段。
(教师指挥,学生扮演不同角色互相对读,此起彼伏,气氛感人。)
师:(课件播放火车开动的情景)车轮滚滚,列车在走,情却不走,心里想的还是亲人!一边是志愿军,一边还是朝鲜人民,他们的告别一声叠过一声,千言万语化作了一句话——
生:再见了!再见了!
师:(指刚才扮演的两组)一边还是志愿军,一边还是朝鲜人民,你们的告别声叠叠起伏,一浪高过一浪。(教师用手势指挥。两组学生在“再见了,亲人”的声音重叠中,在火车声的渐渐远去中,在老师的指挥中,声音越来越弱……听课教师掌声响起)
师:历史的车轮走过,但最终沉淀在我们心中,让我们永远铭记的是这声音——
生:亲人!
师:带着刚才的体会,把志愿军和朝鲜人民的深厚友谊再来读一读。(读略)
窦老师就如一位高明的指挥,又似一名出色的导演,她运筹帷幄,调动并调节着全体“演员”(学生)的情感,步步深入又分寸准确地体验并演绎着文本丰富的深层信息,把文本再现的度把握的分毫不差。整个教学呈现一种规律性的变化,构成了美妙的节奏感。既有舒缓的“散板”,又有激奋的“快板”,叫人全身心沉浸。这种无意识状态下的全力投入正是我们要努力寻觅的课堂生活!
三、现场生成有“度”
精彩的课堂离不开“预设”,也不能没有“生成”。“生成”“对话”是新课标实行以来,用来描述课堂教学的两个高频词。尤其是“生成”,更是成了检验课堂教学有无创新的一个重要指标。
但“生成”又像一把双刃剑,把握不好可能会伤了自己。在有些课堂上,教师盲目追求“生成”,竟让一些不着边际的高谈阔论成了香饽饽。这是对课堂生成的一种误解。事实上,并不是所有的“生成”的苗头都值得教师大书特书,而是要老师有一双慧眼,有一颗睿智的心,去捕捉那瞬间有价值的闪亮点。
教学《渔歌子》这首诗,在课快要结束的时候,孩子们提出了一个出人意料的问题:平常下了雨,人们都是急着往家赶,可作者为什么却说“斜风细雨不须归”呢?仔细一想,这个问题的确让人有些费解,因为作者的行为太不合常理。可自己的备课中,也没有涉及到这方面的内容。我决定让孩子们联系上面的诗句,自己去探寻问题的答案。
这下教室里可热闹了,孩子们你一言我一语地发表起意见来。
“依我看,”王佳成慢条斯理地开口了,“他肯定是被这里的美景吸引住了。你瞧,西塞山、白鹭、桃花、流水,这是多美的景色呀!”
“有道理!面对如此的美景,还怕这点儿小雨?”我称赞道。
“我不同意!”一个小男孩站了起来,“作者不是说得很明白吗?‘桃花流水鳜鱼肥’,这充分说明,这个渔翁嘴巴特别馋,他是想吃那鲜美的鳜鱼呢!想吃鱼,他就肯定不怕下雨。”
我频频点头说:“理由充分。看来,这诗中蕴含的意思还有许多呢!”
“我还有不同的想法,说不定,作者并不是真的想吃鱼,而是他本身就很喜欢钓鱼。当你喜欢一样东西的时候,你还在乎下雨吗?就比如我,特别爱读书,有时连饭也顾不上吃,这和钓鱼是一个道理。”
“大家还记得那个‘姜太公钓鱼’的故事吗?姜太公用直钩钓鱼,目的就是想引起别人的注意,希望得到别人的赏识、重用。说不定,作者也是出于这个目的在雨中钓鱼呢!说想吃鳜鱼,只是一个借口罢了!”
……
精彩的“生成”,看似“信手捏来”,实际上是一个老师综合素质的显现!面对课堂瞬间即逝的“生成性”资源,我们既不能弃之不理,也不能信马由缰,而要精心筛选,合理点化,才能使细沙变黄铜。
四、课外拓展有“度”
语文的外延是社会生活,教师在教学中要有意识地调动学生的生活体验和阅读经验,自觉开发和利用语文课程资源,把语文的触角延伸到课外。
拓展的本质是指导学生进行大量的课外读写。但语文课堂里的延伸必须适度,应该把主要精力放在深入理解和把握课文上。
学生在课外收集的资料,并不是一定要在课堂上交流的。这时教师的整合和引领就显得非常重要,是画蛇添足还是画龙点睛,就在此一举。
有位教师执教《四个太阳》一课,结课时是这样拓展延伸的:
(师播放课件《种太阳》并深情地描述《种太阳》的歌词:我有一个美丽的愿望,长大后播种……让我们一起拍手感受美好的心愿吧!)
师:我想我们小朋友也一定有美好的愿望!你想画个怎样的太阳送给谁?为什么要送给他?
课件出示:“我想画个——的太阳,送给 ——,让 —— 。”
生:我想画个快乐的太阳,送给我们自己,让我们永远快活.......
课程资源的有效开发和利用,课内外的适度延伸拓展,可以让语文充盈而丰富!案例中教师恰到好处的引领延伸,学生情真意切的发言,不是让课堂变得更加美妙么?
“刻舟求剑,固而不通;胶栓鼓瑟,拘而不化。”再好的东西,如果把握不好度,就会适得其反。因此,只有把握好课堂教学中的“度”,才能绽放出绚烂的光彩。
- 【发布时间】2024/6/28 15:42:41
- 【点击频次】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