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手机也能上知网 上手机知网,随时随地畅游知识海洋!请手机访问:wap.cnki.net

手机知网客户端
知识出版物超市平台推广
辞书大典广告

节点文献

美术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作者】 牛 鑫

【机构】 临沂西郊实验学校

【摘要】

【关键词】
【正文】摘   要:美术欣赏课不仅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艺术修养,而且有助于发展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有助于培养学生高尚的情操和形成健康的审美观。美术给人以美的感受,给人以愉悦,但它不只是欣赏,同时也是心灵的陶冶、精神的充实、智慧的启迪,是人的价值观、正义感等文化修养中不可缺少的内容之一。
  关键词:美术欣赏课 审美能力 培养
  美术欣赏课不仅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艺术修养,而且有助于发展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有助于培养学生高尚的情操和形成健康的审美观。学生的技能技巧训练培养与鉴赏力、创造力素质的培养上,存在着不协调的发展,存在着片面强调学生美术技能的训练,学生仍然把像与不像作为评价美术作品的唯一标准,思想僵化,缺失发散型思维。那么,如何在美术欣赏课教学中来实施对学生审美素质的培养呢?
  一、调整课堂教学模式
  教师要树立新的教学理念。在引导学生欣赏美术作品时,教师的启发起到关键性的作用。要进行“对话式”欣赏教学,营造平等的教学氛围。欣赏教学应该是互动的,是师生之间的一次审美合作,是平等的参与和交流的过程。对于学生在欣赏时的表现,教师不能像法官一样给予是与否的判定。要营造一个宽松自然的课堂教学氛围,决不能板着面孔把美术欣赏教学变成道德训诫,要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不知不觉地受到艺术熏陶。将传统的教学形式和多媒体教学有机结合起来。发挥多媒体技术的声音、图像、文字、影像以及交互功能的作用,使欣赏课从一门“老师讲,学生看、听、理解的灌输过程”,变成一门“集声音、图像、动画、电影等融于一体的视觉理解过程”,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对学习内容发生兴趣。教师讲课要有“磁性”,即对学生要有磁铁般的引力。只有这样,学生才会感到学习的兴趣,才会在享受中求知。
  认知心理学认为,学生是否愿意学,是教学过程是否有效的首要条件。学生只是对所学知识产生了兴趣,引发了求知欲和好奇心,才能真正成为学生的主体,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因此,教师要营造“可教学时刻”,以激励学生认知性的内在学习动机,最有利于激发学生内在动机的方法,是将学生置于一旧知识和新知识之间,具有冲突的情感之中。当学生发现旧知识和新知识之间的矛盾时,就会产生认知动机,努力求知,在旧知识的基础上,学到新知识,使学生产生一种愉悦感,由此产生一种愉悦感,由此产生一种轻松、愉快、满足的情绪体验,而这种积极的情绪体验,能够对新知识起到一定的积极的强化作用,进而形成比较稳定、有效的学习动机。
  二、注重美术鉴赏课的拓展与延伸
  在感受美术意境时,可以用音乐来调动学生的情绪。如痴如醉的乐曲无声地牵引学生的思想进入画境,使学生感染画中的精神和韵律,激发更强烈的情感,在情感上产生共鸣,还能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例如,在讲蒙德里安的《百老汇的爵士乐》一作品时,播放一段爵士乐曲让学生体验作品的节奏感,从而理解抽象艺术作品的艺术美,以及艺术家通过简单的线条和颜色表现内心真实感受,使视觉和听觉艺术在课堂上水到渠成地融合在了一起。
  在实际教学中,把美术与文化地发展结合起来进行教学,提高学生创造能力和艺术审美能力。如《中国传统工艺美术掇英》一课,可借助不同时代工艺美术作品的形式帮助学生体会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从中感受中国古代文化的博大精深以及古代精工巧匠的勤劳和智慧。这样,学生既能在学习过程中感受到学习的快乐,又能对中国的传统文化有所了解。
  美术给人以美的感受,给人以愉悦,但它不只是欣赏,同时也是心灵的陶冶、精神的充实、智慧的启迪,是人的价值观、正义感等文化修养中不可缺少的内容之一。在《格尔尼卡》这件作品讲解中,可以充分挖掘学生的网络资源,大胆整合教材,扩充信息。学会分辨正义与邪恶,热爱和平、反对战争。让学生体会到:人文、人性、人道,是真艺术的基本底色。在毕加索眼里,战争意味着屠杀、混乱和悲惨,意味着给人类带来死亡和荒芜、绝望和恐惧, “艺术并不是一种单纯的娱乐、效用或游戏的勾当。” “艺术的价值就在于借助外在的物质形式,显示出一种内在的生气、感情、灵魂、风格和精神,此乃艺术作品的意蕴。”
  当然,我们还可以把美术与历史、地理、自然、数学等学科有机地结合起来,融知识性、趣味性、科学性于一体,在新的课程标准的指引下,大胆探索和创新,将各门学科整合到美术教学中来,综合开发学生的潜能。
  三、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创新不同于“无中生有”的创造,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变化,创新一词的意义也在不断深化。从字面上看,创新既包括事物发展的过程又包括事物发展的结果,包括新的发现发明、新的思想和理念、新的学说与技术以及新的方法等一切新事物。简单说来,创新既包括“无中生有”,又包括“有中求新”。创新教育也就是以培养学生具有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使学习成为在教师指导下主动的、富有个性的过程。例如在《格尔尼卡》这件作品讲解中,可以把全画分成若干局部,由学生自由选择想画的部分。由一部分学生用铅笔划分出全画大的轮廓,再由负责各部分的同学用铅笔细致地起形。并用油画棒根据自己对内容的理解填上颜色。最后由老师指导学生对画面整体效果进行调整完成。这样能更深入地掌握知识,并能把这些知识广泛的迁移到学习新知识的过程中,使学习活动更轻松、更顺利。在初中阶段的美术教育中,培养创新思维可以说是构建整个创新活动的智能结构的关键,是创新力的核心。艺术就要不断创新,就要张扬个性,有时候就要突破权威。这就是要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在美术课上,我不以师者自居,俯下身子放下架子,变“师道尊严”的师生关系为“教学相长”的朋友关系,时时为学生创造一种民主、宽松、和谐的课堂气氛,美术课上让学生畅所欲言,敢于表达自己的观点,张扬自己的个性,在绘画示范时,我从不让学生跟着老师一笔一画的画,不要求学生作品非与示范作品一模一样,学生有创新的地方,我会及时的表扬、鼓励,展示他们的作品,这样学生处于宽松、自由的学习环境,心情较好、情绪愉快、观察灵敏、思维活跃,能通过作品较完全的表现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有利于学生的创新意识的培养。
  课堂教学中,教师用生动、准确、简练的语言表达,设置问题巧妙、新颖、悬念不断,再加上丰富的情态语言,就能把学生带进一个又一个思想境界,使他们的学习兴趣高涨起来,不断地用心思考,面对各种问题就能迎刃而解、豁然开朗。
  参考文献:
  1李蕾;关于艺术设计中素质教育的思考[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3年01期
  2张学海;论中小学美术教师应具备的学科素质结构[J];美与时代;2004年03期
  • 【发布时间】2024/5/29 12:21:52
  • 【点击频次】1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