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点文献
教会观察,参与感知——中学作文教学改革的一些尝试
【关键词】 ;
【正文】 作文是语文素质的重要部分,同样地,作文教学也是语文教学中所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环节。叶圣陶先生讲过:“写作和阅读比较起来,尤其偏重于技术方面。凡是技术,没有不需要反复磨练的。”但“作文难”,“怕作文”,是中学生们的普遍感受。作为一名语文教师,除了教好书本的语文知识外,还应当了解中学生的心理和思想,教会他们观察,指导他们有效地、乐意地进行写作。
但长期以来,作文教学中都存在着这样一种倾向:教师只重视对学生进行形式和技术的训练,忽视了对学生感知能力的培养;只重视作文后语言章法的详细评改,忽视了作文前应如何指导学生观察和参与作文的感知过程。结果,教师如同一个不善指导滑冰的教练,只忙于搀扶一个个跌倒的孩子,而总是扶起了有跌倒。这种教师劳于搀扶,学生苦于跌倒的训练,把作文教学带入困境。
几经实践,我认识到了在作文教学中教师应教会学生观察,然后参与学生感知过程,对学生提高作文水平的重要性。下面就本人的尝试,谈一谈自己的看法:
一、 教会学生对景物、人物、事物的观察。
教师指导学生对物的观察要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学生作文时最苦恼的是没有什么可写的,也就是我们说没材料可写。这问题是怎样造成的?绝大部分的学生是因为平时对身边的人和事、物没有进行细致的观察所致,就如艺术创作。绘画等,都离不开观察,创作者凡是能做到观察仔细的,作品就显得生动,栩栩如生。教学中,尝试一下改变作文训练的环境,或者说改变一下训练的场地,对于提高学生作文水平来说,是很重要的。例如有一次,我叫学生写一篇介绍我们学校的说明文。开始,有许多学生仿写作文选上的,随便抄袭一篇就交上来,与自己的校园情况一点也不相符,内容也豪无生机。后来,我利用课余活动时间,带领同学们有顺序地观察了整个校园,并叫他们如实写下观察所得,列好观察提纲,再整理成篇。通过观察之后,学生们真正认识了校园的真实面目,再重新写起这篇作文时,就写得真实而具体了,不会再干巴巴了。
二、 指导学生掌握并运用感知规律。
文章是作者对客观事物感知的结果,感知的深浅直接影响着文章的有劣。因此,善用感知器官,把握感知规律,加深感知印象,升发感知效应,是提高感知能力的基础,也是写好文章的前提。
在不断参与学生的感知过程中,我把感知过程概括为以下四个阶段:
1、 有意接触:自觉、主动地留意身边事物。
2、 观察感知:用视觉、听觉、嗅觉、触觉等感官去感知事物。
3、 分析取舍:分析事物的内在机制和外部联系,去伪存善并选择感悟点。
4、 理解升华:根据自己对事物的领悟,升华出事物某一方面的底蕴。
以上四个阶段,为了方便论说,我举一例。有一次,在一个冬天的下午,我带上本班的同学去观梅。这一天,寒风料峭,我和学生们站在一株梅花树下(有意接触),我让学生观察:树枝的形状像什么?有没有绿叶?花瓣是什么颜色?梅花有没有香味?在寒风中梅花萎谢没有?周围的其它树木、花卉吐叶、开花没有?(感知观察),在进行一番观察感知之后,我又让同学们讨论:从梅花在严寒中开放令你感到什么?梅花先开花后长叶给你什么启示?从梅花开放后就是春天,你又联想到什么?梅花之香给你什么感觉?而梅花只开花不结果使你理想到什么?风愈猛,花愈浓又给了你什么启示(分析取舍)一番争论之后,我让同学们就自己感受最深的一点写一句话,表达赏梅的感受(语言越简练越好)。有的同学是这样写的:“对风雪的摧残露出坦然的笑颜,用生命的清香回报严冬.”有的写:踏着严冬残雪,隐忍着生命的绿色,唤出的是万紫千红。”又有的写:“狂风愈是要拼命地扑灭梅花的香气,反而把这香气送得愈远(理解升华)。
以上学生所写的虽然还不是文章,只是反映了一定的感知规律。教师在不断地参与学生对诸多事物的感知中,学生自觉掌握并运用这个规律,举一反三,触类旁通,自能开阔视野,拓宽思路,升华感知效应,为写好作文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在参与感知中注重思想品德的培养。
俗话说“文学就是人学”,如果对人生没有正确的思想和态度,是不可能写好的文章的。叶圣陶先生说:“作文是各科学习成绩、各项课外活动的经验,以及平时思想品德的综合表现”。这句话指出作文能力的综合性的同时,也启示我们:教师在指导学生作文过程中,还要重视思想品德的教育,如果抛开思想教育,只讲写作技法,恐怕会应证叶老所指的“徒求于篇章结构而不探其本,是为以文为文,恐非善道”。这些话对作文教学中的思想教育,提出了明确的要求。
一个人的思想品德的表现,总是以感情为基础的,要培养学生高尚的品德,就必须陶治纯正、健康的感情。在参与学生的感知过程中,不断净化、美化学生心灵,不仅是作文的需要,也是育人的需要。但在作文训练时,学生经常抄袭作文,虚构事情,抒情议论不当等毛病,这反映了学生对人生态度的马虎,思想不够纯净,还包含着不愿思考的惰性。
针对这些情况,我是这样教育学生的:会写文章的人并不是只写人们陌生或世间鲜有的事物,而是在人们熟悉的事物仲去发现别人没有发现的思想内涵,探索那些表象所包含的底蕴。从而启发同学们留心身边事物,在反复感知中探寻内在奥秘。
在一次作文课上,我指着课室的上课时间表,对学生说:“这张上课时间表,在你还没有感知它的时候,你会认为它平淡无奇,只是周而复始地重复上课编排罢了。但如果你能满怀热情地感知一下它和我们的关系,每人便会有不同的感受。我感受它是时针,每天准唤你上课、奋斗……,每个同学的感悟点不同,因此可引发出多方面的思想内涵。接着我让学生每人写一个比喻句表明对这张上课时间表的感知结果。五分钟之后,一位同学写道:“上课时间表就是人生的信号灯,指引着我们的航行。”有同学写:“它是生命的花环,在勤奋者手中五彩缤纷,在懒惰则会手中乱成麻团。”还有同学写:“它是生命的计算机,计算着生命的价值。”我赞扬了同学们的感知能力,并鼓励同学们更深层地想象。有一位同学最后说:“它像一根无形的线索,时刻束缚着我们。”
最后,我引导同学们认识:上课时间表对大家(包括老师)是个束缚,这是事实,但同时它也给我们开辟了上课的天地。天下没有不受任何制约的事物,鸟飞鱼跃是自由的,但也受着空气和水的制约。试想一下:一个学生如果毫不受时间的制约会怎样?一个单位会怎样?最后我告诉学生:世间事物的美丑,同感知者的感情是息息相关的。纯正、健康的感情才能培养正确的思想和对人生的理解。在感知过程中,不断培养纯正、健康的感情,才能写出完美深刻的作文。这样的训练既引导同学们辨证地认识事物、也能在认识过程仲净化学生的思想,端正他们人生的审美观点。
作为语文老师,在作文教学改革中教会学生观察的方法,在课余时间与学生一起去感知生活,培养学生的思想品德和感知兴趣,这对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是非常有益的。
但长期以来,作文教学中都存在着这样一种倾向:教师只重视对学生进行形式和技术的训练,忽视了对学生感知能力的培养;只重视作文后语言章法的详细评改,忽视了作文前应如何指导学生观察和参与作文的感知过程。结果,教师如同一个不善指导滑冰的教练,只忙于搀扶一个个跌倒的孩子,而总是扶起了有跌倒。这种教师劳于搀扶,学生苦于跌倒的训练,把作文教学带入困境。
几经实践,我认识到了在作文教学中教师应教会学生观察,然后参与学生感知过程,对学生提高作文水平的重要性。下面就本人的尝试,谈一谈自己的看法:
一、 教会学生对景物、人物、事物的观察。
教师指导学生对物的观察要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学生作文时最苦恼的是没有什么可写的,也就是我们说没材料可写。这问题是怎样造成的?绝大部分的学生是因为平时对身边的人和事、物没有进行细致的观察所致,就如艺术创作。绘画等,都离不开观察,创作者凡是能做到观察仔细的,作品就显得生动,栩栩如生。教学中,尝试一下改变作文训练的环境,或者说改变一下训练的场地,对于提高学生作文水平来说,是很重要的。例如有一次,我叫学生写一篇介绍我们学校的说明文。开始,有许多学生仿写作文选上的,随便抄袭一篇就交上来,与自己的校园情况一点也不相符,内容也豪无生机。后来,我利用课余活动时间,带领同学们有顺序地观察了整个校园,并叫他们如实写下观察所得,列好观察提纲,再整理成篇。通过观察之后,学生们真正认识了校园的真实面目,再重新写起这篇作文时,就写得真实而具体了,不会再干巴巴了。
二、 指导学生掌握并运用感知规律。
文章是作者对客观事物感知的结果,感知的深浅直接影响着文章的有劣。因此,善用感知器官,把握感知规律,加深感知印象,升发感知效应,是提高感知能力的基础,也是写好文章的前提。
在不断参与学生的感知过程中,我把感知过程概括为以下四个阶段:
1、 有意接触:自觉、主动地留意身边事物。
2、 观察感知:用视觉、听觉、嗅觉、触觉等感官去感知事物。
3、 分析取舍:分析事物的内在机制和外部联系,去伪存善并选择感悟点。
4、 理解升华:根据自己对事物的领悟,升华出事物某一方面的底蕴。
以上四个阶段,为了方便论说,我举一例。有一次,在一个冬天的下午,我带上本班的同学去观梅。这一天,寒风料峭,我和学生们站在一株梅花树下(有意接触),我让学生观察:树枝的形状像什么?有没有绿叶?花瓣是什么颜色?梅花有没有香味?在寒风中梅花萎谢没有?周围的其它树木、花卉吐叶、开花没有?(感知观察),在进行一番观察感知之后,我又让同学们讨论:从梅花在严寒中开放令你感到什么?梅花先开花后长叶给你什么启示?从梅花开放后就是春天,你又联想到什么?梅花之香给你什么感觉?而梅花只开花不结果使你理想到什么?风愈猛,花愈浓又给了你什么启示(分析取舍)一番争论之后,我让同学们就自己感受最深的一点写一句话,表达赏梅的感受(语言越简练越好)。有的同学是这样写的:“对风雪的摧残露出坦然的笑颜,用生命的清香回报严冬.”有的写:踏着严冬残雪,隐忍着生命的绿色,唤出的是万紫千红。”又有的写:“狂风愈是要拼命地扑灭梅花的香气,反而把这香气送得愈远(理解升华)。
以上学生所写的虽然还不是文章,只是反映了一定的感知规律。教师在不断地参与学生对诸多事物的感知中,学生自觉掌握并运用这个规律,举一反三,触类旁通,自能开阔视野,拓宽思路,升华感知效应,为写好作文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在参与感知中注重思想品德的培养。
俗话说“文学就是人学”,如果对人生没有正确的思想和态度,是不可能写好的文章的。叶圣陶先生说:“作文是各科学习成绩、各项课外活动的经验,以及平时思想品德的综合表现”。这句话指出作文能力的综合性的同时,也启示我们:教师在指导学生作文过程中,还要重视思想品德的教育,如果抛开思想教育,只讲写作技法,恐怕会应证叶老所指的“徒求于篇章结构而不探其本,是为以文为文,恐非善道”。这些话对作文教学中的思想教育,提出了明确的要求。
一个人的思想品德的表现,总是以感情为基础的,要培养学生高尚的品德,就必须陶治纯正、健康的感情。在参与学生的感知过程中,不断净化、美化学生心灵,不仅是作文的需要,也是育人的需要。但在作文训练时,学生经常抄袭作文,虚构事情,抒情议论不当等毛病,这反映了学生对人生态度的马虎,思想不够纯净,还包含着不愿思考的惰性。
针对这些情况,我是这样教育学生的:会写文章的人并不是只写人们陌生或世间鲜有的事物,而是在人们熟悉的事物仲去发现别人没有发现的思想内涵,探索那些表象所包含的底蕴。从而启发同学们留心身边事物,在反复感知中探寻内在奥秘。
在一次作文课上,我指着课室的上课时间表,对学生说:“这张上课时间表,在你还没有感知它的时候,你会认为它平淡无奇,只是周而复始地重复上课编排罢了。但如果你能满怀热情地感知一下它和我们的关系,每人便会有不同的感受。我感受它是时针,每天准唤你上课、奋斗……,每个同学的感悟点不同,因此可引发出多方面的思想内涵。接着我让学生每人写一个比喻句表明对这张上课时间表的感知结果。五分钟之后,一位同学写道:“上课时间表就是人生的信号灯,指引着我们的航行。”有同学写:“它是生命的花环,在勤奋者手中五彩缤纷,在懒惰则会手中乱成麻团。”还有同学写:“它是生命的计算机,计算着生命的价值。”我赞扬了同学们的感知能力,并鼓励同学们更深层地想象。有一位同学最后说:“它像一根无形的线索,时刻束缚着我们。”
最后,我引导同学们认识:上课时间表对大家(包括老师)是个束缚,这是事实,但同时它也给我们开辟了上课的天地。天下没有不受任何制约的事物,鸟飞鱼跃是自由的,但也受着空气和水的制约。试想一下:一个学生如果毫不受时间的制约会怎样?一个单位会怎样?最后我告诉学生:世间事物的美丑,同感知者的感情是息息相关的。纯正、健康的感情才能培养正确的思想和对人生的理解。在感知过程中,不断培养纯正、健康的感情,才能写出完美深刻的作文。这样的训练既引导同学们辨证地认识事物、也能在认识过程仲净化学生的思想,端正他们人生的审美观点。
作为语文老师,在作文教学改革中教会学生观察的方法,在课余时间与学生一起去感知生活,培养学生的思想品德和感知兴趣,这对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是非常有益的。
- 【发布时间】2024/6/28 15:34:53
- 【点击频次】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