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手机也能上知网 上手机知网,随时随地畅游知识海洋!请手机访问:wap.cnki.net

手机知网客户端
知识出版物超市平台推广
辞书大典广告

节点文献

追求课堂教学的精彩也要有“度”

 

【作者】 崔 芳

【机构】 神木第一小学

【摘要】

【关键词】
【正文】摘   要:新课程理念下的数学课堂教学,不论是问题情境的创设,还是自主、合作及一些其它的探究学习方式,我们都要远离一些形式的浮躁,要把握好一个“度”,使我们的数学课堂真正有效。
  关键词:课堂教学  精彩  有度
  新课程实施已经好几年了,老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行为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我们的数学课堂一反以往的乏味局面,变得活跃精彩起来。然而随着课改的深入,我们也清醒地看到,新课程理念下的数学课堂教学过于“精彩”了,简直就像一场戏,热闹非凡。课堂活而无序,学生在课堂上过度活跃,难以把握。在这样的氛围当中,想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听、说、思的习惯,使课堂教学高效,就成为难以实现的目标了。因此我们追求数学课堂的精彩也要有“度”。
  一、创设情境——不要过分追求“精彩生动”偏离了实效性。
  随着课改的不断深入,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创设最佳的问题情境,已成为我们一线教师投身课改追求的一种时尚和潮流。它不仅调动了学生对学习的热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为学生营造了一个提出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现实情境,促进了学生对“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的体验。但现在我们创设的问题情境似乎越来越精彩生动了,似乎也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真情实感”,但却偏离了实效性。曾听到过这样一节《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教学片断,案例如下:课始,教师播放了新疆吐鲁番葡萄沟、火焰山等风景区的好多风光片(约2分钟)。
  师:吐鲁番的风景美吗?
  焟:太美了……..(学生纷纷自豪的赞美,约2分钟)
  师:今天老师就带大家一起去吐鲁番风景区游玩,好吗?
  生:太好了!
  (课件出示:吐鲁番到葡萄沟乘公共汽车要4/5小时,葡萄沟到火焰山1/2小时)
  师:我们在路上需要多少小时?你们能自己解决吗?…
  在本案例中不难看出激发学生探究分数加减法的兴趣和体验它在生活中的作用,才是创设情境的最终目标。而教材却偏离它,让学生产生了游玩的情绪体验,致使这优美的情境并没有真正调动学生探究数学问题的兴趣。因此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并不在乎情境的华丽生动,也不在于问题提出方式的“与众不同”,而在于学生有无对数学问题做出反应,能否使学生产生认识冲突,产生困惑、矛盾等情绪体验,使情境真正服务于学生的学习。
  二、自主探究——不要过分追求“自主”忽视了能力培养
  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把“提出问题、探究问题”的权利和机会还给学生,这是新课程倡导的学习方式之一。它符合小学生求知、好玩、好表现的心理特征,促进了学生个性的发展。但在频繁的运用中,我们似乎高估了学生的能力,致使学生探究的问题越来越难。这是一节六年级我执教的《圆柱的体积计算》案例:
  师:圆柱有大有小,你们觉得圆柱的大小可能跟圆柱的什么有关呢?
  生:圆柱的底面积和高。
  生:我知道,圆柱的体积等于底面积乘以高。
  师:你已经知道了圆柱的体积计算公式,真了不起。 那我们怎样来理解和证明它呢?
  生:可以把圆柱沿底面半径等分成几份,然后把它拼成一个近似的长方体。
  师:你的方法真不错。现在请同学们利用学具来验证一下圆柱的体积计算公式。
  (学生自主探究,教师巡视)。
  师:你们有什么发现?
  (学生漠然,继续探究,只有少数学生举起了小手。)
  本节课中,在学生说出圆柱体的体积计算公式后,我就改变传统的教法,直接引导学生理解和证明公式,想法很好。但在组织自主探究时,我疏忽了学生的能力所限,问题放得太大、太深,以致学生在充足的时间下也无法自主地证明公式,出现了冷场现象。把圆柱拼成了一个近似的长方体,长方体摆放方位的不同(横、竖、侧),就有不同的推导方法,而让一个知识、经验能力有限的小学生在没有教师指导的情况下对这个问题进行自主探究,能行吗?因此,自主探究的“知识难度”要符合学生的实际,以促使学生获得成功,进而使学生的内心真正体验到探究的快乐,逐步形成探究与创新的意识。
  三、合作交流——不要过分追求“群体智慧”忽略了学生“独立思考"
  合作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显得越来越重要了,动手实践、合作交流成了学校教育的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它也是新课程标准的精髓理念之一。但在课堂教学中,合作交流是否用得合理呢?有没有流于形式或放任自流呢?请看《一个数除以分数》案例:
  多媒体出示:一辆汽车2/5小时行驶18千米,1小时行驶多少千米?当学生列出算式后,老师就提问:这题该怎样计算呢?请同学们分组合作研究。我认真倾听了其中一组的讨论。在这一组中,有一位同学很快提出把分数转化成小数再进行计算,有两位同学不假思索就附和了,只有一个同学提出把它转化成乘以它的倒数来计算,但并没有得到其他同学的认可,还有一位同学则始终没有说一句话,最终以少数服从多数通过了解决方案,合作也很快结束了。
  本案例中,老师本想通过合作交流,让学生利用群体智慧探究出一个数除以分数的最佳解题方案,但在合作交流前缺少了让学生独立思考、静思默想的过程,致使中等生、差生在合作讨论中没有思考时间,只能成为一个倾听者和附和者,从而使整个合作交流过程成了优生的权威发言场所,这样的合作交流也就失去了它应有的价值。因此,在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到创新能力时,我们也不能丢失传统的独立思考和静思默想。
  四、发表见解——不要过分追求“开放”疏忽了交流与优化
  尊重学生的个性、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是新课程标准的一个亮点。它是培养学生探究能力和创新能力的一个有效平台,也是提升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一个有效途径。但在教学中,我们似乎过分追求了问题解决方法的多样化,而忽视了方法之间的交流和优化。请看《乘法的简便计算》案例:
  教师出示例题:48×25,学生在组内交流的基础上进行全班交流。
  师:谁能把你们的方法说一说?
  生1:我是把48分成12乘4来计算的。48×25=12×(4×25)=1200。
  生2:我把25分成了5×5,48×25=48×5×5=1200。
  生3:48×25=8×25×6=1200。
  生4:我把48分成了40+8,48×25=(40+8)×25=40×25+8×25=1200。
  生5:我是根据积不变规律来计算的。48×25=48×100÷4=1200。
  ……….
  师:同学们太棒了。想出了这么多方法,以后你们愿意用哪种方法就用哪种方法。
  本案例,学生的解题方法似乎非常多,但细细分析无非是:从加法交换律、结合律来考虑;从乘法分配律来考虑;从积不变规律来考虑。但老师似乎遗忘了引导学生对这些方法进行沟通与比较,以及对这些方法的合理性优化的认识,致使学生对这些方法的理解迷迷糊糊,甚至有的学生一点也不懂。因此,我们要正确理解“开放”,要散中有聚。让每个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都得到发展,这才是我们教学的目的。
  五、多元综合——不能过分追求“学科整合”丢失数学的本质
  这是一堂低年级的数学课“认识左右”。教师在设计教学过程时,重点突出了课程的整合性,着力想把数学与体育、美术、音乐等学科进行有机的整合,期间既有体育课的活动内容:整队、稍息、立正、向左向右转、向左向右看齐等;又有音乐课的活动内容:听音乐表演《健康歌》;还有美术课活动内容:将各种素材贴画展示。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得到了解放,无拘无束,活动得相当开心。
  这节课上得异常开放、精彩,很有新意。但是透过热闹与精彩,我们依然能感受到学生在这样一堂综合课中,应有的数学思考是不充分的。如对“左右位置的确定会因参照物的不同而不同”这个疑难点有很多学生并没有深刻的体会。
  我认为,数学课在追求热闹的同时,不能丢失数学的本质,即数学思考、数学味。教师在设计各种活动形式时,要做到以下几点:
  1、备课时一定要准确把握教材的科学体系与逻辑结构,把握住教材的重难点。
  2、活动要简明,目的明确,可操作。
  3、活动要真正有利于学生理解掌握、运用数学知识和概念,并能在活动中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4、教师要注意提醒、要求学生对活动进行反思、体验,总结提炼活动中的数学思考过程与数学规律。这样,我们才不至于“迷失”双眼,才能找到真正属于数学的春天。
  六、动态生成——不能过分追求“思维发散”要做到适时“点睛”
  这是一位教师在教学“角的认识”时的一个片断。
  师:手电筒、太阳等射出的光线,我们都可以把它们看成是射线。
  生1:老师,我认为知识是直线。因为直线是无限长的,而知识也是无止境的。
  生2:不,知识是射线。我们学习的知识总是有个起点,而这个起点无限延伸。
  生3:我认为知识是线段,一个人的学习总是有始有终。因为人的生命是有限的。
  生4:我觉得知识既不是线段也不是射线、直线,它应该是一种曲线,因为学习并不是一帆风顺的。
  生5:不能这么说。学习不是一帆风顺的,只是说明学习知识的过程是曲线,而知识在学习过程中只会一点一点地增长,应该是直的。
  生6:我觉得人的头发也是一条射线。
  生7:不对,头发长长会弯的!
  ………
  (课堂上学生你一言我一语,教师由着学生进行自由讨论,大概讨论了5分钟。)
  在这个教学过程中,教师把学生的“旁逸斜出”作为一个动态生成的资源,任由学生自由辩驳。学生们天马行空般地进行思维,思维一个比一个奇怪,表现出很强的发散性思维。但仔细一想,本堂课的重头戏是认识角的形成、角的特征,教师似乎并不在意,任由学生信马由缰,让宝贵的学的时间就此流失。
  的确,在新课程下的数学课堂教学中不乏许多动态生成的精彩之处。教师可随着情况的变化有效地采用不同的处理方法,使一些无法预料的事件呈现出不同的价值,使课堂呈现出勃勃的生机。然而究竟何谓“生成”,是不是课堂上学生提出一个教师意想不到的问题、说出一种标新立异的思考或算法就算是“生成”呢?我觉得这只是对“生成”的一种片面理解。正因如此,许多教师在课堂上往往会刻意追求“生成”,甚至会被学生牵扯着鼻子走。
  那么,我们怎样才能在课堂上灵活地掌握学生的“动态生成”呢?我认为这仍然要把握一个“度”,即必须适时“点睛”,这个“睛”就是教学目标。首先,“动态生成”必须与教学预设相辅相成,形成一对矛盾的统一体。我们切不可以认为,要“动态生成”就可以淡化预设,同时我们又要不断提高驾驭课堂的能力,运用教学机智,有效落实教学目标;其次,强调“动态生成”必须把握住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教学是一种教师价值引导和学生自主建构相统一的活动,如果过分强调前者教学就会成为强制灌输的活动;而过分强调后者,教学就会沦为一种信马由缰的活动,教师在课堂教学的进程中,“应该通过重复、确认、淡化等方法很好地把握课程的前进方向,而不是放任自流”(郑毓信语)。只有把握好一个“度”,有效的课堂才会有一个基本的保障,我们的教师才不会被学生的意外“生成”而搞得迷失方向。
  • 【发布时间】2024/6/28 15:41:26
  • 【点击频次】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