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点文献
浅谈物理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关键词】 ;
【正文】“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是社会前进的动力”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也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内容。新课程改革重要目标之一就是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实施新课改的关键是创新教育,初中生这种创新意识、创新能力要凭借各种教育教学途径,日积月累的熏陶和培养。而课堂教学是实施创新教育的主渠道、主战场。在中学物理教学中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是素质教育的主旋律。那么,如何在初中物理教学过程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一、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在物理教学中,为了践行理论与实际相结合,为了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可以利用实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思。实验是物理教学中一项非常重要的基础教学手段。在实验中,可以使学生观察、动手和物理思维相结合,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使学生在动手操作中激发出创新意识。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恰当利用一些有趣有益的物理实验,营造创新氛围,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创新思维。例如,在学习“机械能守恒”课程时,教师可以给学生以启发思考,并让学生进行实验,看看是否能够利用身边的事物来测定当地的重力加速度,都可以使用什么方法?并对学生做的比较有创意的实验加以演示并对学生进行鼓励、表扬,进一步引导学生,看看是否能够将实验进行得更加简单、合理,这样不但能提高学生的兴趣,还使学生更加乐于创新,提高学生分析、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二、激发学生大胆质疑 。
初次学习物理的学生一般都觉得物理比较有兴趣,这是因为物理知识、物理现象来源于生活,能满足学生的好奇心,许多物理实验都能引起学生丰富的联想。但过不了多久,一部分学生就会对教师自认为是很精彩的物理现象、物理知识失去兴趣,甚至发展到讨厌物理学科的程度。这是因为教师在讲解这些知识时没有及时满足学生好奇的各种提问,折断了学生联想的翅膀,把学生的思维局限在一个个学生们不心甘情愿进去的知识框框中。爱因斯坦在回答别人问他为什么能作出创造时说:“我没有什么别的才能,不过喜欢寻根刨底地追问问题罢了。”所以,要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首先教师要转变教学观念,在教学中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做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服务者,而不是主宰者。宽容待人,让学生能平等地参与教学,使学生能克服心理问题,大胆地质疑问题。其次在教学中,要保护学生的好奇心和创造火花,不要以成人的思维和成熟的眼光看待学生的世界。多用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求异质疑,激励学生多提问题,鼓励他们以研究者和创造者的姿态去独立思考。在教学中可以介绍哥白尼、伽利略等科学勇士的奋斗事迹,以此来鼓励学生对前人的一些现已成型的科学理论和传统观点,有大胆质疑的勇气;对前人尚未揭示的事物和规律,有勇于探索的精神。即使某些发问是可笑的,某些提法是错误的,某些探索是失败的,教师也要从积极的方面加以鼓励,并帮助学生分析错误和失败的原因,不挫伤学生求异思维的积极性。总之,在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中,不要把学生的创造性问题扼杀在萌芽之中,最后再请记住爱因斯坦说过的话:“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
三、引导学生进行创新实践
1.课堂内的探究活动
课堂内的探究活动主要基于教科书的教学内容,由教师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已有的知识基础,与学生一起精心设计探究方案,指导学生在课堂内按设计的计划进行。例如在“探究影响导体电阻的因素”的活动中,学生经过教师的引导猜想出导体的电阻大小可能与导体的横截面积、长度、材料有关。如果在研究过程中,横截面积和长度同时改变,得到电阻的大小也改变,这个改变是由于长度还是横截面积造成的,是不能确定的,如何才能使实验的结果说明横截面积是否影响导体的电阻呢?这就需要实施控制变量的实验,即横截面积以外的所有量都保持不变,只改变横截面积,得到的结论才能说明与横截面积的关系。经历这样的探究过程,学生从中认识到在实验探究中要有目的地控制和改变自变量。
2.课堂外的探究活动
课外探究活动一般是在教师的指导下,主要由学生自主设计探究计划,学生主动开展。在选择课外探究内容时,我倡导学生从生活和学习中自己发现问题,我采取类似“征求意见箱”的形式设立一个“探究问题箱”。鼓励学生把生活中或学习中的点滴问题写出来,投到“探究问题箱”中。我定时汇总,向学生公布。并结合学生实际能力水平、条件支持等实际情况集体讨论确定哪些内容探究价值较高,再由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选定探究课题,自行组建小组,进行探究,定期组织学生进行交流。
四、利用作业练习,发展学生创新思维
在应试教育中,教师采用“题海战术”来培养学生分析、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结果往往培养出“高分低能”的学生。而在创新教育中,教师通过拓宽思维、多角度,或数题一解、一题数解使学生积极愉悦地解决物理问题。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往往在新的疑难问题面前从容不迫,思维兴奋,解决问题路子宽广了。
1、布置作业,培养学生多角度思维的学习习惯。教师在布置作业时,要针对知识要点,布置有代表性的习题,让学生在作业过程中分析、综合、比较、概括和推理,作题既用求同思维,又用求异思维;既用集中思维,又用发散思维,培养学生多角度思维的学习习惯。
2、处理作业,教给学生灵活多变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学生作业不可能总是全对。如何对待学生出错,体现了教师教给学生灵活多变解决问题的教学机智。教师可依学生的错误,逆向追溯源头,并适当地启发性点拨,在点拨中培养学生运用不同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
3、作业拓展,开阔学生视野。通过作业的拓展,可培养学生非智力因素的素质。例如:通过日常生活中的物理现象,物理学与人类进步的关系以及物理学家的故事,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通过物理规律的运用,使学生认识物理的价值,使学习兴趣化为情感,从而升华为有高度责任感;通过与作业相关的现象,增加学生的见识,开阔学生视野,从而在创新活动中表现出高度的自觉性和顽强性。
总之,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结合物理教学,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这是大势所趋。在物理教学中.为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需要教师改变观念,把主动权放给学生.给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一、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在物理教学中,为了践行理论与实际相结合,为了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可以利用实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思。实验是物理教学中一项非常重要的基础教学手段。在实验中,可以使学生观察、动手和物理思维相结合,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使学生在动手操作中激发出创新意识。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恰当利用一些有趣有益的物理实验,营造创新氛围,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创新思维。例如,在学习“机械能守恒”课程时,教师可以给学生以启发思考,并让学生进行实验,看看是否能够利用身边的事物来测定当地的重力加速度,都可以使用什么方法?并对学生做的比较有创意的实验加以演示并对学生进行鼓励、表扬,进一步引导学生,看看是否能够将实验进行得更加简单、合理,这样不但能提高学生的兴趣,还使学生更加乐于创新,提高学生分析、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二、激发学生大胆质疑 。
初次学习物理的学生一般都觉得物理比较有兴趣,这是因为物理知识、物理现象来源于生活,能满足学生的好奇心,许多物理实验都能引起学生丰富的联想。但过不了多久,一部分学生就会对教师自认为是很精彩的物理现象、物理知识失去兴趣,甚至发展到讨厌物理学科的程度。这是因为教师在讲解这些知识时没有及时满足学生好奇的各种提问,折断了学生联想的翅膀,把学生的思维局限在一个个学生们不心甘情愿进去的知识框框中。爱因斯坦在回答别人问他为什么能作出创造时说:“我没有什么别的才能,不过喜欢寻根刨底地追问问题罢了。”所以,要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首先教师要转变教学观念,在教学中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做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服务者,而不是主宰者。宽容待人,让学生能平等地参与教学,使学生能克服心理问题,大胆地质疑问题。其次在教学中,要保护学生的好奇心和创造火花,不要以成人的思维和成熟的眼光看待学生的世界。多用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求异质疑,激励学生多提问题,鼓励他们以研究者和创造者的姿态去独立思考。在教学中可以介绍哥白尼、伽利略等科学勇士的奋斗事迹,以此来鼓励学生对前人的一些现已成型的科学理论和传统观点,有大胆质疑的勇气;对前人尚未揭示的事物和规律,有勇于探索的精神。即使某些发问是可笑的,某些提法是错误的,某些探索是失败的,教师也要从积极的方面加以鼓励,并帮助学生分析错误和失败的原因,不挫伤学生求异思维的积极性。总之,在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中,不要把学生的创造性问题扼杀在萌芽之中,最后再请记住爱因斯坦说过的话:“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
三、引导学生进行创新实践
1.课堂内的探究活动
课堂内的探究活动主要基于教科书的教学内容,由教师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已有的知识基础,与学生一起精心设计探究方案,指导学生在课堂内按设计的计划进行。例如在“探究影响导体电阻的因素”的活动中,学生经过教师的引导猜想出导体的电阻大小可能与导体的横截面积、长度、材料有关。如果在研究过程中,横截面积和长度同时改变,得到电阻的大小也改变,这个改变是由于长度还是横截面积造成的,是不能确定的,如何才能使实验的结果说明横截面积是否影响导体的电阻呢?这就需要实施控制变量的实验,即横截面积以外的所有量都保持不变,只改变横截面积,得到的结论才能说明与横截面积的关系。经历这样的探究过程,学生从中认识到在实验探究中要有目的地控制和改变自变量。
2.课堂外的探究活动
课外探究活动一般是在教师的指导下,主要由学生自主设计探究计划,学生主动开展。在选择课外探究内容时,我倡导学生从生活和学习中自己发现问题,我采取类似“征求意见箱”的形式设立一个“探究问题箱”。鼓励学生把生活中或学习中的点滴问题写出来,投到“探究问题箱”中。我定时汇总,向学生公布。并结合学生实际能力水平、条件支持等实际情况集体讨论确定哪些内容探究价值较高,再由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选定探究课题,自行组建小组,进行探究,定期组织学生进行交流。
四、利用作业练习,发展学生创新思维
在应试教育中,教师采用“题海战术”来培养学生分析、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结果往往培养出“高分低能”的学生。而在创新教育中,教师通过拓宽思维、多角度,或数题一解、一题数解使学生积极愉悦地解决物理问题。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往往在新的疑难问题面前从容不迫,思维兴奋,解决问题路子宽广了。
1、布置作业,培养学生多角度思维的学习习惯。教师在布置作业时,要针对知识要点,布置有代表性的习题,让学生在作业过程中分析、综合、比较、概括和推理,作题既用求同思维,又用求异思维;既用集中思维,又用发散思维,培养学生多角度思维的学习习惯。
2、处理作业,教给学生灵活多变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学生作业不可能总是全对。如何对待学生出错,体现了教师教给学生灵活多变解决问题的教学机智。教师可依学生的错误,逆向追溯源头,并适当地启发性点拨,在点拨中培养学生运用不同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
3、作业拓展,开阔学生视野。通过作业的拓展,可培养学生非智力因素的素质。例如:通过日常生活中的物理现象,物理学与人类进步的关系以及物理学家的故事,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通过物理规律的运用,使学生认识物理的价值,使学习兴趣化为情感,从而升华为有高度责任感;通过与作业相关的现象,增加学生的见识,开阔学生视野,从而在创新活动中表现出高度的自觉性和顽强性。
总之,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结合物理教学,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这是大势所趋。在物理教学中.为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需要教师改变观念,把主动权放给学生.给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 【发布时间】2024/5/29 12:16:42
- 【点击频次】145